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钟鉴】《新仁学构想》自序

栏目:
发布时间:2016-01-13 10:22:24
标签:






新仁学构想,牟钟鉴著,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我在思考《新仁学构想》的过程中,常常想到孔孟仁学的历史命运。孔子创立仁和之学,使三代文化有一个划时代的提升,却难为同时期人们所理解;孔子周游列国,不为诸侯所用,于是退而整理古典,以诗书礼乐教育弟子,仅使仁学得以流传。然而孔子儒学乃是“立教”之学,它为社会人生确立价值标准,推动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成为礼义之邦,起了奠基的作用,故汉以后孔子成为中华圣人,两千多年中被中国人视为精神导师。近代以来,在西学大潮冲击下,孔子之学陷于最悲惨的境地,不仅被中国主流社会弃之如敝履,还被激进主义者视之为糟粕。曾几何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经过反省,又重新走近孔子,表现出越来越庄重的敬意,他的人本理念与贵和哲思成为人们追求的价值;与此同时,国际社会有识之士也向往孔子,认为处在困境中的人类要到孔子那里寻找光明的出路。孟子生当战国中期,争霸中的诸侯以富国强兵为当务之急,对于孟子仁义之学不予重视,太史公谓时人“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而孟子之学博深远大,后续力强劲,唐宋以后由子学上升为经学,对后世民生主义、民本主义、人格尊严、心性之学诸方面发生深刻影响,成为中华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对于古代圣贤及其思想的评价,不能依一时(这“一时”也许在一个世纪以上)之兴衰而定论,更不宜只从实用的角度而褒贬,他们的学说要在历史蜿蜒的长河里才能彰显其全部价值。

 

不可否认,当今世界,主流思维是贵斗哲学,主导国家主张霸权主义,主要潮流是功利主义;讲对抗就要排斥仁和,讲霸权就要摧残人性,讲功利就要抛弃道义。因此,孔子仁和之道的声音仍然微弱,正义的力量尚未实现联合。从眼前的实用层面和狭隘的族群利益看,仁学太理想化,不切应用,不合时宜,仍然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无法推行。人们在不断地被周围真爱善举所感动的同时,放眼世界,看到更多的是军备竞赛、族教对抗、地区冲突、冷酷残杀、损人利己,“丛林规则”在地球村时代仍大行其道。未来的世界会走出争斗不休的苦难吗?人类真能摆脱动物世界的野蛮性而成为文明的群体吗?儒学仁和之道能够从“博物馆化”(列文森)状态走出来成为活生生的现实社会规则吗?能够从“游魂”(余英时)状态落下来重新附着在社会制度和大众实体上吗?许多人表示怀疑。然而,儒学的中国应有文化自信。儒家仁学基于人性,据于理性,依于智性,对人类文明前景一向持乐观的态度。它相信爱心根植于大众之中,人民普遍向往幸福安宁的生活;清明的理性使人经过努力能够掌控过度的贪欲,而对他人与群体有所兼顾和尊重;发达的智性使精细的人们能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比文明与野蛮两种途径的利害得失,从而抛弃互斗俱损,选择互利共赢的道路。只要不带偏见、追求真理,人们经历得越久,比较得越多,就越会尊敬孔子,亲近仁学,相信道德理性的力量。事实证明,现代化和全球化时代所提供的经验教训,非但没有使人们遗忘孔子仁学,反而彰显了它潜在的价值和未来意义。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卷全书总结的最后一段里说:“现代历史是向着‘仇必和而解’这个方向发展的。但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所需要的时间,必需以世纪计算。……人是最聪明最有理性的动物,不会永远走‘仇必仇到底’那样的道路。这就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冯先生相信人类自身有能力走向光明,又对道路的曲折与长期有充分估量,这就是谨慎的乐观。梁漱溟先生在晩年口述中向世人发问:“这个世界会好吗?”他的回答是不必悲观,慢慢地,地球上不同的种族之间,不同的洲土之间,那种成见、分别、仇视,都退后了,不敢有毁灭性的战争了。不仅梁先生,大家也都能看到,法西斯主义遭到全世界人们的谴责而无法复兴,强权主义到处碰壁,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数年前联合国文明联盟成立,促进文明对话,倡导包容互鉴,都是人类进步的证明。

 

可是要真正保证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还必须从根本上改善人性,主要是大力培育德性。在世界多元文化中有两种文化是差异最大又最具互补性的,即中华文化和欧美西方文化。前者是德性文化,关注人类道德的成长,其风格是温和的、包容的,其发展是稳健的、渐进的;后者是智性文化,关注人类智力的发展,其风格是刚猛的、扩张的,其发展是急速的、跳跃的。德性文化比较适应农业文明与家族社会,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它落伍了,面临着转型的挑战,然而它的永久价值不会磨灭。智性文化在工业化及其以后大放光彩,高歌猛进,短期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推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物质生活提供了空前优越条件和方便,由此而主导了世界潮流。不过由此而造成人类的德性与智性之间的严重失衡;智性的发育日新月异,而德性的发育迟缓萎缩,人类的德性远远不足以驾驭智性的奔驰张狂;现在孩童的智力超出了古代的精英,然而现在的风云人物的德性却不如古代的孩童,人类已经失去童年时期的纯真,工具理性扼杀了道德理性,后果是可怕的。由于缺少爱心的滋润、没有正义的导向,精于计算的人类,把自身算到了悬崖(战争悬崖、生态悬崖等)的边缘而茫然不觉,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从长远看,德性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文明社会的成长不仅要靠智性有声有色的推动,更要靠德性无形无象的支撑。德性缺少智性,社会不能发展;智性没有德性,人类必陷绝境。中西两种文化能否互补共荣将决定人类的前途。在中国,要克服文化自卑,实现文化自觉,重新认识和找回自家宝藏,把遭受创伤的中华之灵根、儒学之精华重新培植起来,使之本固枝壮、叶茂华繁,同时大力吸收西学智性之长,以仁爱为体,以智能为用,建设现代文明强国,进而参与建设和谐世界。在西方,有识之士在认真反省经济危机、强权危机背后的智性文化的弱点,调动自身德性文化元素,以为有所不足(例如维系西方社会道德的基督教并未有效制止欧美强权国家多次发动战争,其保守主义还常常成为民族冲突的要素),又能虚心面向东方和中国,向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学习,增强善美品德,多一些仁爱天下、慈悲生命的情怀,多一点中和理性和协调智慧,消解利己主义和贵斗哲学的心态,则其文化必将焕发新的生命,亦将造福于人类。这可能成为普遍的现实吗?中国人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仁以为己任,消除社会重大弊病,逐步实现民族复兴、文明强盛之梦,必将使仁学放射出耀眼的光彩,那么促使世界变好就有了强大的基地。

 

当此传统断裂、德性缺失、物欲泛滥、人心混乱之际,自己不揣浅陋,本着“至诚无息”、“和而不流”的精神,力致于“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上承孔学之源,探讨仁学,创新仁学,赋予它当代理论形态,针对重大现实问题,发出仁和的呼声,应当于世有所补益,却不期待速生显效。但我相信“德不孤,必有邻”,也相信儒家仁学具有“极高明而道中庸”和“明体而达用”的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品格,这能够为今人应对各种难题提供超常的智慧。人们已经在“古为今用”、“转化传统”、“综合创新”等原则问题上有了广泛的共识,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在如何创新上下功夫,多出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供人们思考和运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本于仁心,向着文明,尽心尽力,展示中华智慧的无穷魅力,使社会有所改良,乃是学者的责任。

 

                                                                  2012年12月

 

【作者简介】

牟钟鉴,男,1939年生,山东烟台人,著名学者。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顾问、中国宗教学会顾问、国家图书馆国情咨询专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宗教事务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中心及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等。由牟钟鉴教授创立的“民族宗教学”和“新仁学”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反响,极大推动了我国宗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创新。主要著作有《新仁学构想》、《中国宗教通史》(合著)、《走近中国精神》、《儒学价值的新探索》、《涵泳儒学》、《在国学的路上》、《宗教·文艺·民俗》、《探索宗教》、《老子新说》、《中国道教》(主编兼作者)、《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合著)、《<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道家和道教论稿》、《中国宗教与文化》、《概说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合著)、《中国哲学发展史》(重要作者之一)等专著十余部,主编《民族与宗教》等。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或省部级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2007年,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会上讲解宗教问题。2012年,获得由文化部和山东省政府设立的国际奖项——“孔子文化奖”。

 

【内容简介】

本书以仁学为儒家思想之精华,回溯仁学自孔子以来曲折发展的历史,接续孔子仁学的源头活水,集历代儒家学者的仁学智慧,尤其彰显孟子和谭嗣同弘扬仁学的贡献,参考当代新儒家和儒学研究学者对仁学的思考,广泛吸收诸子百家和西学之长,面对现今时代的种种问题,探索仁学的新理论形态,提炼出新仁学的三大命题、十大专论。三大命题:以仁为体,以和为用(新仁学的体用论);以生为本,以诚为魂(新仁学的生命论);以道为归,以通为路(新仁学的大同观)。十大专论:仁性论、仁修论、仁德论、仁志论、仁智论、仁礼论、仁事论、仁群论、仁力论、仁艺论。同时,本书运用新仁学回应当代人生困境、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国民教育、文明对话、生态文明的挑战,充实新人文主义的内涵,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目录】

 

 

一、缘起

 

二、仁学发展脉络的历史回顾

 

(一)孔子对礼文化的贡献。 

(二)先秦时期仁学的诞生与发展。 

(三)五经中与仁学相关的思想。 

(四)两汉的仁礼之学。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儒学。 

(六)隋唐时期的儒学与仁学。 

(七)宋元明时期仁学在复杂态势中发展。 

(八)清至辛亥革命,仁学出现历史性变化。

 

三、当代新儒家学派对仁学的思考

 

(一)当代新儒家先驱学者。

(二)新生代儒家学者。

 

四、新仁学构想的基本思路

 

(一)以仁爱为核心理念,突出生命哲学的主线。 

(二)以孔子儒家为主,吸收诸子百家之长,而加以综合创新。 

(三)以孔子儒家为主,吸收西方文化之长,充实新仁学的内涵,使之具有鲜明的当代精神。 

(四)新仁学的基本框架:三题。 

(五)新仁学的义理分疏:十论。

 

五、新仁学的三大命题

 

(一)以仁为体,以和为用。 

(二)以生为本,以诚为魂。 

(三)以道为归,以通为路。

 

六、新仁学的十大专论

 

(一)仁性论。 

(二)仁修论。 

(三)仁德论。 

(四)仁志论。 

(五)仁智论。 

(六)仁礼论。 

(七)仁事论。 

(八)仁群论。 

(九)仁力论。 

(十)仁艺论。

 

七、新仁学与当代新人文主义

 

(一)新仁学与当代人生困境的出路。 

(二)新仁学与当代民主政治的进步。 

(三)新仁学与当代市场经济的健全。 

(四)新仁学与当代公民道德的重建。 

(五)新仁学与当代国民教育的改革。 

(六)新仁学与当代文明对话的开展。 

(七)新仁学与当代生态文明的建设。


 

【附录】


相关论文


1.重建诚的哲学。 

2.儒家仁学的演变与重建。 

3.儒家天人之学与生态哲学。 

4.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5.儒学在近现代面临的挑战与复兴之路。 

6.孔子的中和之道与当代温和主义。 

7.儒学在中华文明多元通和模式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8.要人性,不要狼性——《狼图腾》质疑。

 

 

责任编辑:梁金瑞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