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者李明辉:国学复兴方兴未艾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6-01-08 09:28:54
标签:



台湾学者李明辉:国学复兴方兴未艾

受访者:李明辉(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

采访者:魏沛娜

来源:《深圳商报》(2015年12月27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一月十七日丁丑

          耶稣2015年12月27日

 

 

 

上世纪80年代末,李明辉就曾预言“儒学在内地一定会复兴”。如今这种预言正在逐渐变成现实。近日,他受邀来深参加“儒学的历史叙述与当代重构”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就内地的“国学热”和台湾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谈了自己的看法。据了解,李明辉现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中山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等,主要著作有《儒家与康德》《儒学与现代意识》《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等。

 

 

对内地国学复兴持乐观态度

 

记者:这些年您经常往来于内地和港台,您怎样看待内地现在的“儒学热”或者说“国学热”?

 

李明辉:1988年,我到香港开一个“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当时接触了一大批内地学者。那时我就预言儒学在内地一定会复兴,这个预言事实上不需要很高的智慧,用常识就可以判断,因为过去的儒学乃至国学是因为人为因素受到压制。改革开放以后不再压制,加上这种传统有两千多年,自然就会慢慢恢复。现在这种预期都变成事实了,内地对儒学或者国学的兴趣越来越高。

 

记者:上世纪内地的传统文化曾出现断层,在您看来,目前这种恢复过程会很艰难吗?


李明辉:这种断层很明显。1988年我跟内地学者接触的时候,当时台湾学者的优势非常明显,包括我们可以直接读繁体字,但内地一般的大学生不容易看懂。现在内地学界重视国学,慢慢的距离就不会那么大。事实上,“文革”以前反传统的思想就已经很明显,“文革”只是处于一个高峰。即使到今天,一批年龄大概在四五十岁以上的学者,“文革”期间受过教育,他们的思想已经定型了,并不因“国学热”就改变。而年轻人对国学就比较没有成见。但是,年轻人也有年轻人的问题,他们受到商业文化很大的冲击,对传统文化未必很有兴趣。

 

中学是经典教育的最好阶段

 

记者:近年,内地有些城市已经尝试在中学课堂开讲儒家“四书”,推广经典文本教材。中学是不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理想时期?

 

李明辉:像武汉大学的郭齐勇教授就在呼吁把经典教育放到中学课程,台湾也做过,至少我在高中必须读“四书”,所用教材叫《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当然“四书”不是全部都读,而是挑着读。但这个经验对我们来讲很重要,使我们有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我听朋友说国内教育部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构想,并在一些地区试点。在我看来,政府想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如果到了大学再学经典太晚了,小学也太早,中学是最好的学习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

 

记者:刚才您提到看过《百家讲坛》,像以前于丹讲《论语》至今仍有争议,而台湾的南怀瑾、王财贵讲国学同样饱受争议。不知您怎么看待这种经典普及现象?

 

李明辉:南怀瑾跟于丹还是有点不一样,他有自己的体会,虽然不是很学术化。台湾地区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在民间。王财贵本身是教授,是牟宗三先生的弟子,跟南怀瑾又不一样,讲授基本不会太离谱。于丹的特点是语言很灵活,但都是靠一些小故事串起来,把《论语》讲成心灵鸡汤,如此《论语》的特色就没有体现出来。即使讲成“心灵鸡汤”也不一定是坏事,但《论语》作为一部经典,不能只是“心灵鸡汤”,所以于丹讲经典的方法不是很正规。所以,如果要讲得让大家都听得懂,不一定是正确的,可是你要讲得正确,观众不一定听得懂。

 

记者:在您看来,成功的经典普及教育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李明辉:经典教育要成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教材,第二是教师。最近台湾地区的教育部门委托我们编了一套“四书”教材,是到目前为止最好的教材。教师就比较难,需要培养培训,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同样一个课,由水平不同的教师来教,效果相差太大了。



责任编辑:梁金瑞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