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蓁】寻访王介之足迹

栏目:往圣先贤
发布时间:2016-04-13 23:12:27
标签:

 

 

寻访王介之足迹

作者:刘蓁

来源:船山文化研究会秘书处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三月初六日甲子

           耶稣2016年4月12日


 

 

 

船山先生的长兄王介之曾隐居今衡阳县关市镇的石狮岭。当年他与其弟船山同时中举。他亦有著述被收入四库全书。为寻访这位圣贤在衡阳县的踪迹,4月11号上午10点半左右,市三九学社专家萧培先生,船山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国繁、副会长胡兴衡、王辉、我等一行五人驱车向关市进发。

 

到达关市街已是午餐时间。关市中心学校欧校长接待了我们。欧校长联系了介之先生的后裔王校长及另一位姓刘的校长给我们作向导,亲自陪同我们前往介之先生故居所在地。

 

 

 

几分钟后,早已在必经路口等待的刘校长的向导车跟我们会合。两台车一起踏上了寻访之路。

 

正是人间四月天。天略有晴意,微微的太阳花。春装轻薄,手脚舒展。山路蜿蜒,沿途草木青翠。鸟儿欢快地在山间田野间起起落落。一行人议论着,猜测着,萌井村、三胡村的指示牌在眼前一晃而过。途经一座造得细致结实的石拱挢时,同行的胡兴衡督学满怀深情地说,这座桥是98年山洪暴发后修建的。他当时在此地蹲点,大水淹了这片垅。为了帮助并不富裕的村民尽快重建家园,胡督学想办法帮村民筹集12万元资金,并亲自和村民起早摸黑,修成了这座桥,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极大便利。这样的为民谋实利,与王介之隐居著述为中华民族保留文化火种,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抬眼前方,山脉绵亘。山脊秀丽,山体雄浑,山势起伏有致,山脚村落依傍。真是钟灵毓秀之地,同行的胡督学说,前方形似飞龙在天的便是三阳山脉。萧老兴致勃勃地举起相机,将这一条神奇的卧龙摄入镜头。

 

车停了在一方乡村常见的土坪中。向导王校长说,介之先生的故居到了。我们都睁大眼睛,试图从这貌似普通的乡村民居中发现什么。我们在三、四栋红砖水泥楼房的包围圈中看到了只剩一墙、一门的半间土砖屋。一大堆土砖倾倒在一侧,似乎在倾诉着风雨飘摇的历史。那道木门左侧,曾经供人躲避风雨的屋檐下,竟然有一棵高近2米长得生机勃勃的小树,似乎特地为这土坯房的沧桑作见证。或许当年介之先生曾在这屋里孜孜不倦地挥毫疾书,掩卷沉思,不舍昼夜,只为绵延华夏民族的博大深邃……

 

一行人各自取角度拍了照,又集体在这一片断墙残垣前留了影。只待回去后照片发到网上,让更多的人关注为我们保留文化火种的人。他们当年穷其一生不懈努力,苦难厄运或高官厚禄均不能夺其志。这是多么震摄人心的文化壮举!

 

王校长引我们走进了土坯房左侧的一栋红砖屋,指着一位中年男子向我们介绍说,这位也是介之先生的嫡传后裔,他家有1917年修订的王氏五修族谱。堂屋宽敞干净,主人一家正准备吃中餐,桌上摆着丰盛的饭菜。正面墙上挂着大镜框,是主人一家的各类照片。看样子屋主人一家的生活惬意又满足。

 

王校长向他说明来意后,他很爽快地搬出了珍贵的谱册。一共有七本。

 

胡国繁会长和萧培老师迫不及待、又小心翼翼地翻开,主人介绍,这是他们祖辈三代躲避战乱和“文革”政治运动,想尽千方百计保存下来的王氏先人遗迹。没有这些王氏后人的冒险藏书,这些珍贵的史料也许早已毁于无知狂徒之魔爪一一介之先生后裔的这些义举,不也是对文化的传承么?介之先生泉下有知,当欣慰了。

 

 

 

这套族谱据主人说共有十册,只是其中三册已失。谱里有永历皇帝下的诏文,也详细记载了介之先生及其儿子墓地的地点,为我们寻访介之墓留下了确凿的线索。只是地名对比今天已有数番更改,要想找到墓地的准确位置恐怕得假以时日。

 

果然,我们驱车来到介之先生隐居过的石狮岭下,问附近村民可知伍家阜头、逆流河时,村民尽皆摇头。寻墓无果,返程。

 

途中经过一村落,发现一处已成破壁残垣的旧民居的屋檐窗棂构造精致不凡,遂下车询问村民。恰遇一姓伍的学校教导主任,说这旧民居的主人就是他家祖先,一个武举人。在此建了一座很大的院落,本来有围墙的,还修了大小两道床门,用土夯的,他幼时见过。还讲了一个故事:他们刘家是被有仇的邵阳罗姓派的风水先生害了,再发不起来。有一回一次就死了18个壮劳力。他拿出一本刘氏家谱给大家看。

 

 

 

从刘主任家出来,我们踏上归途。晚餐时分,回到县城西渡。途中胡会长到宣传部取了他订的九大包裹的书。他抱着这些沉甸甸的宝贝就像怀抱九座小宝塔,生怕摔成一堆可叹的碎片。

 

此情此景,令我心头一热。我决定趁热打铁,“今日事今日毕”,将今天的寻访经过整理成文。

 

这一打铁不要紧,转眼就到午夜一一文化的传承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一一但对比起介之夫之那样的文化义工,区区辛劳,何足道哉?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