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知行会历史小记
作者:章翼(湖南科技大学2012届哲学系本科生)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六月初一日丁亥
耶稣2016年7月4日
在2009年,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学院06级学生邓聂在长沙高校接触到一个诵读经典的活动,他认为科大应该,也可以有一个类似的活动。这便是弘毅知行会的起因事件。
他联系到人文学院中文系07级学生王靖云(男生),两人开始寻找老师来支持诵读经典活动的进行,但屡遭碰壁,最后找到了哲学系的教授:张晚林,这个活动才足以启程。晚林老师硕士是文学,博士转为了哲学。他深受儒家文化吸引,接受了儒家的基本观点和立场,他的学术及社会活动都与儒家有关。而这也是他答应两位学生的要求,并一直坚持至今,认为自己对此负有责任的原因。
第一次活动的召开是在09年4月中旬,地点是10教302,读的是《弟子规》,人数大约问15人。关于活动的名称,邓聂的想法是“莲城夜话”,但这和传统经典没有关系。晚林老师定之为弘毅读书会,后又取知行合一,成为了弘毅知行会。
万事开头难,可以想象到,一个刚发起的活动,一个格调虽高却很难得到回应的活动,一个有助于科大人文建设但没有官方支持的“非法活动”,在初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状况。诵读需要读本,最开始的文本是邓聂和王靖云自己出资打印的,而这并非关键性的问题。读本最开始是《弟子规》,《三字经》,在后来才变成了以四书为专门的读本(09年9月份),而其后还有同学认为还可以加入道佛两家的典籍,但晚林老师认为,佛道对于没有根基的人而言,可能并无好处,而儒学乃强基固本之学。
活动的地点更为波折,举办过活动的地点有一教教学楼的教师休息室、团委会议室、北校图书馆大厅、10教4楼,连南校图书馆前的草坪都去过,现在落户到10教613。唯一没有太多改变的是活动的流程,一直就具有主讲人这种活动设置,可能开始并没有明确的概念,但每次活动都有人承担这个任务.但有段时间弘毅的频率是两周一次,后又改回一周一次。至去年,每次活动由主持人颂开篇辞,以示敬意,辞曰:
知人明世,修身弘道!欢迎大家来到弘毅知行会,让我们一起聆听圣贤的教诲,立乎其大,达乎至善!
前期的发展唯一比较良好的是老师这一块。在晚林老师的鼓动下,2009下半年,西方哲学的张东辉老师进入弘毅,2010上半年,中国哲学的温航亮老师进入弘毅,按晚林老师的话讲,温老师是以礼学的视角进来的。而截止到2016年,陆续有焦自军老师,贺昭平老师,颜中军老师等参与过弘毅,后因各种原因,很少参加讨论活动。而东辉老师于2014年离开科大,在上海教学,故也不能参加活动,现在只有晚林老师和温老师到场。而学生这一块,在前期的波动很大。人多的时候可能多达40余人,但也有一两个学生的情况发生。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2年,在2012—2013年间,活动的各方面趋于稳定。这对于弘毅来说很重要,这说明科大的弘毅人经历了3年的风雨飘摇后,找到了可以一直保留的东西。而活动程序和安排的逐渐成熟以及时间地点的固定,也是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同时,在2012年3月9号这一次的活动中,在温老师的主持下,弘毅选出了3位负责人(除彭毅外,其余两位因为后来很少来弘毅而被遗忘)。这个事件的重要性不在于对后来的影响是否重大,而是在于其本身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标志着在诸多弘毅人的心中,弘毅完成了从一个活动到一个组织的转变。我们可以回溯过去,从邓聂、王靖云,到刘雪宇,他们都在扮演着负责人的角色,维持着弘毅的召开,但是他们的身份以及具体事务是模糊的,这种模糊性正是弘毅前期的一个明显特征。
在彭毅过后,是李明接任了下一年度的主持人。他做了一些工作,促使弘毅更加的规范。他的接替除了表明负责人/主持人的制度更为贯彻,还说明弘毅的具体事务并不多,负责人一个就够了。而在李明的身上还具有另一种色彩,在后面会提到。
在很多场合,晚林老师几乎等同于弘毅知行会。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本人年复一年的坚持,而且也因为,以他为代表,包括温老师,东辉老师等人,标志着哲学系与弘毅之间一种深入骨髓的紧密关系。
这种紧密关系在弘毅的发展过程中还体现在学生上。受老师影响,每一次都会有哲学系的学生参与活动。每一届的哲学系人数大约为25—30人,每一届参与弘毅的哲学系学生都比较少,但在每次活动中,参与弘毅的四个级的哲学系学生加起来,对于弘毅来说就极为可观了,而这也是弘毅活动人数能稳定的原因。在负责人的安排上,李明虽然是土木专业,但他对哲学极富兴趣,其哲学素养在本科哲学生中都算高的。在他之后,章翼、赵丽鑫(杜玉敏负责弘毅账户)都是哲学专业的学生。在2012年里,弘毅正式挂靠在隐山哲学社下,从此,弘毅不再是一个“非法组织”,而隐山哲学社得到了一个重点项目,以此来承担自身在中国哲学这一块的责任。
这诸多现象,从思想上看是因为哲学与儒学的相通之处,从现实层面,是晚林老师在弘毅持续影响下的结果。而哲学系的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对儒学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更强一点。
哲学系和弘毅知行会的这种血缘关系指涉到这么一个矛盾:哲学专业的学生多了,对弘毅的发展不利,其他专业的学生多了,会导致讨论的漫无边际,失去学习的作用,这个矛盾是无法解决的。类似的矛盾也出现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不论是否是哲学专业,还是人文类专业,学生对于经典文本的陌生导致的是对文本的粗糙解读,从而降低了弘毅讨论的质量,温老师说过他们来弘毅也是有收获的。但我认为这种收获是出于学生给出疑难,老师们在自己讲解的过程中的自我进步,并非是学生们有好的启发。这个问题放大来看,所有的大学国学社团都面临着这种窘境,而且大学本身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期望社会在大学之前的教育体系中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让进入大学的学生对儒学有着基本的了解,才能使像弘毅这样的大学社团得到下一步的发展。
至2016年7月1日,弘毅经典会讲已进行了236次,“四书”一字一句地解读了近2次,前后陆续参加的学生近500人。7年前一次不经意的举动,生成了今天锲而不舍的坚持,回想起来,不禁令人唏嘘。如今我毕业了,流行歌曲《传奇》有一句是:“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我此刻的心情盖如是也。
愿弘毅之精神在湖南科技大学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