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孔子的叮咛:面对财富时怎样取舍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6-01-28 11:48:18
标签:
杨朝明

作者简介:杨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东梁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任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山东省政协常委,第十四届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出版《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八德诠解》等学术著作20余部。


 

 

孔子的叮咛:面对财富时怎样取舍

作者:杨朝明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原载《山东画报》2015年12月9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二月十九日己酉

           耶稣2016年1月28日

 

 

 

孔子一生经历坎坷,他有为鲁大司寇、俸禄二千石的富贵荣耀,又有困于陈蔡的穷困潦倒,因而在对财富问题时,他有着较一般人更为深切的感受,他的财富观也最为透彻。

 

每个人都会面对财富问题,那么,我们在这时候如何取舍?在这个问题上,孔子旗帜鲜明,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他肯定追求财富是人的天性,同时强调财富的获取要符合道义原则。人人都向往富贵,追求富贵可谓天经地义。孔子自然也没把自己排除在这种权利之外,他说如果能够通过努力得到富贵,即使让自己拿着鞭子做一名市场的管理员也行。也就是说,只要不违背道义而追求富足,即使做低微的工作也不在意。

 

一次,孔子师徒周游列国到达卫国时,看到卫国人口稠密,弟子冉有求教孔子,询问一个国家人口兴旺后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富之。”冉有又问,已经富裕了,还应该做什么?孔子回答:“教之。”在孔子眼中,使百姓富裕是执政者的首要任务。孔子也为此费心,提出各种富民措施,如实行低税率、尽量减少百姓服力役时间等。孔子与弟子有若曾极力游说鲁哀公,耐心地给他讲述道理,说只有百姓富裕了,国家才能富强,国君才能富足。

 

面对财富,人人可得,人人应得,但追求财富不能不择手段,如果不是以合于道义的方法获得,什么样的富贵也不能接受,完全可以视之为浮云,与它决然挥手告别。他特别强调富应立足于“义”,要做到“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义然后取”。面对利益的诱惑,要先考虑是否符合“道义”。国家政治昏暗,有人既富且贵,这样的富贵值得质疑。孔子倡导以道致富,以义致利,这就是俗话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致富的过程中,诚信、道义最为重要。英国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提出,这个世界不会去尊敬一个没有竭尽全力追求财富的人,只要他不是借助于卑劣行为和不公正就能获得财富。对照孔子的财富观,他们的态度完全一致。

 

如何分配或者消费财富?孔子对此似乎忧心忡忡,他提出了“均无贫”的主张。孔子十分看重财富分配中的公平与公正,他认为,对于统治者来说,不用担心财富少,而应担心分配不公。孔子洞悉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财富不均,他看到,当时的统治者贪得无厌,利用职权,无端占有财富,就会带来极大的恶果。例如,季氏“富比周公”,却还到处搜刮,孔子的学生冉求却还帮他。于是孔子忍无可忍,甚至号召学生大张旗鼓地讨伐冉求。

 

财富分配后,理所当然地就该好好享用财富了。在消费财富这方面,尽管当时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但孔子仍然立场鲜明主张“节用”,甚至把这一点提到了治理国家的原则中,认为即使治理一个具有千乘战车的国家,节约费用、仁爱他人也是极重要的方面。所以即使在极重要的礼义中也要节俭。他还倡导人们积极、努力追求精神财富,形成“安贫乐道”的人生观和“富而好礼”的人生境界。

 

孔子盛赞颜回的乐观,他自己也明确表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在他看来,即使吃粗米,喝冷水,枕着胳膊睡觉,却也能感觉快乐。在常人看起来的苦事,在孔子、颜回却不然,实乃“求仁求义”之人生信念所以致此。他们不以一己之富贵为念,即使在造次、颠沛之际,也从不攀附阿谀,保持心灵的独立。他们时时关切天下、心系众生。孔颜所“乐”,乃是修己安人之道,其志远大,故不汲汲于饮食口腹之欲。

 

在追求富足的路上,如果财富不可以求得,怎么办?孔子认为那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表达了孔子的信念,也是孔子朴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他没有怨天尤人、低迷消沉,而是积极面对,他们身心疲惫,困厄到极点,他依然能等闲视之,弹唱弦歌不衰。孔子看多了社会上的因贫生怨,因怨生恨,因恨起乱,认为贫而无谄、贫而无怨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孔子看来,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 不会“耻恶衣恶食”,不会斤斤于生活的琐事。

 

优裕的生活能给追求道义提供更有利的条件,而在追求理想和事业的过程中也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为自己营建更好的生活环境,二者相辅相成。孔子认为,“富而好礼”是一种很高的层次,要知道这个“好”字可不一般,它不仅仅是“富而无骄”,更是提倡人们不仅遵守礼的规范,还要达到仁、义、善的境界,是极高层次的修养。孔子认为,如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已经不仅是“仁”,简直可以说达到了“圣”的境界。

 

责任编辑:葛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