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2014东亚青年儒家论坛研习营       ──生命伦理与环境伦理」心得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14-08-27 22:40:37
标签:

「2014东亚青年儒家论坛研习营

      ──生命伦理与环境伦理」心得

作者:学院中學員中心大学硕士生大學碩士生 杨     佳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2014年

 

这次何其有幸能够获得指导老师刘锦贤老师的推荐,能够在报名逾期后仍幸运的成功参与这次研习营,这样的经验相当难能可贵。按照以往的经验,在台湾所办中文相关营队,不会有台湾学生之外的组成,儒学营能沟广邀大陆、韩国、新加坡等地的学生一起参与,让研习营有了不同的视野规模,也在台湾学生的封闭研究之外,开启了交流的可能;再者,一般中文类的研习营或营队,鲜少有针对「儒家」、「孔子」、「思想」等议题而专办的,大半都是文学营、台湾文学营等等方向,相较之下,这样正统的「儒学营」就更加珍贵有意义了。记得硕一下学期刚签完指导老师,老师就再三提醒暑假务必参加这个研习营,果不其然暑假刚开始就接到老师电话,要我隔天立刻完成报名,预备八月中旬参加。


 


8/11(星期一)


 


因为北上班车车次的问题,我并没有参与到始业式,但是仍然幸运的赶上王邦雄教授后半场的演讲,得以在赶车的交通拥塞之外让心灵重新得到儒家文化的润泽,同时林口校区的演讲厅舒适,辅导员也都相当亲切,让人开始期待接下来研习的活动。王邦雄教授的演讲内容是以「当代新伦理观的建立」为内容,从旧伦理到新伦理为进程,依序从旧伦理的五伦关系谈及新伦理的五伦结构改变。在这一部分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王邦雄教授对于旧伦理的诠释是「认命与随缘」,也即是「主动」和「被动」的区别,也可以看成是「义」和「缘」彼此修持,而在旧与新的交替之间,必须消解的是大男人主义与君父的权威,也即是「担纲」一词从在「权威」和「天道」之间的转换,故而进入新伦理的阶段,也就是「威权的消解」,这是我甫进入会场会接续听到的片段。


下午场的杨儒宾教授也是我所景仰已久的学者,之前在中兴大学有幸听到教授对于现象学的诠释,因为题材太过高深而一知半解,在儒学营裡很高兴能够听到教授使用儒学的观点来诠释学问与天下的内容,教授这篇论文初稿,令我耳目一新之感,因为裡面谈及王国维等人的自杀现象,我也曾经修习过以王国维、陈寅恪为专题讨论的课程,却是以历史背景为核心,对于人物的内在讨论触及极浅,并且教授的这篇文章紧扣了中国式的人文主义与道德核心,我觉得可以视为是为「学问典范的移转」下一注脚。而从古典新诠的视角来看,文人自杀之死或许能够用荣格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解释,这部分给了我不少的灵感。


在接受了「伦理」和「学问」的洗礼之后,徐泓教授的演讲显得较平易近人,选择回归到中国读书人的校园,徐教授为人风趣,一句「人在天堂,钱在银行」令全场昏昏欲睡的学生提振精神,比起从经典里头讨论学问,台湾学生也因为环境较少触及中国式建筑的研究而觉得特别新鲜,其实中国的美学与文化交互影响,亭台楼阁也常大有深意,徐教授的这些图片和统计数字让人不禁思考研究中国儒家学问之外,或许也可以思考「儒家文化」所扩及的生活事物。研究中国美学的名家很多,例如李泽厚就有著《华夏美学》等书,其中也有利用朝代文化来诠释朝代之间相异的精神美学,徐教授的演讲激起我对于美学探究的动力。


第一天的最后一场演讲由潘教授进行主讲,题目是「当代世界环境危机与困境的儒家关怀」,和儒学营的大宗旨切合,从当代的环境议题谈起,特别谈及中国「天人合一」的概念,点出环境与人类的相关联之处。演讲尾声也将《礼记》与「儒家」作一连结,我自己也尝试写过《礼记》中「乐论」和周敦颐思想的相似之处,也看到不少同侪做单篇小研究从《礼记》著手,觉得很亲切,也显示出《礼记》中所蕴含的儒家文化的广大价值是从以前到近代都适切的。


儒学营的第一个晚上,辅导员安排我们为隔天一早的孔庙参访做准备,练习吟唱〈蒹霞〉和〈蓼我〉,这是很特别的一个体验,藉由古典诗词利用现代方式吟唱,来拉近时代的距离,也因为吟唱经典而让人不禁感到端庄严肃。


 


8/12(星期二)



 


相较于昨天整天的演讲行程,第二天儒学营全天在外面做文化考察、参访,第一个行程来到台北孔庙吟唱诗经和参观孔庙,一群人在早晨的孔庙前以尊敬的心情吟唱,这真的是很特别的体验。从小到现在的课程活动裡总是不乏参观孔庙,我只记得澎湖的孔庙不太大,但也是曲曲折折的院落,每到九月,就会找男学生跳八悄舞,我总没有这样的经验,这次可以在孔庙前面吟唱诗经,也算是一偿中文人的宿愿。随后,我们听导览员讲解台北孔庙的特色,并聆听台大中文系的陈昭瑛教授讲解儒家的宗教性,教授在浅显的解释了儒家和宗教关联性之外,进入以台湾儒家为核心的教育传统,也解释孔庙中种种建筑的装饰意义,也和昨日徐教授的书院讲题不谋而合,不论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机构或是不计其数的孔庙,当建筑与儒家文化有所连结,往往都会发挥巧思,让建筑也产出文化生命。


下午是一连串的参访活动,保安宫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其中导览员著重于介绍庙宇的建筑文化,这让中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其中也不乏很多可以跟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做结合,例如门神,都唤起了我们儿时念故事书的记忆,其实这几年也有不少教授学者非常致力于复兴民间文学、民间史料的採集,年轻学子埋首经典书籍时也往往忽略儒家文化的平易近人处,这一趟听导览员的介绍下来,对于庙宇的认知又渐渐从这几年的电子花车所产生的负面形象中响起庙宇还有它宁静安神的一面来了。林安泰古昔美的像是一个精緻化的中国式小庭园,石景湖景和荷花都错落有致,如果从制高点拍照,很多角度都美得像是没有留白的国画,可是已然盛夏,荷花稀稀落落,气温高又相当闷热,冲淡了一点兴致。植物馆和天使生活馆都是可爱的地方,馆内都栽植了大量的绿叶植物,馆内的种种巧思也都不离环保和永续利用,和儒学营的环境伦理相合,也让我们享受到了舒适凉爽的时光。


晚上的辅导员活动是较为严肃的「生命的学问」,虽然周老师您认为偏离原本用意,但我认为虽未讨论到核心,但也激起学员的思考答辩,也是很有意义的。这五题中讨论范围从爱情到人生观,看似有浅有深,但是深入讨论之下都会是生命中必然思考的问题,能够有机会在夏日的夜晚和一群中文人畅谈,也算难得的经验。在第一题与第五题之外,六言六蔽、生命意义有甚于求生避死者、水浒世界都是很贴近生活的议题,从人的本心谈起,谈及学问的修习态度和人格的修养,再将视角拉至生涯和世界文化,看著一群大陆学生不亢不卑的陈述自己的观点,丝毫不怯场,真的很值得我学习。


 


8/13(星期三)


 


週三一早即前往中央大学,在演讲开始前辅导员带领大家朗诵论语,这是很特别的体验,能够在朗诵经典中开始一天的学习,我的指导老师总是再三提醒我要时常翻阅四书、并且要熟记,老师也有叮咛我暑假要多看四书,所以倍感亲切。第一场演讲是杨祖汉教授谈及「宋儒的天道论与人道论」,教授提及了朱子、周敦颐等人,并提及儒家对于五伦的肯定,可以视为是新儒家对于儒家的根本见解,也因为修习了指导老师所开设的「宋明理学」一年,而觉得这个议题对我获益良多,有複习之感。第二场演讲是由李凯恩教授主讲,谈及「Singer动物解放」,也将现代的环境议题与伦理做结合,末了提出「动物解放伦理学」的损益概念让人思考,也点出人类和动物的立场差异,造就不同的思维,这也是在与环境和平共处之外,点出同身为动物的各种生物共存于地球,还有人道方面的问题亟欲被解决。午餐前的第三场演讲是孙致文教授主持的「崑曲欣赏」,往往现在学生听到崑曲就退避三舍,往往也只看愿意看看白先勇版本的游园惊梦,然后对于崑曲的这门艺术认知就仅止于此,教授所播放的「踏伞」颠覆了崑曲的印象,也赋予崑曲在现在的新艺术生命。这让我想到云门舞集所演出的九歌,也是一部动人的舞蹈故事,不论是经典文本、中国的音乐或美术艺术其实都可以踏过时代的藩篱而流传于当代社会,这也是文化的新生和传统再造。


板桥林家花园一向是幽胜的著名景点,我们到的时候天气也从极大的骤雨转为阴阴小雨,如不能在煦朗的阳光下参观,绵绵阴雨下走访林家花园的石板路其实也很有兴味,我特别喜欢林家花园的湖景建筑,和谐的凉亭颜色衬著绿色的湖水,一隻白鸭游过,真的是非常可爱的画面。大观书社在林家花园的隔壁,一样的宁静,书社的现址旁边是幼儿园,让人想起孟母三迁,这样一个古色古香的环境,大概孩子也能被薰陶的温和而诚挚吧。


 


8/14(星期四)


 


今日即将夜宿华梵大学,一早先到海洋大学听演讲,一般听到海洋大学大概也想不起他和儒家文化的直接关系,但是海洋是地球的母亲,能够调节纷乱的环境温度,所以也和环境伦理相当密切了。第一场演讲由蔡家和老师开始,以「牟宗三」的看法为题来谈生命的学问,蔡老师对于学问有相当的热诚,从我大学修习老师开设的「先秦诸子思想概论」就能明白,老师上课总是一手撑著身体靠在讲桌之上,旁边摆一杯水,不看讲稿,就能口沫横飞地讲完上午的三四节课。上了研究所之后,也有幸听了几次蔡老师担任口考委员的口考,老师给的意见都相当的中肯确实,演讲也是一样,老师从西方讲到中国,又言及宗教、牟宗三的看法,复又为牟宗三对于生命与学问的看法做一肯定,讲题范围大而圆通,学生资质愚钝,总觉得有未能完全吸收之憾。第二场演讲由黄丽生教授主讲「儒者的生命实践」,将时代背景放于日帝时代,并以韩国儒者朴殷植为研究对象来谈及杨明学的开展,是很特别的视角,可以见出儒家伦理深耕在亚洲文化生生不息的进程。午餐前的演讲以曾子良教授对于「基隆地方文教传统与崇基书院遗址」为核心,对于基隆地区的乡土民情和读书风气做了详实的介绍,也考察了基隆的书院遗址,可见出讲者对于基隆和教育文化的热爱,也为下午的文化考察做一垫铺。


下午开始的文化参访的第一站是文物馆,裡面是关于祭祀文物的介绍,对于属于台湾传统庙宇的祭祀文物和文化能更整齐的陈列在展览馆类,而教授为我们做有系统性的介绍,实属难得可以认识台湾庙宇文化的经验。再来参访的是狮球岭平安宫和书院遗址,我们学生并没有预期到要爬山,费了一番力气后才爬上坡道,沿途虽然烈日当空,但是草木都很茂盛,倒有亲近自然之感。


 我们一路蜿蜒往上到了华梵大学,准备晚间的薪传晚会。我们这组决定以实验性话剧的模式来诠释我们对于第二天参访天使生活馆的感想。从天使生活馆的艺术品和装潢中,可以感受到馆主的品味,也听说馆主爱猫,饲养了数隻品种猫于家中,可是在展场的角落却能看见一个大的玻璃窗,裡面摆了一张德国进口的沙发床,和两隻据说是馆主特别去认养的流浪猫,除此之外,裡面铺上地毯、有影像电视、空调,看似极舒适,猫也自在奔跑。当下觉得异常可爱,事后思考却让我们这组认知出馆主的差别心,所以尝试以话剧的形式,由不同的物品和角色来演示对于二猫的看法,表达出二猫看似丰足却朽烂的生活,当然也表达出了对于馆主的看法,或许短短十分钟的话剧并不能充分表达,大家对于二猫和馆主的看法却是不谋而合,我也才明白,组员都是非常善良、道德心俱足的同侪。


 


8/15(星期五)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好的同侪师长都会在毕业的那一瞬远离共同相处的环境,只保有心灵的交会和有距离的联繫,今天是儒学营的最后一天,昨一晚我们几个朋友商请潘同学带我们在华梵大学的操场上看夜景,我们数星星、唱歌、吵著要对酒当歌,真是美好体验。在感受过夜晚的华梵大学,一早在用过素食早餐后,我们开始徒步走访校园,华梵大学处地幽静,山林苍翠,校地中林立的佛教建筑让气氛更添静瑟,我们在晨光中走访漂亮的景观,沐浴芬多精,途中有幸能与周老师同行,畅谈儒学营和崑曲。而后的两场演讲,讲者都极风趣,不时提及过往四天的行程和照片,让学员欢笑不断,并採用座谈的方式,谈及儒学、伦理和宗教等等主题,非常充实。


午后我们前往台湾大学预备结业式,黄俊杰教授的演讲风趣稳健,将儒家的各类文化面向与台湾文化相比较与结合,带出儒学的台湾意义。尔后进行的结业式,充满感伤,感谢周老师给我机会让我代表第二小队进行心得发表,这几天的收穫颇多,本来对于「营队」二字闻之却步,却不想儒学营以正统的儒家文化和精神包装,将学习行程以演讲和文化参访相互补足,规划相当的紧凑和充实,并不及有疲累感,是暑假和研究生生涯的一大收穫。儒学营激发起的研究灵感和伦理态度我都会非常珍惜,并且努力的实践他。老师总是要我们熟读四书,所以送我来参加儒学营,便是在学习中实践和体验儒家生命,而在自省之外,人类与动物、自然的关系亦是伦常的一环,也值得往后关注。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