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富含生命哲学意蕴
作者:周广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三月初六日甲子
耶稣2016年4月12日
《周易》卦爻辞简约晦涩,但又贯通一条易简之理,卜筮时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实践,又使之具备了丰富的解释空间。《易传》认为,《易》彰往而察来,显微而阐幽,涵括天道、地道和人道,具有贯乎天人性命、通乎古今事变的特征,故被誉为“大道之源”。《周易》中虽未出现“生命”一词,但最重视“天地”之“生”,又认为万物各有其“性命”。古文中“生”与“性”常通用,“性”可谓“生”之体现,“命”则联通天人。
宇宙是“生生而有条理”的生命体
《易传》认为,卦是对万物状态的一种模拟,不仅物体可用象表示,而且人事的情形也是一种“象”,可以说,《易》乃是对整体存在的模拟、概括和象征。《周易》的视野非常宏远广阔,具备整体思维的倾向,常对“天地”作一番描述和论断,刻画了一幅“天、地、人、物”构成的世界图景,认为宇宙是一个充满丰沛生命力和内在活力的存在,具有自我创生、开展、更新和发展的能力。这种活力条畅通达,无所不至。《系辞》说:“生生之谓易。”这是对“易”的一个重要论断。“生生”意指生而又生,不曾间断。《易传》作者把草木生长、动物繁殖的现象上升为一种理性概括,进而作出一种价值判断:“天地之大德曰生。”世间并非不存在衰亡散灭的现象,《易传》作者也并非不知新陈代谢的规律,但其仍把“生”看作一种德性,并从“生”的角度而论人物情形和万物的统一性,强调“生”的价值,指出“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间必有变化及变化之道,生生之中必有其条理,正如日月、寒暑之往来所显示的那样有章可循。这种条理根源于阴阳自身的互补互涵,互相感通,相互作用及其消长转化。乾为纯阳、坤为纯阴,万物的生成皆资借于乾元和坤元的作用与配合。阴阳无疑可看作是从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两个生命原则。
万物各有其性命之理
如果说“易”是一个生命整体,“性命”则可以说是个体生命的存在之理。《易》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这实质上是谈从“天”到“人/物”的过渡,即“生”之过程。在天之创化过程中,万物各自正定自己的性和命。所谓性,指成就道者,或谓“性”使流通之“道”凝成,显示“性”与“人/物”“继成”“天”的过程有关。关于命,《易》言之皆从“天命”,显示了天对人的赋形和制约作用。
进而言之,万物各有其“性”(如,风性动,火性炎上,水性润下),亦各有其“命”(如物的盈虚消长、吉凶祸福)。万物由天地所生,天地似乎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生成原则,既生之后,各个具体的人与物便具有各自的“性质”和“命运”。此“性”此“命”是决定一个生命体之本然、之所以然、之所当然的核心所在,故“性命”对万物而言尤为重要。“性”虽然在人物之中但又根源于天,故既言“人性”又言“天性”;“命”虽由天而来却存在于具体人物之中,故既言“天命”又言“命运”。性命是显明天人内在关系及天人相互作用过程的两个方面,《中庸》首句曰:“天命之谓性”,说明了二者的关联。或可以说,“性”显示了个体的特殊性,“命”使这种“性”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性命既是客观的存在之理,也是人应该既知且行的实践对象,以此实现“以人合天”。
人类生命具有道德价值
《易》虽然强调天地的先在性和根源性,但又对人特别重视,认为人可以与天、地并立为三,合称“三才”。“易之道”或“天下之道”,对认识外界、判断吉凶和指导人类生活而言非常重要,它就是贯通于天地人三才之中的阴阳之道。《易》从昼夜、寒暑、男女、刚柔等自然和社会现象中总结出万物的属性及变化规律,以阴阳为纲,以阴阳之变易为万物变化的根源。“德”则是行而有得于“道”,“道”和“德”是从不同方面言说一个同一体。
《易》又言卦德,表示一卦基于自身卦象和情形所具有的德性或德行。八卦皆有其德性。乾为刚健,坤为柔顺;此外,《易》又三陈九卦,强调了不同卦象情形之下,君子所应设立的行为规范。《易》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修养自身德性并且结合卦象的启示来生活。除九卦外,其他卦也是君子修德的不同情形。《易》所说的,被认为是挺立人道、以人合天的实践方式。只有充分实现了自己的德性,才能“与天地合其德”。与天地合德,则天人之道通而为一,是为修德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孔子大讲堂"曲阜孔庙杏坛开讲,陈来教授作首讲报告
【下一篇】【刘蓁】寻访王介之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