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奎凤】中华文化与修身为政之道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3-05-05 08:00:00
标签:
翟奎凤

作者简介:翟奎凤,男,西元一九八零年生,安徽亳州人,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曾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任教(2009-2013),在清华大学哲学系暨国学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2012),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以易测天:黄道周易学思想研究》等。

    
     
     
    中华文化与修身为政之道
    ——从习总书记《之江新语》谈起
    作者:翟奎凤(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
    时间:孔子2564年暨耶稣2013年5月5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时下流行的习总书记的《之江新语》(以下简称《新语》)一书可以说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该书虽然主要是谈为政之道,但里面引经据典论修身,充满了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新语》一书引用的中华文化经典名句既有来自儒家的,也有源自道家的,同时该书还活用了很多诗词、对联、谚语,名言警句俯仰皆是、琳琅满目,反映了作者深厚的国学素养和文化造诣。
    
    儒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人精神生活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他不但培养了很多能够为“天地立心”的知识精英,也造就了大量能够“为生民立命”的政治精英,同时也塑造了有“君子之风”的中国民众。我们看到,《新语》引用的儒家经典以《论语》中有关修身为政的格言为多,如“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等;其它如《大学》所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中庸》所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孟子》所说“侧隐之心,仁之端也”、《荀子》所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司马光所说“为政之道,务于多闻”、诸葛亮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王安石所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朱熹所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顾炎武所说“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等历代经典与大儒的名言在《新语》中也多有引用。如果说征引经典使文章变得典雅厚重,那么《新语》中使用的很多体现儒家亲民爱民精神的俗语,如“为官避事平生耻”“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等则使文章变得生动平实。同时《新语》中的很多“新语”本身也很经典,如说“敬业是一种美德,乐业是一种境界”、“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等等都非常富有生命智慧。儒家文化传统有糟粕有精华,如何把握其活的灵魂,领悟其不朽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语》可以说是善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典范。儒学修身一方面是以“公天下”为要旨的伦理道德修养,另一方面是以“参天地”为目标的精神境界提升。一位真正的儒者“在下则美俗”“在上则美政”,他之所以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主要是因为真正的德性修养能够引发出精神上的自得之乐,能够引发出一种“上下与天地同流”的浩然正气,使得周身气血通畅而自然身体强健,故大德者必得其寿。这样的修身既是善的也是美的。
    
    儒道互补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结构,两者一刚一柔,刚柔相济,共同塑造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完美品格。《新语》一书也洋溢了道家修身为政的智慧,如《老子》所说“上善若水”、“天下神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等,《庄子》所说“庖丁解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授之以渔”、“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等,在《新语》中都有引用。儒家尚刚,道家尚柔;儒家执着,道家洒脱;儒家端庄,道家灵活;儒家积极有为,道家清静无为;儒家仁爱温雅,道家自然浑朴;儒家长于建构守成,道家善于解构出新,等等,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对比儒与道的不同,可以说两者一实一虚,一刚一柔,共同书写了中华文化的美丽篇章、共同弹奏了中华文化的和谐乐章。儒家侧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重视身体与心灵、人与自然的和谐,尽管如此,儒道两家都认为身与心、人与社会、人与天地自然是个有机的整体,这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中华文化的这种社群主义与人天和谐的整体观,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坚决反对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反对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中华文化不管儒也好道也罢,教人修身做人,千说万说,就是要破私立公,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公约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道有文,文质彬彬。中国是诗人的国度,几千年来无数优美的诗篇潜移默化、陶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诗以言志,兴观群怨,儒家文化高度重视诗教和乐教对于陶冶情操、移风易俗、改良社会风气的重大作用。《新语》也引用了很多经典诗歌,如《心无百姓莫为“官”》中有一段说:“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校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子谦的‘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仅此一段就巧用了这么多诗词名句,使得文章非常富有感染力。古往今来,很多大科学家、大哲学家、大政治家都有很高的艺术修养,“真”与“善”到了比较高的层次就与“美”获得了一种高度的统一,这样他所从事的工作,不再是单调、枯燥与乏味,而是充满了无穷的乐趣,所以,从一定角度讲,艺术修养也决定了精神的维度。
    
    目前的党风廉政建设,一方面固然要靠制度来保障,另一方面,人的思想情操与道德觉悟也很重要。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人的觉悟及其全面自由发展,人的觉悟,主要就是觉悟到个人与社会、与自然是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异曲同工的,马克思主义与儒家、道家等优秀中华文化的结合必然会开出马克思主义的新天地。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这种思想觉悟和认识才能激发出新的事业激情,从而在无限地为人民服务中来觉悟大我,实现自己生命的升华。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