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胡锦涛:历史关头总有岳麓书院湖南人起决定作用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4-04-15 21:52:03
标签:


    

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

我为胡锦涛讲解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对联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蒋肖斌

时间:2014415




49日,前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湖南大学,并参观了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日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还原了胡锦涛一行访问时的情景。“在岳麓书院正门,他对‘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谈了意见;在岳麓书院讲堂,他对‘实事求是’的匾额很感兴趣。”


  

  


朱汉民回忆起陪同胡锦涛一行徜徉于这座建立于北宋、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的学府时,仍然十分激动:“这是胡锦涛第一次到访岳麓书院,原本11年前就有参观计划,因故未能成行,现在终于如愿。”

朱汉民此次陪同胡锦涛一行参观岳麓书院的路线是一条经典路线,即由岳麓书院的赫曦台、大门到讲堂,到御书楼,再到园林看三绝碑,最后参观文庙、大成殿和附近的历史馆、人才馆。他在讲解过程中,特别介绍了两点:一是书院传承千年,至今仍在办学;二是书院正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对联。

清嘉庆年间,袁名曜出任岳麓书院山长(古代称书院院长为“山长”),撰题正门对联时,袁以“惟楚有材”让学生应对。这时,贡生张中阶应声而答:“于斯为盛。”上联典出《左传》,下联典出《论语》。名联由此而成,意为“楚地真是出人才,岳麓书院更是人才济济”。抗日战争时,对联被日机炸毁。现联是1984年据历史照片复制。

朱汉民回忆道:“听完这些介绍,胡锦涛说,岳麓书院完全担得起这个评价。不说古代,就近代以来,每到重要的历史关头,都有来自岳麓书院的湖南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朱汉民回忆,胡锦涛当时特别强调了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以来湖湘人才的历史作用。

  

  


一行人停留最久的要数岳麓书院讲堂,全程80分钟,在这里就花了20分钟。讲堂保存着众多反映书院文化内涵的文物古迹,如,康熙题写的“学达性天”匾、乾隆题写的“道南正脉”匾。其中,一块“实事求是”匾引起了胡锦涛的极大兴趣。

 

朱汉民介绍,“实事求是”是中央党校的校训,其实这句话最早出现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东汉史学家班固用“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来评价刘德的治学精神。到了清代,实事求是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成为乾嘉汉学的治学宗旨和基本方法。此时岳麓书院的许多山长,都十分尊崇实事求是的原则。

 

朱汉民向胡锦涛讲解时说:“岳麓书院的这块匾额,是民国湖南公立工业高等专门学校(湖南大学前身)校长宾步程所撰。19161919年间,毛泽东曾寓居于岳麓书院的半步斋,在这里每日面对‘实事求是’匾,对这个古老命题有所思考。”朱汉民回忆道:“听完介绍,胡锦涛表示,‘实事求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这样的历史渊源!”

 

朱汉民对记者说:“岳麓书院历来是中国思潮变迁的大本营。”两宋时期,岳麓书院成为新兴理学思潮的重地,朱熹两次从福建到书院讲学,一方面以复兴先秦儒学为旗帜,另一方面又将儒学发展为一种具有高深哲理的思想体系,湖湘学派也于此时形成。明中叶,王阳明的心学思潮在书院大盛,倡导“致良知”、“知行合一”。近代以来,书院学生魏源在国内最早倡导改革开放,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则一生都在实践着“师夷长技”。新文化运动以后,湖南更涌现出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说:“湖湘文化的特征,我概括为两点,一是非常强调心性修养、人格修炼,读圣贤书,这是理学的传统;二是非常重视经世致用,有一种豪杰精神。岳麓书院培养的学生、湖湘文化培养的士大夫,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特征——把圣贤与豪杰这两种人格统一起来。”

 

“在中国古代传统教学中,强调读儒家经典、经史子集,而岳麓书院恰好有另一种传统,经世致用,重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实用的知识与技能。”朱汉民说,“但是,现下大学学科多为‘用’而存在,纯人文学科反而式微,因此,今日岳麓书院所倡导的‘经世致用’是重拾国学传统之谓。书院现在主要有中国 、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中国经学、书院文化、湖湘文化等研究方向。”

 

朱汉民介绍,这些年,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拜访岳麓书院,他们中很多都留下了墨宝。如,胡耀邦题写了‘尊重知识’,朱镕基题写了‘千年学府’。”参观完讲堂,胡锦涛婉拒题词。朱汉民赶紧说:“那能不能请您签名?”胡锦涛答应了,用传统的笔墨在宣纸上签下名字。



 

参观结束,闻讯而来的学生们聚集在门口欢呼、鼓掌。原本要离开的胡锦涛,返身向学生们微笑招手。

  

记者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岳麓书院自北宋开宝九年(976)创办以来,文脉不绝。1012年,周式出任山长,办学成绩卓著,使其闻名天下。他拒绝了国子监主簿的官职,坚持回岳麓书院执教,宋真宗为其精神感动,特赐“岳麓书院”匾额,至今仍悬挂在书院正门。

 

近代以来,岳麓书院在1903年至1926年之间的20多年里,发生了“岳麓书院——湖南高等学堂——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湖南大学”的更替,完成了从古代书院到现代大学的变革。然而,在“文革”期间,岳麓书院只剩残垣断壁,几成废墟。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湖南大学对其着手修复。朱汉民自1995年主持院务至今,恢复了岳麓书院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功能,作为湖南大学的一部分,岳麓书院现在拥有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并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朱汉民说:“我们要把以书院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体系和以大学为代表的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打通。在此基础上,岳麓书院依然保持着自身特点:一是教学和学术研究方向主要围绕传统国学;二是从本科开始就是导师制,导师除了指点学问,也教导做人;三是得益于岳麓山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课堂经常设在名山大川之中,这也是传统书院的特色。”


除常规教学外,岳麓书院还十分重视文化传播,邀请过余光中、李学勤、李泽厚、杜维民等学者前来讲学。2013年,书院成立了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定期举办国学讲堂,并编印了相关教材,如《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易经讲演录》等。朱汉民说:“书院计划把‘十三经’中的每一本都编写一本著述,让国学走出书斋,普及到全社会。”

 

朱汉民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作为传统学术重镇的岳麓书院能够延续办学到今天,正是中华悠久文化的一个象征。我们应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态度,重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岳麓书院不仅要培养人才、从事国学研究,更要为中华文化传承复兴作出贡献——这是岳麓书院最重要的使命。”


来源网页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14-04-15/084529935984.shtml

 

责任编辑:泗榕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