中国学者代表团赴伊朗参加“萨迪与孔子研讨会”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6-08-30 23:02:30
标签:

 

 

中国学者代表团赴伊朗参加“萨迪与孔子研讨会”

作者:沙宗平、金强、赵苑琪

来源:中穆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三月卅日戊子

           耶稣2016年5月6日


 

中穆网按:4月17至18日,由伊朗德黑兰书城主办的“萨迪与孔子研讨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书城萨迪中心召开,来自伊朗和中国的学者们围绕本次论坛主题,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6年4月17至18日,由伊朗德黑兰书城主办的“萨迪与孔子研讨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书城萨迪中心召开,来自伊朗和中国的学者们围绕本次论坛主题,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学者代表团由河北大学伊斯兰国家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智库联盟理事长白贵教授任团长,北京大学程曼丽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刘卫东教授和河北大学伊斯兰国家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北京大学沙宗平副教授作为团员参会。

 

 

 

研讨会由德黑兰书城经理默罕默德•哈尼主持。主持人首先邀请白贵教授发言,白贵教授提交的会议论文(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曹磊合作撰写)题为《从<真境花园>的翻译看伊朗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传播现象》。

 

文章提出:第一,在中国伊斯兰教的传播史上,除阿拉伯人之外,波斯人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中国的穆斯林,不论是讲汉语的内地穆斯林,还是讲中亚民族语言的边疆穆斯林,他们的日常口语直到今天仍然保留着大量的波斯语单词,如中国穆斯林五次礼拜的名称,对宗教领袖的称呼,对一星期内每天的称呼等,均来自波斯语。

 

第二,萨迪及其《古丽斯坦》(一译《真境花园》、《蔷薇园》)在波斯伊斯兰文明东传过程中,具有跨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16世纪,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奠基人胡登洲就将《古丽斯坦》列为经堂教育大学部的十三本教材之一,作为经堂学生参悟真宰、了解苏非实践、提高波斯文水平和文学修养的必读书目。

 

第三,《古丽斯坦》在中国的两个中文译名(《真境花园》与《蔷薇园》)的跨文化传播现象分析。由《真境花园》书名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十六、十七世纪明清时代中国与伊朗之间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这种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结出的果实,就是中国回族穆斯林的哲学思想和教育实践。

 

北京大学程曼丽教授向会议提交的论文题为《萨迪与孔子“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论文认为:萨迪思考的重点是如何能够建一个和平安宁的社会,形成具有鲜明人道主义色彩的“仁爱”思想。

 

第一,萨迪的“仁爱”思想,体现在对日常生活里人与人关系的期许中以及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期许中,萨迪以一颗仁爱之心和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培植出了美丽的《蔷薇园》,达到“人主合一”的精神境界。

 

第二,萨迪的思想观念与孔子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都崇尚“仁爱”,都倡导“仁政”。萨迪试图通过宗教和道德说教来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由万能的真主诛灭为非作歹的贪官恶霸;孔子的儒家学说只适合和平时期,而不适合动乱年代,这是他们的局限性所在。

 

第三,探讨萨迪与孔子“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对于个人而言,修身养性、以仁爱之心待人,应当成为我们的毕生功课;对于国家而言,以德为政应当成为领导人的政治素养;对于世界而言,仁爱精神尤其重要。联合国的宗旨就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

 

和平的根基是仁爱或兼爱,在国与国关系的层面上,它倡导和而不同,推崇宽容、谅解,提倡平等对话,反对暴力和复仇。希望通过持续的努力,最终使孔子“天下归仁”的理想得以实现,使萨迪“亚当子孙皆兄弟”的箴言不仅作为座右铭悬挂在联合国总部,而且真正成为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的理念和原则。

 

北京大学沙宗平副教授向会议提交的论文题为《萨迪与儒家思想初步比较——以今世生活智慧为例》,论文认为:伊斯兰教肯定两世吉庆人生观,作为波斯穆斯林诗人与穆塔骚乌夫的萨迪也不例外。其中今世生活智慧的部分,萨迪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契合之处。

 

第一,关于为人与做官。如萨迪不愿意担任政府官员,与君王保持一定距离,这种生活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比比皆是,中国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一思想大约源于《周易》第十卦“履”。中国古语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三国•魏•李康《运命论》)。

 

第二,关于知识(智慧)的实践来源。中国南宋诗人陆游(1125-1210)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第三,善恶有报。以惩恶扬善为手段,以合乎道义为基本准则,以追求善行为根本宗旨。萨迪诗歌里所包涵的思想丰富多彩,以上只是今世生活方面的若干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简单比较。

 

此外,十余位伊朗学者也用波斯语发表了对本议题的研究成果。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AbolghasemIsmailpour博士的题目为《孔子的<论语>与萨迪<蔷薇园>的比较研究》,Ismailpour博士在中国传授波斯文学多年,他指出孔子最突出的是教育和道德方面,与萨迪《蔷薇园》中的概念和意义类似。

 

二者的不同点是:萨迪是神秘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孔子作品中并没有看到表达抒情的诗句,他只是直观的表达道德观,当然孔子并不是没有感情。

 

Ismailpour博士就萨迪和孔子的共同点做了补充,认为两者的共同点在于:1.智慧与智识;2.民族和国家的道德与政治(其不同点是孔子有政治实践,而萨迪主要是提出解决方案,并没有实践);3理性与感性;4.服从;6.自由和崇高;7.喜欢艺术,特别是对音乐感兴趣;8、对国王或者君主的忠告;9.心满意足,10.从祖先的传教中受益。

 

赞詹大学副教授MehdiMohabati博士的题目为《萨迪与孔子对人性的看法》,论文认为萨迪和孔子作为两位实践型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改革家,在性情、遗产、亲友、社会和政治等方面完善了对于人性的思考。

 

Movahed博士的题目为《孔子和萨迪:通向世界的两个道德与行为的窗口》,文章认为萨迪思想的起源主要是来自于宗教,而孔子思想的起源是以哲学及理论和实用主义为基础的,萨迪的作品充满了形而上学,后世和信仰的内容,而孔子的言行中不涉及此类言论。但二者在道德、理解和音乐方面有相似的看法,都善于劝告并意在巩固道德观念,对于国家和社会中不可为之事也有严肃的劝诫。

 

MohammadDehghani博士的题目为《萨迪和孔子面对政治与道德的对比研究》,他认为萨迪和孔子具有诸多相似点,比如都是老师,都花费大量时间外出游历和进行劝告,并认为学问和正义对社会非常重要,对政权也非常重要,他们都力求寻找理想的统治者。同时,二者在具体的政治实践方面,也反映出差异性。

 

此外,FethullahMjtbayy博士的题目为《儒家观点和萨迪的本质和教养》,DavariArdakani博士的题目为《波斯诗人和中国哲学家》,Ziaberet博士的题目为《孔子和萨迪:二人走向世界的道德与行为》,GholamRezaKhaki博士的题目为《孔子和萨迪,道德劝告者》,KouroshKamali的题目为《设拉子的萨迪与北京》。据悉此次会议的论文集将分别用汉语和波斯语在中国和伊朗的出版社出版。

 

 

 

17日下午研讨会前夕,会议主办方安排伊朗电视台对白贵教授、程曼丽教授和刘卫东教授进行了采访。该会议在伊朗知识界、学术界和媒体界都引起了较大反响,并被伊朗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分别有Ettela'at(4月20日,4月24日,该报是唯一一家在伊朗国土之外出版的波斯语日报),伊朗报(4月19日,伊朗政府日报,由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出版),Etemad(埃特马德报,4月19日),Shargh(东方报,4月19日,是伊朗最流行的改革派报纸)。

 

此外,参与报道的媒体还有TasnimNewsAgency(塔斯尼姆新闻社),HamshahriOnline(Fellowcitizen,同胞在线),IslamicRepublicNewsAgency(IRNA,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Tabnak(塔布纳克网)和IranianStudents’NewsAgency(伊朗学生新闻社)。

 

 

 

4月19日至20日,会议移师萨迪的家乡设拉子市继续举办。设拉子大学以及来自各地的学者、听众2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