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唱词记录:用文字留住艺术的脚步——安徽师大德雅书苑赴宣城探访皮影艺术暑期实践
作者:黄萍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七月廿四日庚辰
耶稣2016年8月26日
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多样,唱腔、人物、妆面和舞台艺术等都各有不同,探究其根源是由于戏曲本身扎根的文化土壤不同。中国的高雅戏曲如国粹京剧、安徽黄梅戏、越剧、川剧等由于其高雅的艺术品味和众多戏曲艺人的积极传承和弘扬,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相比高雅戏剧艺术而言,通俗的民间戏曲由于语言和地域的限制如花鼓戏、皮影戏则逐渐在时间的长河中被淡忘。为了让老一辈的民间戏剧艺人们能够将自己一生的戏剧成就展现给后辈,2016年8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一行学子来到安徽省宣城市水东镇来拜访唱花鼓戏和皮影戏的老艺人柯玉英老师,希望通过与柯老师的交流和学习能够记录下古老的民间戏曲唱词。
2016年8月25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学员们向柯老师了解了关于不同戏曲的体制,考虑到唱词记录的时间和学员们的接受能力,柯老师向学员们清唱了花鼓戏《绣荷包》和《种大麦》两部短小精干的戏曲。老师详细的戏剧故事情节介绍让学员们对戏剧有了大概的了解,《绣荷包》儿女情长情意浓,《种大麦》夫妻生活苦也甜,戏中情,情中景,讲述了普通而又甜蜜的感情。《绣荷包》唱出了干妹妹幺姑对干哥哥周良辰的浓浓情义,唱出了干哥哥对干妹妹的纯真之情,一个绣荷包,一份真情,一种幸福!唱完了少男少女的情窦初开,又感受了一回普通农家夫妻情。《种大麦》唱的是鸡毛蒜皮农村家庭生活,夫妻双双下田忙庄稼,一起为生活为努力奋斗,唱出了夫妻情、生活情!
柯老师的花鼓戏是用宣城当地的方言演唱的,为了保留其原汁原味的方言特色,学员们将老师的清唱唱腔唱词进行了录音,并用文字将方言唱词进行了记录整理,方便后辈更好地学习皖南地方戏剧。花鼓戏是民间小戏,和众多民间小戏一样,由于语言是地域方言,其唱词的固定性不及京剧等其他高雅戏剧,其唱词会根据艺人对其的理解和表演而对词语进行适当的变动,但总体而言,戏剧的唱词是大致相同的。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用文字记录历史,用文字留住艺术的脚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图/张美玲)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