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钦】兴宗教还是揆文教?——记首届中国青年儒学论坛(一)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5-12-02 10:53:39
标签:



兴宗教还是揆文教?——记首届中国青年儒学论坛(一)

作者:尧钦

来源:弘道书院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月十四乙巳

              耶稣2015年11月25 日

 

 

儒家究竟是宗教还是文教?这不仅是自康有为以来儒学在现代转型中所必需面对的重大问题,更是大陆儒家延烧数十年迄今不休的焦点议题。弘道书院与常州大学国学研究院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青年儒学论坛”的甫一开始,来自各地的青年学者便对“儒家道统:宗教拟或文教”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雷博博士主持,弘道书院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中秋教授评议。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李富鹏博士首先引言破题,他特别提出:作为“道统”承担者的“儒家”如今该以什么面目与姿态在近代法理国家(共和国)中生根发芽?他梳理了近代中国两部宪法有关孔教或“政教”的制度构造,一头一尾,即民国初年的天坛宪草和当下的八二宪法。在这两部重要宪典当中,传统儒家教化思想其实暗中蕴藏其中。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德国马普欧洲法律史研究所李富鹏博士发言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冯俊博士的引言题为《以美学立文教——谈儒学生态的重建》。他指出,以姚中秋为代表的“一个文教,多种宗教”的论述虽然部分反应了历史的真实,但不是全部。儒家与其他宗教派别的关系是动态的,相互攻讦,相互借鉴。有时候这种关系是鲜明的敌我矛盾,以文教统摄诸宗教的和谐局面依靠的不是儒家理论上的优越,而是因为儒家与政权结合的更紧密。他认为,文教绝不仅仅是处理复杂的人类社会的工具,它是一种道的存在。如果说文教意味着教化,那么这种教化绝不仅仅意味着人仅仅是一个社会化的动物,它同时教导人们理解人对于这个世界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儒学应该以美学的名义,将以科学的名义让渡出去的宇宙苍生重新召唤回来。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冯俊博士

 

北京奉元书院颜铨颍先生做题为《从康有为“孔教”观论儒学非宗教》的引言。他提出,儒家道统是宗教抑或文教之争不仅是学术之辨,更重要的是百年多来悬而未决的国家“现代化”道路之争。康南海将“教” (religion)定义为施效之教,可分为神道与人道。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皆为神道教,唯独孔子之教以人道为主并兼包神道。孔教的根本是人伦日用之人道教,孔子仅为集大成者,虽可称为教主,但并无神道教之部分教主所具有的无上神圣性,这又与人道教的启发民智,尊养己魂有关。他认为,如果神道教为塑造美国共和民主至关重要的要素,那么不以鬼神为至尊,更加理性的人道教之作用就值得我们重视。

 


北京奉元书院颜铨颍先生

 

在自由讨论阶段,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时亮博士以“基督徒儒者”的身份,对“儒家宗教说”提出了商榷意见。他指出,自己作为基督徒一直恪遵“信耶尊孔,乐道以行”的信念,在拥有宗教信仰的同时对儒家思想拳拳服膺,而儒家宗教化的观点反而可能丢弃了其最为有力的教化社会的维度,是为一种自我窄化,并不利于儒家复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刘增光博士则认为,儒家在历史上的存在形态和学说体系是非常多元的,今日的儒学复兴也应多路并行,所谓“道并行而不相悖”,应当尊重儒家宗教化的努力。

 

姚中秋教授在评议中指出,无论是宗教还是文教,都指引我们将问题关切引向中国之道如何行于天下,引向中国人对于自身生命形态的理解。明清以降,中西方文明大规模相遇。宗教抑或文教,涉及个体如何理解自己的死生。在这个意义上,《孝经》可以为我们提供启发。中国人以“孝”来体悟死生之义,这与一神教文明有着巨大的差别。在无言之天和代际之孝的视野中,儒学为华夏治理秩序的形成提供价值资源。


责任编辑:梁金瑞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