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读弟子规的人不会变成奴才

栏目:少儿读经
发布时间:2015-03-24 22:15:41
标签:
邵建

作者简介:邵建,男,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任教。著有《胡适与鲁迅: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瞧,这人———日记、书信、年谱中的胡适》等。 <BR>

  

 

 

读弟子规的人不会变成奴才

作者:邵建(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

来源:作者授权   发表

             原载于 腾讯“大家”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二月初五日己亥

           耶稣2015年3月24日

 

 

 


 

摘要:传统文化自五四之后,早已是“大雅久不作”;可是那些压根就没碰过《弟子规》的人,奴才的少吗?

 

《精神雾霾<弟子规>?》是我给腾讯·大家的稿子,发出来时编辑改为现在的题目《我们已不配称礼仪之邦》,这是标题党的题目啊。尔后杨早先生也发了篇文字《<常回家看看>和<弟子规>都是精神雾霾》,遂引起不少读者跟帖。

 

浏览了一下,看法大体两边倒。大家编辑语音留言我,大家作者群的微信讨论也有不少,看法也是两边倒。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其中关涉不仅是对《弟子规》而且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由于我是从微博上看到有人把《弟子规》视为精神雾霾的,情感上很不舒服,便跟了这样一帖:《弟子规》是精神雾霾?看这一对父母对《弟子规》的那些评价(“一股传统专制社会的腐臭……”),不客气地说,他们所受的教育也是被洗脑的。读《弟子规》的人不会变成奴才,不能独立思考才是奴才。

 


 

帖子发过了,意犹未尽,干脆写成文字。由于文中对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师、全国百佳幼儿园园长王立华女士声声口口的封建糟粕、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发表了批评意见,种瓜得瓜,于是,我又在微博上看见了王女士对我的反批评:今天发现,一位南京教育同行坚定地认为《弟子规》是一本好书,是君子之始,是君子养成之基!

 

他还在给教育局写信的家长夫妇和我本人头上乱扣“专制的大帽子”,譬如“传统专制”、封建专制和主义专制,为炮制各种专制名词煞费苦心!这正好证明:此君非常热衷于专制,集各种专制之大成!是专制下的产物!

 

我是不是给王女士乱扣专制的大帽子,请看我的文章。我自己是不是非常热衷于专制,请看我的文章。只是刚才把那天我的跟帖和文章又看一遍,感到自己当时是在情绪当中,语言及语气不免生硬(还对她们用了不该用的“洗脑”一词),为此,我愿意就这个机会向那一对父母及王女士致歉。

 

就我个人而言,为包括《弟子规》在内的传统文化动感情,实乃源于从五四到文革我们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不分青红皂白的否弃。换言之,五四以来我们生造根本不通的词汇如封建专制等来污名传统社会,且成为一种广泛的知识无意识——比如我年年都能从学生的现代文学论文中看到封建专制、封建社会、封建思想之类的词,非常刺眼,改都改不赢——这就是五四所谓新文化的影响。

 

也许偏见地说,现代文学是传播五四新文化的灾区之一,一边把传统社会用封建专制锁定,一边又用自由民主为五四新文化定格。于是,用民主反专制,还成为一种所谓的启蒙。可是,这里的知识偏差该有多大。

 

源于以上,我个人对一马当先反传统的五四新文化实在没多好感(何况它在反传统之后又对苏俄的价值引进),我要写那篇文章也是出于这个意思:就今而言,精神雾霾是有的,甚至直接笼罩着我们,你懂的;但还真轮不到弟子规。

 

文章发出时,编辑删去了一节,我在这里复原,希望编辑高抬贵手:不是传统文化没有问题,但对传统的敌意恰恰来自五四新文化。大体反感《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的,其话语资源无不与五四新文化有关,因为它是反封建的始作俑者,尽管扛着自由民主的名头。可是,这种文化及其文化思维贻害中国一百年,委实比它所反对的传统文化更糟糕。

 

我们今天对《弟子规》的反感,在于我们认为按照这样的训导,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封建专制所需要的奴才。然而,《弟子规》谈论的都是私人领域中的各种人伦,跟封建专制没有一丁点关系,怎么会有奴才这一说,真是匪夷所思。

 

当年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作《范爱农》的文字,我很记得这样一个场面。那是先到日本的鲁迅去接后来留学的同乡。那拨同乡其中有带一双弯弓绣花鞋的,引得海关的日本检查官放下检查,好奇地拿着这来自中国的国粹看来看去。

 

鲁迅“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后来,接了这拨同乡上火车,“不料这一群读书人又在客车上让起坐位来了,甲要乙坐在这位上,乙要丙去坐,揖让未终,火车已开,车身一摇,即刻跌倒了三四个”。

 

这场面让人忍俊不禁。鲁迅说“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是啊,这就是受包括《弟子规》在内的传统礼仪浸染的一拨“鸟男人”,那么迂阔那么腐,尊卑意识(其实是礼让意识)真是渗到骨子里了呀。

 

五四及五四之后的鲁迅是反传统的,当时一家报纸请一些学者给年轻人推荐书目,胡适推过十本,传统文化五本,西方文化五本。可是鲁迅,我们大家都知道他的态度“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因为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因此,鲁迅其实是看不起那些恪守传统文化的人的。

 

但,这些从小就在《弟子规》氛围中浸泡出来的乡党,后来变成了封建专制的奴才了吗?鲁迅下文就有交代:“说起来也惭愧,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士,被害的马宗汉烈士;被囚在黑狱里,到革命后才见天日而身上永带着匪刑的伤痕的也还有一两人。”

 

奴才乎,烈士乎?我现在是否可以说,读《弟子规》的人不会变成奴才。如果变成奴才,也不会是《弟子规》的原因。传统文化自五四之后,早已是“大雅久不作”;可是那些压根就没碰过《弟子规》的人,奴才的少吗?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纲要(多么好的浅近文言,几乎通篇都是),它是要倒过来看的。我本人称赞的也是它后面的内容,正如网上众多跟帖的反感,是针对它的“首孝悌”。

 

所谓渐入佳境,是我对这本小册子的评价。各位不妨把它从后往前读,看看感觉如何。说实话,我自己对孝悌部分也不以为然,自己更不会用它来要求自己的孩子。这一部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遗其形而得其神呢。

 

至于仅仅因为它就把一本本来不坏的蒙学读物视为精神雾霾,私以为期期不可。


 

责任编辑:葛灿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