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国学大讲堂:尊师重道与师道重建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5-12-29 11:17:49
标签:

 

 

青春国学大讲堂:尊师重道与师道重建

主讲人:韩星

来源:弘道书院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一月十八日戊寅

           耶稣2015年12月28日


 

 

 

2015年12月21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韩星教授应弘道书院与儒士社之邀请,于北京师范大学教二112教室作“尊师重道与师道重建”主题讲座,阐明尊师重道的深义,以及在当今社会生活中重建师道,再兴道统的价值。

 

韩教授首先说起以孔子生辰为教师节一事。国务院法制办曾拟定孔子生辰为教师节,却遭不同意见而最终搁置。分析其原因,韩教授认为是由于当今社会遗失了孔子开创的教统,因此大多数人不能理解此项提议。那么何为教统?孔子不仅是一般的教师,而是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他所开创的儒家教统是一个宏大广博的思想体系,包含教育、教化和宗教传统,包含礼教、乐教、诗教、书教、易教、春秋教(即以六经教人)。皮锡瑞赞扬孔子的功绩说“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退而删定六经,微言大义可谓万世准则。后之人君必遵孔子之教乃足以治一国”,“后之士大夫必遵孔子之教乃足以修一身”。孔子之教何在?即在六经之中。孔子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老师,而是万世师表,六经也当为万世之教科书。

 

 

 

韩教授指出,“尊师重道”这个词语出自《后汉书·孔僖传》,有言“臣闻圣王明主,莫不尊师贵道”。但其实中国尊师重道的传统发源更早,在尧舜时已经存在,代代相传。西周时政教(教化)合一,官师合一,正如孔颖达所说:“周礼立官多以师名,师者众所法,亦是长之意也”,《尚书·咸有一德》中有“德无常师,主善为师”,《荀子·礼论》中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更把师提到与天地、君父并列的地位。《礼记·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说明虽为天子圣王,也不能把师者当作臣子,体现出对师道尊严的敬意。

 

那么如何为师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呢?韩教授的回答是师者要传道。正如韩愈《师说》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圣人无常师”,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下,只要“道之所存”,便是“师之所存”。师者,大道之代表,人之本来贞良心之主人翁也。尊师所以重道,重道所以尊师,两者原无二致。师者代表道,与道合一。韩教授进一步提出,按照儒家传统,要使天下有道,必须要“以斯道觉斯民”,即先立师道,让师与道相辅相成,相资为用,上化帝王,下化百姓,这影响人们素质的高低,也关乎国家的兴衰治乱。周敦颐在《通书·正文师》中说,“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段正元将其进一步发挥道“真贞师道立,岂但善人多,并能保和天地之太和,燮理世界之阴阳”,以及“保全人民之生命财产,社会之安全秩序。”按照传统观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段正元也说“师恩在口授心传,无师教诲,则五官百骸之灵性,何能践形?故师者,又是一重性命父母。”传统的“五伦”是夫妇、父子、昆弟、君臣、朋友,而师弟(老师与弟子)关系,能“统摄五伦而陶铸之”,是“五伦所赖以明者”。类似地,在传统的儒家信仰体系中,尊崇“天地君亲师”,“师”即为师儒,我们对天地君臣、孝悌之道的本源探索、意义价值的阐发、信仰体系的建立,都要依赖师者的教育。没有师,天地万物、人伦日用之道不能确立,人们便不知如何处理人与社会天地的关系。清儒张履祥便说:“师者,有父之亲,有君之尊”。可见师弟大伦的至尊至贵。

 

但是自秦汉以来,大道不行于师儒,君主专制,残贼仁义。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五四运动又宣扬“打倒孔家店”,从此孔子地位一落千丈,中国开始了持久的反传统思潮,几千年的精神人格象征沦为保守落后的代表,中国失去了道德人格的理想,中华文化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被学生揪斗、羞辱、殴打,在物质、名誉、心理、人格上受到全面打击,不少教师失去了工作的热情,把教书只作为谋生的手段,而非育人的途径。全社会也只把教师看做“教书匠”,而非令人尊敬的导师与楷模。师道之摧残沦丧,不可不谓令人痛心!直至今天,师道隐微以久,天理人伦之道不明,随着西化加深,国人为外物所牵引,欲望膨胀,争夺名位权利,人心不古,道德沦丧。正像《师说》中所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此处的“惑”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困惑,更是人生目标的迷茫,本心良知的不复,如果“任情欲迁流,势必穷欲灭理,知诱物化,日近于禽兽一途”(《礼记》),人类社会也将成为一黑暗世界,所以乱极思治,师道当立,要有师者“以先觉觉后觉”,群类教化,方得见人性本然的光明。

 

那么师道如何重建?韩教授说首先老师自己要修身,明师道,重师德。《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老师应自我反思,反求诸己,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师范”,一言一动,修身立德。其二,要努力在学生与社会中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我们尊师的对象不仅局限在学校中的教师,扩大到社会中,有许多人给予我们德行的模范,精神的启迪,也应以师道尊之。同样地,我们以孔子为师道的代表,并不是只看重儒家。实际上,对于人类一切伟大的文明传统、精神导师,只要提升了我们的精神生命,都值得尊敬。至于如何尊师,韩教授引用杜维明先生的观点,认为不必规定什么敬师模式,完全可由个人与群体自由决定,重在表达尊师的由衷诚意。韩教授特别提出,尊师的一个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对官本位的调正。如今政治权力失控,官本位大行其道,其根本原因便在于割断了几千年文化传统,礼崩乐坏、学绝道丧。在中国古代,道统至高无上,其下有政统、学统、教统、文统、法统。师者作为道统的继承与担当者,敢于与政统抗衡。师道尊严,不以权势为中心。由此可见,师道之重建,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最后,韩教授回到讲座开头提及的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的问题,指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台湾、香港等),便是把孔子生日定为教师节(或纪念日等),联合国也把其定为世界的教师节,而在中国这却并未实现。中国若也能如此,有助于社会对孔子进一步的认识体悟,也有利于与世界接轨,发掘尊师重道的普世价值。因为不论何种文化,何种文明,都要有师来教,在这个意义上,尊师重道是具有普世性的。由此看来,孔子及其开创的师道传统会对人类社会走向大同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韩教授讲解结束后,听众们踊跃提问,现场气氛十分活跃。韩星老师温和而耐心地聆听大家的提问,十分认真细致地做出回答,在与老师互动交流中,同学们解决了疑难问题,明晰了儒家师道,也深切体悟到为人师表的风范与修养。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