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梧:关于中国哲学的话语和方法
作者:胡鹏
来源:岳麓书院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四月十六日己酉
耶稣2015年6月2日
2015年6月1日晚7点,明伦堂讲会第166期学术讲座在中国书院博物馆报告厅如期举行。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所长、元亨书院山长、同济大学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林安梧教授做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以“关于中国哲学的话语与方式”为题,和现场师生进行畅谈。本次讲座由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主持。
作为后新儒学的学者,林教授认为目前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存在着一个极大的困境,那就是在诠释中国哲学时,研究者会不自觉的运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作为范式,而缺乏自己独特的主体性的话语模式。针对这一困境,林教授认为中国哲学相较于西方哲学有自己的特殊性,中国哲学不必以西方的话语系统为准则。在这里,林教授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即将中国哲学比作筷子,西方哲学比作叉子,认为如果将叉子作为吃饭工具准则的话,那么筷子将会成为最差的叉子。这个比喻形象地阐述了不能将西方哲学的话语系统作为研究中国哲学的范式。
林教授还认为中国哲学自身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话语系统,古代有古典生活语言和古典学术语言,现代有现代生活语言和现代学术语言。在这四种话语中,中国哲学的话语必须源于中国的古典生活话语。中国古典话语的基础在于汉字。汉字是象形文字,这与西方语言不同,它是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存在,从文字上阐发宇宙万物存在的规律。由此,在古典生活语言中,人们可体会到话语的意义、意蕴以及韵味。从此种意义上,林教授强调研究中国哲学就必须回到中国古典话语中去体会,在古典生活话语和古典学术话语中去领悟中国哲学的智慧。在理解古典话语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其进行现代意义的阐发,也就是需要将其以现存的现代生活话语和现代学术话语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古典话语转作现代性的诠释,从而与现代生活话语及学术话语相结合,并通过现代生活与学术话语去体验古典生活,使古典话语在现代话语中得以彰显。
此外,林教授强调在建构中国自身的话语系统时,一定要有自己的话语权和主体性。认为一定要正视自己的话语是可以承载思想之话语。同时,中国的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文化。因此,中国的话语不能只附属于别人的话语思考,中国的文化也不能只是作为别人的陪侍。
最后,在讲座的现场提问环节,在座师生踊跃提出自己的问题,林教授认真思考了每一个问题并作出了详细解答。本次讲座在大家对中国哲学拥有文化自主性和话语权的期盼中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葛灿灿
【上一篇】【秋风】儒家治道的要义——对传统中国治理模式的思考
【下一篇】【曾亦】性善与性无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