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证”无“道”的教师,仍不合格
作者:韩兆捷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八月初五日丙申
耶稣2015年9月17日
昨天,笔者在图书馆遇到了同班同学,她们正准备教师上岗资格而进行系统学习。当时因为藏馆尚未开门,所以我们就在馆外找了处座位坐下。看到她们的培训资料,我便很感兴趣地翻开看看,呵,天文、地理、中外历史、政治、艺术、民俗……几乎什么知识都涉及到了。拥有教师资格真不简单!因为关系很熟,我就调侃她们“要在考试之前把自己进化成百度百科么”,她们也无奈地笑笑“没办法啊,还有一个多月就考试了!”接着,她们就开始拿出资料来一问一答地开始复习了。
“中国奴隶制最鼎盛的朝代是什么时候?”
“周。”
“哪个周?”
“西周。”
因为在中学时历史老师讲过夏商周三代是我国的奴隶制社会,到了秦灭六国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才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因此这样的回答应该说是合理的。但是,我们已经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了,对待知识的态度不该这么草率,并且就这个问题来看:奴隶制是什么概念?我国商周奴隶制与同时期的希腊奴隶制有什么联系与不同?我国真的存在奴隶制么?西周因什么原因成为奴隶制最鼎盛的朝代?……我没有打断她们,而是继续听。
“及……这字我不认识……”
“及笄(音集),念笄(音集),是十五岁!那天老师讲过你都忘了……”
听到这里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刚开始接触汉服那会了解过少许嘉礼的内容,感觉她们应该说的就是笄礼,于是这次我打断了她们,看了看资料上果然就是“笄”时我指正她们。
“这个笄字应该读一声(音机),是簪子的意思”
“不是吧?那天培训老师给我们讲的是念二声(音集)啊!”
“那好,我查查。”
我自信没有说错,就掏出手机输入“笄”字,网络词条显示“笄(音机),古代汉族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曾在河姆渡遗址出土。汉族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也称笄年、结发,用笄贯之。”虽然网络上的内容不一定是最准确的,但是查个字音总是没问题的。我把手机递给她们,她们阅览了一下就继续回到培训资料中了,而这时也到了藏馆开门的时间,我便和她们说了声再见就离开了。
曾经听人说过大学生考证热,有些学生盲目考证但到后来却派不上什么用场。但对于多数学生,多考一份证书总是多了一条出路。就我的同学来讲,我们的专业是动画,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该如何?倒不如多一个准备,考到教师资格证做个小学美术老师,也总算没有对不起自己学了这些年的美术。而这些教师上岗培训材料只是成为教师的工具,里面的知识背过就好,可以不用深究,只要通过笔试就行。至于自己是否适合做老师、是否热爱教师行业、是否了解教师的神圣都无所谓,只要毕业不至于没有工作就行——生活不容易!持有这种想法而上岗成为教师的恶劣后果已经出现——就像给我那同学培训的老师一样,很有可能因为常年培训而形成惯性,看到“笄”就自然地给同学们讲为“集”,而同学们也为了考试而不去细查深究,以后再讲给他人……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试想学生们若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上大学的意义又何在呢?我们上大学不就是为了思辨、明惑吗?能够成为一名教师仅仅背过了教材根本不够,为师并不容易,现在的我们是做不到“传道、授业、解惑”的。
当教师成为了一个热门行业,还有多少人记得教师的崇高与伟岸?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导方法。弟子们同样是问“仁”,孔子对聪慧的颜回教导要“克己复礼”,对好德的冉雍教导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对多言易躁的司马耕教导要“言訒”(因为做起来不容易,说起来就迟钝了)。孔子为什么能成为万世师表?可不是为了生活而招收学生做老师的。然而每逢9月10日教师节,老师们总是会收到一些“厚礼”:烟酒鲜花、妆饰香水……对老师表达感情那是自然,可送礼的学生或家长真的是想表达对老师们的尊敬吗?近年来大陆学者们呼吁将教师节设立在9月28日孔子诞辰日,或许其中就有对青年教师的引领作用:以孔子作为为师榜样,真正地做为一名教育者。
责任编辑: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