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孩:携一抹阳光走近你——安徽师大德雅书苑国学支教关爱留守儿童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七月十一日丁卯
耶稣2016年8月13日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安徽师范大学赴阜南育蕾小学国学支教团队在支教过程中结识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十几天的相处,志愿者们也慢慢发现了一些问题:近200个孩子们有一大半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缺乏关爱、没有理想,渴望得到陪伴却又不向任何人敞开心怀。
守望:“爱我你就陪陪我”
放学后的学校门口,聚集了一群老人在焦急地等待和盼望。“爷爷下地了,奶奶很忙,等一会儿才能来接我。”一个在门口等待家长来接的孩子这样对她的小老师说。父母外出务工,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着他们的饮食起居,是这群孩子最常见的生活现象。
“爸爸妈妈,你们不要离婚,我舍不得离开你们。”“你们在外地过得好吗?不用担心我,我会努力学习,听爷爷奶奶的话。”“妈妈,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看看我,我想你们。”一张张让人潸然泪下的明信片,一颗颗孤零零的心,让志愿者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他们渴望被关爱、渴望被拥抱、渴望外面的天空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云彩,但是,灰色的阴霾一直笼罩着他们的生活。
比起距离上的留守,心灵的留守更让人担忧。“很少能和爸爸妈妈说上话,他们没有时间和我聊天。”也有父母在家的孩子,但是由于家庭孩子太多或者家长工作太忙,平时无法顾及到每个孩子和他们的各个方面。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面对父母时感到很陌生,没有可以说话的人,像被遗弃在世界的小小角落,心灵上的留守是更加严峻的社会问题。
盼望:“我也想出去看看”
在这里,最让志愿者们头疼的是学生们的打架问题。低至一年级,高至六年级,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意外事故”,早已屡见不鲜。有哭着跑来告状的,有上课打架的,有闹情绪躲起来的……志愿者们慢慢发现孩子们的性格或行为表现得十分极端,有的乖戾骄纵,有的沉默寡言。
不懂得包容,不知道互相尊重,甚至不愿意沟通,用暴力解决问题发泄委屈和气愤。缺乏关爱和陪伴导致孩子们内心的自我封闭。更有甚者,很多孩子在六年级就面临着辍学问题。当我们就这个问题采访一些家长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普遍是:“他们不愿意继续上学,我们也没有办法啊”“家里孩子太多了,念书念不起”“这么大了,让他出去挣点钱”。相对而言,落后的教育观念让孩子们过早地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他们的身心很难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
看着孩子们弱小的身躯,想象着他们在辍学后劳作的身影,面对这一现状,志愿者们痛心的同时又深感力薄。但是,大家都愿意努力去做一些事情:和家长耐心交流期望改变他们的教育观念,和孩子沟通影响他们的学习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描绘出更大的世界和理想蓝图,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感受读书的重要性。
希望:给理想一片沃土,还孩子一个信念
“我之前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是现在我知道了。我长大了要像哥哥姐姐们一样去做贡献。”经过十几天的支教之后,有个四年级的孩子这样和老师说。
支教第二天的课堂上,当小老师们问道:“你们长大了想做什么呀?”孩子们笑嘻嘻的回答:“想当老板,赚大钱。”也许他们还不知道“老板”意味着什么,父母为了生计在外奔波,大多数孩子都在爷爷奶奶的陪伴下成长。之所以想成为“老板”,是因为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然而,在半个月之后的课堂上,班主任们再一次问道:“你们长大了想做什么呀?”“老师,我想像你一样。”“老师,我长大了想上大学”“我想成为医生。”“我想当画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要和他的小老师们分享自己的梦想。
“要做一名影响者,把‘教’改为‘影响’,留给他们印象深刻的东西。”支教的时间是短暂的,我们的知识也是有限的,支教的意义在于,用有限的知识传播无限的希望,让理想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破土发芽。愿我们微薄的努力能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蓝天,打开他们的心扉,投射一抹温暖的阳光。(安徽师范大学文/唐霞图/李倩倩)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