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质疑的当下儒学(祝晓风)

栏目:儒教重建
发布时间:2010-03-19 08:00:00
标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化,中国社会的文化认同、身心安顿以及政治改革诸问题日益凸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如果说对于一个正在复兴的民族来说这一切乃是必然的话,那么,这种关注聚焦于儒教则是其需要特别重视之处。   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 
 
中心与广东信孚教育集团于2005年12月17、18两日在广东从化联合举办首届“全国儒教学术研讨会”,对五四尤其是最近以来围绕儒教问题展开的争论和研讨进行清理,同时对作为当代文化问题出现的“儒学宗教论”、“儒学国教说”、“公民宗教说”及其相关理论逻辑进行深入探讨。因为长期以来处于边缘支流的儒教研究,无论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都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学术界、思想界郑重面对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秘书长、《原道》主编陈明认为,儒教要在今天有所发展,对民族的复兴有所贡献,必须对现实的文化功能有所承担。而这一切的前提,则是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质疑和批评作出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回应。因此,首届“全国儒教学术研讨会”邀请了中国思想界各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参加。其中包括被视为内地新儒家的蒋庆等先生,著名学者任剑涛、徐友渔、秋风、杨阳等先生,宗教学研究专家何光沪、李向平、傅有德等先生,还有港台的儒学研究专家刘国强、林安梧、霍韬晦、汤恩佳等先生。同时,也有一些研究儒学的学者拒绝与自由主义学者对话,没有到场。   
 
12月17日,“全国儒教学术研讨会”正式召开,社科院儒教中心主任卢国龙致辞。信孚集团信力建董事长宣布成立“信孚国学院”、建立“社学基金”,邀请社科院儒教中心秘书长,《原道》主编陈明先生出任国学院院长。信力建董事长认为,在少儿读经春潮涌动、人大国学院、北大国学班纷纷开办,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今天,“坚信教育完善人生深孚民族振兴期望”的信孚集团聘请国内知名学者成立国学院,就是要更好地贯彻落实自己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把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智慧融汇整合到信孚整个的教育体系中去,去承担这一责任、实现这一目标。国学首先应该是指作为“国魂之所系”的义理之学,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得到表述的义理之学。这样一种义理之学在西方的近代学术分类里,与其说接近于哲学、伦理学,不如说更接近于神学、教义学。因为它主要不是知识论,而是意义论、价值论。在这种意义上,儒教应该是国学的核心内容。国学院的工作,包括对信孚的师资进行国学培训,使他们在知识和意义上对国学有所认知、有所体会。这样一种素养会对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为信孚的学生编写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理解能力的国学教材;借鉴传统书院的会讲、讲座方式,邀请有造诣的专家教授对国学和当代文化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热点问题进行磋商、辩论,使之成为国学的重要讲坛。   
 
会议对“儒教中的神灵”、“儒教社会功能评议”、“儒教在当代社会和文化格局中的真实状况”、“儒教与民族文化复兴的相关性”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在会上,陈明做了一个“即用见体说儒教”的报告。“即用见体”是陈明近年提出的一个传统思想分析框架,其异于其他内地新儒家的观点,在于通过传统的历史情景去理解传统思想,并不预设传统思想的绝对有效性,而主张首先承认我们是现代人,把传统思想视为一种可以观照现代性、解决现在面临的文化认同、身心安顿的方案,在“圣人之所以为法”层面继承传统思想,并借鉴西方有效的方案和经验。从这一观点看儒教,陈明认为,即用见体说儒教,就是把儒教作为为人的生存活动而存在的一套话语系统一种工具或文本,在其与民族生命、社会环境以及与之并立的思想体系的互动关系之中来解读、评价和建构。这其实是一种文化人类学、文化现象学的研究进路。在陈明看来,儒教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封闭的。它是通过一代一代儒者的创造与时偕行,通过对文化问题的解决承担才获得其历史成就和现实展开。陈明评价内地学者的儒教观时认为,蒋庆的儒教观,着重于儒教对百姓的安身立命的意义,与对当前的“西化中国”进行“再中国化”,自由主义的儒教观,是要把儒教作为民主宪政改革的推动因素,而他自己的儒教观,要解决民族的文化认同、民主宪政的改革推进问题。由此,陈明认为,儒教的展开,依托于血缘、地缘,祠堂、孔庙,儒教的升华,寄望于清明、中秋,慎终追远,儒教对政治的作用,只能是间接的,即通过对社会的组织发挥对政治或权力的影响。   
 
在会上,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暨研究所教授、《鹅湖》主编暨社长林安梧教授做了题为“‘父’与‘权’:中国文化传统中‘孝道’与‘皇权’的纠结”的主题发言。林安梧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政治社会共同体之建立与宗教、理性之诞生相伴而生,而这与“皇权”与“孝道”相应,皆与“血缘性的纵贯轴”密切相关。顺着历史与哲学两层面而展开分析,周公之制礼作乐代表由部落王权走向普遍王权,隐含王权的虚化与孝道之落实。就政治文化史、思想观念史而言,此即是由“帝之令”转而为“天之命”,是由畏惧生仁敬,由威权转道德,血缘性纵贯轴亦由是得以确立。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原先的政治理想──王权虚化、孝道落实,并未真正成功。随着帝皇专制、绝对皇权的建立,孝道亦因之而被异化了,因而专制性的纵贯轴与血缘性纵贯轴极奇诡地合为一体。然而,时至今日现代化的发展,已逐渐由血缘性纵贯的专制皇权中解放开来,走向人际性的互动轴,孝道也有着崭新的可能。   
 
著名学者蒋庆在题为“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的报告中指出,儒学只是儒教的一个具体内容,儒教的历史长于儒家,“圣王合一”、“政教合一”、“道统政统合一”是儒教的本质特征,也是儒教的追求目标。春秋、战国、秦汉之际儒教退出中国文化权力中心边缘化为儒家,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又回到中国文化权力中心的位置上升为儒教,一直到1911年儒教崩溃,儒教又退出中国文化权力中心的位置下降为儒家。蒋庆先生提出,中国儒教的复兴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涉及到很多方面,单靠个人分散的力量难以完成,必须通过“中国儒教协会”组织化的力量才能完成。

(《中华读书报》祝晓风)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