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风徽韵话皮影,把薪助火继传统——安徽师大德雅书苑赴宣城探访皮影艺术暑期实践

栏目:高校社团
发布时间:2016-08-27 20:06:38
标签:

 

皖风徽韵话皮影,把薪助火继传统——安徽师大德雅书苑赴宣城探访皮影艺术暑期实践

作者:汪梦婷

来源:作者授权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七月廿五日辛巳

           耶稣2016年8月27日

 

  

 

2016年8月下旬,我们安徽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位于宣城市水东镇老街的皖南皮影博物馆,虽酷夏热浪灼天,也难阻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感受皮影艺术的拳拳之心。此次活动让我们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远追汉唐历史久,皖南皮影出随州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唐宋,元代时期曾传至西亚和欧洲,盛于清代,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皖南皮影戏实则源自北方,流入南方后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博采众长,最终独树一帜。

 

据记载,清中期江南发生了一场瘟疫,导致江南一带十室九空。清廷为了鼓励南迁而规定,移民可来皖南“插标划田,立山为界,居室为家”,所垦之地可“三年不纳皇粮”。于是湖北、河南等地的穷苦农民大批迁往江南,此即所谓的“一担箩筐下江南”。同时而湖北随州的民间艺术——皮影戏也随之而来。现存的《湖北下江南》、《逃水荒》等戏目,就是当时灾民南迁历史情况的真实写照。

 

走街串巷担挑戏,敲锣打鼓太平剧

 

 


皮影戏传入皖南地区后,与当地的民间歌舞曲调融合演变,逐渐发展壮大,并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皮影戏艺人农忙时辛勤耕田种地,农闲时走乡串村卖艺。皮影戏的演出形式轻易简便,皮影道具、演奏乐器等全部装在两个长方形的木箱里,皮影戏艺人往往用一根扁担挑着即走,故而皮影戏又被俗称为“一担挑的戏。”且皮影演出亦不受场地限制,无论村头、巷尾,还是庙台、场院,三或四人即可开演一台戏。

 

据皮影戏老艺人方爷爷回忆道:“皮影戏在我年轻的时候还是很常见的。过年的时候会一直从正月初二唱到三月底,正月初二唱的戏叫拜年戏,三月底的叫青山戏,五六月份的叫青苗戏,八九月份的叫谷麦戏,还有的叫四季戏。”平民百姓还将皮影戏统称为“太平戏”,以求驱邪避灾,天下太平,这都反映了劳动人民朴实而美好的愿望。

 

千挑万选不容易,精雕细琢始出来

 

 


位于宣城水东镇老街的皖南皮影博物馆收集了清代、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皮影文物12000多件。而皮影的制作大有讲究,须要千挑万选,精雕细琢。皖南皮影尺寸较大,最大的60厘米,小的也有40厘米,制作工艺包含选皮、制皮、推皮、描样、雕刻、上色、熨平、装订八个工序,每道工序都不可马虎。

 

“制皮的时候要用特殊药水处理,把牛皮变空透,再根据祖传的设计样谱或者设计画稿,雕刻时往往要用十几把刻刀,根据生旦净末丑的人物造型和纹饰选择不同的刻法。”皖南皮影博物馆馆长何泽华说道,“但是现在会做皮影的人越来越少,会唱皮影的老艺人大多也已年事已高,皮影戏后继无人,前途堪忧。”

 

戏苑梨园叹式微,与时俱进传薪火

 

 


因为历史变迁和多元文化艺术的冲击,皮影戏正日趋式微,许多老皮影戏的唱腔和手抄剧本逐渐流失,皮影戏艺人也青黄不接。

 

为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何泽华还制作了新的皮影人物和剧本。比如针对酒驾、环保、安全等题材,他根据主题和人物特点,仔细琢磨,制作出相应人物和场景,并编排剧本演出。

 

同时近年来也开展了“皖南皮影戏进校园”活动,皮影戏艺人走进校园教授学生们表演皮影和制作皮影。何泽华认为,皮影戏可以教人辨善恶,分正邪,明美丑,对青少年的教育十分有益。希望通过青少年将皮影戏传承下去,这是何泽华的心愿。

 

而2016年8月26日,安徽师范大学和皖南皮影博物馆达成协议并正式挂牌,皖南皮影博物馆将作为“安徽师范大学博雅书苑传统文化培训基地”,为今后一批又一批的师大学子来此学习传统文化,感受皮影艺术创造更好的条件。(文/汪梦婷图/张美玲)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