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山李存山,男,西历一九五一年生于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著有:《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商鞅评传——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中华文化通志•哲学志》、《智慧之门•老子》、《中国传统哲学纲要》、《气论与仁学》等。 |
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贯通
作者:李存山 常强
来源:凤凰网综合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九月三十日辛卯
耶稣2015年11月11日
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最近知名学者李存山先生出版了《新三字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书,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以“三字经”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认为二者之间所贯通的是中国文化的“常道”。
访谈嘉宾:李存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主任
问: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诸多讲话,如提出了“四个讲清楚”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您怎么看这些理论见解?
李存山:关于“四个讲清楚”,我认为其核心要旨就是要在文化建设上“通古今”,这样才能有中国的文化自信,也才能支撑起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习总书记提到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我认为这六条的确是对中华文化之精华的高度概括和精辟表述,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常道”或核心价值观,这些正是我们所要传承和弘扬的,因此,我就以“三字经”的形式对此作一阐发。
问:什么是中华文化的“常道”?
李存山:《论语》中记载,孔子在回答子张问“十世可知也”时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里的“因”就是相因继承,就是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也就是文化之“常”;而“损益”就是减损和增益,就是文化发展中的阶段性变化,也就是文化之“变”。汉代以后有一种流传久广的解释是认为“所因者,三纲五常也”。我认为,我们现在应该对此进行反思,对“纲常”要进行分析,“五常”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常道”,而“三纲”并不是“常道”,它是汉儒为适应“汉承秦制”而作出的一种“损益”,它是“变”而不是“常”。
儒家文化的“常道”应该是先秦儒家和秦以后儒家都要讲的一以贯之、恒常而不变的那些思想原则或价值理念。因为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或主干,所以儒家文化的“常道”也可以说就是中华文化的“常道”。习总书记概括出的六条,毫无疑义主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这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常道”。
问:您在近些年多次讲中国文化的“变与常”,这对于我们现在的文化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李存山:我认为讲文化的“变与常”,或讲文化的“相因与损益”,符合文化发展的辩证法。孔子说“百世可知也”,父子相继为世,一世是三十年,百世就是三千年。孔子距我们现在两千五百多年,而我们仍在孔子所说的“百世”之内。实际上,文化的发展有“变”也有“常”,这是“文化之实相”,也可以说是文化发展的规律。我们现在的文化建设遵循这个规律,就可以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不致于陷入文化激进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的偏颇。
问:您对文化的“变与常”的重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李存山:我主要是受到张岱年先生的教益。张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讲,惟用辩证法才能见到“文化之实相”。他主要讲文化的三对辩证关系,除了“变与常”之外,他还讲文化的“整与分”,也就是文化的系统性与其构成要素的可析取性;文化的“异与同”,也就是文化的民族性、特殊性与各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世界性、普遍性。张先生一贯反对“全盘西化”论,也不同于只讲“东方文化优越”的文化保守主义,他是主张以中华民族为主体,兼综中西文化之优长的“综合创新”。这种文化主张是以他对“文化之实相”的认识为理论基础的。
在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三周年时,也就是在2007年,我发表了《张岱年先生的两个重要理论贡献》,其中之一就是张先生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文化、道德的“变与常”,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张先生在在30、40年代就把“和谐”纳入辩证法的重要范畴,并将其作为最高的价值准则。自此之后,我多次重复地讲文化的“变与常”。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儒学、国学都有一些不同的认识,有些观点是相互对立的。我觉得应该通过对话交流来逐渐增加共识,在我看来,只有讲文化的“变与常”,才能有一个适度的折衷,也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问:您怎么理解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李存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能得到中华民族的广泛认同和自觉践行。这也就是习总书记讲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新时代的特色,它不仅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包含了“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更具有新时代精神的内容。在我所作的《新三字经》中,虽然重在阐发中国文化的“常道”,但是也有“自民本,兴民权。崇自由,依法治。吾中华,命维新”。《诗经》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既要保持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要实现现代化的“新命”,所以对传统文化也要根据新的时代要求而有所“损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问:您的《新三字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特点是什么?
李存山:这本书在形式上采取了传统的“三字经”句式,这主要是为了便于记诵;而在内容上是对“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逐条作了阐发,为了易于理解,我对其中的语句也作了必要的“译文”和“注释”。从“注释”看,《新三字经》中的语句绝大部分都是本于中国传统的经典,尤其是出自《四书》的部分较多。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三字经》是采取了“集句”的形式。把这些出自经典的语句,按照一定的主题给“集”出来,我是希望既有助于读者认识中国文化的“常道”,又有助于读者理解《四书》等传统经典中的精华。(访谈人:常强)
责任编辑:葛灿
【上一篇】“第五届儒学论坛”在宜宾学院成功举办
【下一篇】高占祥先生致中华孔圣会成立之贺信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