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诚】到底什么是经?读经教育又存在哪些误区?

栏目:少儿读经
发布时间:2016-07-20 15:46:24
标签:

 

 

到底什么是经?读经教育又存在哪些误区?

作者:史明诚

来源:“儒士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六月十二日戊戌

           耶稣2016年7月15日


 

“儒士社”微信公众号编者按: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它的热门事件,八十年代的西学热,九十年代的气功热,至于近二十年内则逐渐酝酿出了国学热。凡是热门都是因为普遍需求,改革开放至于今天,人们的荷包越来越充实起来,却发现精神并不一定跟随着成长。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毋宁说是缘于内心信念的缺失,以及传统价值缺位所带来的制度性焦虑。

 

九十年代提倡素质教育,国人普遍呼唤素质,举例则动辄日美,以之作为标的。经过一番审视之后,逐渐意识到,我们的素质教育在传统中,若是重拾传统文化,则礼仪之邦假年可期。抱着这种信念,同时伴随着上层对于传统价值或隐或显的提倡,民间的这股国学风逐渐蔚然可观。

 

可是伴随着国学热逐渐走入千家万户的同时,因为传统文脉曾经一度断裂所带来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当前的国学热(或者读经热)可谓鱼龙混杂,当大众对于真正的传统文化难以辨别时,在屡次探索、屡次失败之后,难免会因爱生恨,由当初的热爱转为质疑。

 

我们不否认读经的价值,但是对于读经应该如何梳理,确实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若是不加引导,这场国学热(或读经热)难免会最终热过了劲,甚至走向它的反面。故此,笔者亦不揣浅陋,以几年的一线实践中所见所闻,梳理出一些相对可经检验的经验以享读者。

 

一、如何区分经或者非经?

 

对于经的划定本是一个历史的常识问题,可在今日却成为一个大问题。主要在于清末废除读经以来,又经由新文化运动降经而升子带来了国人认识上的混乱。

 

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有基督教的“《圣经》(bible)”、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佛教的《金刚经》、《阿含经》等、道教的《道德经》、《南华经》等,那么儒家素来也有《诗经》、《易经》、《春秋经》等,甚至亦有医家素来所推崇的《黄帝内经》。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么多的“经”,我们到底该读哪个?或是都需要读?

 

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明,导致读经学堂在所读内容上就发生了分歧。一些受佛教影响的学堂就儒家经典与佛家经典混合着读,一些出于实用与所谓以高明为标的的学堂则首选《道德经》、《金刚经》、《易经》、《黄帝内经》,固然跟堂主的个人喜好与取舍相关。读经系则出于要汇通中西的角度,以季谦先生的理论为指导,儒家经典读罢,英文经典如莎翁文集、圣经选读、佛经选读亦一概包含,以該博自许。

 

那我们在这里先梳理一下,到底什么是经?对于目录的分类最初在汉书艺文志中明确提出,那时以“六艺”为经之别名。六艺之学自然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所以对于汉人来说,所读的经只有这六经,在那时论语、孝经皆属于小学,尚不能称经。在之后的时代中,随着时代的变乱与异质文化的传入与融合。到了唐初修订隋朝史书的时候,第一次在隋书中提出了四库的分类。其中将六艺之学划入经部,将后来兴起的道教、传入的佛教经典都同先秦诸子百家(包括儒家)的经典列入子部。在此之后,四部分类基本成为图书分类的定法,经、史、子、集以统摄群书的图书分类法成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分法。

 

在这里有一点要明确的。儒家跟经是什么关系?首先,儒家也是诸子百家之一,但它跟诸子百家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传述六经为主的,或者说奉六经为它的主要经典。打个比方,如果将经比作一个父亲的话,儒家是嫡长子,其他家是庶子,自然传承的多。儒家中的很多儒者往往有自成一家的作品,如朱子的《近思录》、阳明子的《传习录》便是被列入诸子中的儒家类。

 

在中国的传统中有一个统叫道统,这个统从周公制礼作乐发端,后来经孔子而集大成,到后来诸子百家是此流衍。在此亦要澄清的一个误区是,孔子不属于儒家,而儒家却从孔子来。孔子是对三代之学(夏商周)的集大成者,在孔子之后才有百家。在孔子之后的很多儒者或者经师,都是为了守护这一道统而著述。

 

儒家也并不是一概排斥其他家,而是在明白一个源流问题的基础上各正其位,使不相悖乱。常见一些动辄阔谈三教合一的人,往往是既不了解儒家,也不了解佛道两家。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曾对此不加分辨地就谈三教合一的说法提出了批评,认为儒佛两家各有所主,不可混一而谈,也不必强要合一。

 

至此而大体可明白,经是发端于三代,经由春秋战国之后逐渐形成的中华文明的最高形态,其地位可类比西方文艺复兴时所致力于要恢复的古希腊经典。今日要重拾读经,理应明白经最初是指“六经”(此处可除去乐),后来演变为“十三经”(有兴趣可自行百度何为十三经),舍此之外,要明白哪些是子,哪些是史、哪些是集。经的使命用太史公的话来说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今人则往往把经当作故去的“文献”,以“故纸堆”的眼光去看它,认为只有对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拣择,才能发挥它的时代作用。殊不知,当你存了这样态度的时候,经在你眼中就只是个可供妆点的小姑娘罢了,而它的元意,是未必能读的出来的。学习经典首先应该放下时代的意见,掏空自己的知见,才能体贴到古人之心。以上皆是就中华自身学问体系而论,西学则又是另外的划分方式了。

 

二、读经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既然明白了经的分法,我们便知道该如何选择经典。遍观今日的学堂,以蒙学读物为经的、以宗教经典为经的比比皆是。以蒙学读物为经的,以弟子规系为例。这一系主要受净空法师的影响,以力行为主倡,以弟子规为主要经典,以家庭为用力对象。本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与基层,以之齐家是没错的。

 

但问题有二:①以佛家教义为指导原则,以和谐清静的个人修心之法来诉诸于人,喜见“正能量”,而对不和谐的因素或者选择屏蔽,或者从内心清除。却不知不和谐的根源在于上下失序。本来,以儒家的治理原则,是要使每个人各安其位,为长者、为上者帅之以正的。此一派则多不从根源着手,或者诉诸于环境、或者诉诸于弟子。长此以往,则身心悖乱而徒叹业力深重,于事理愈发有惑而更求超越此娑婆世界。

 

②以宗教经典为经则是将教育与宗教混而为一。本来,修行是个人之事,它是自身慧命觉醒而自觉自愿的做法,自古以来各教超凡脱俗之人,总能以自己所觉而引领其他庶众,多因自得之故,故人能相从。但修行的一误即是强要以一己之喜好强加于人,认为这个就是最好的。殊不知,每个人都要他独立的生命探索过程,哪怕是觉悟也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强求不得。若在教育之初就先入为主地以宗教经典灌输之,则难免伤折一些慧命。纵有极个别的人确实会自发地喜欢上,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可能只会觉得压抑而生出逃离心。孔子因材施教,“各因其材而笃之”,盖因此故。所以教育之初断不可加入宗教的因素。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