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满】宗族:解释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标识性概念”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5-11-09 10:33:00
标签:

宗族:解释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标识性概念”

作者: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来源:“中华读书报”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九月十四日丙子

          耶稣2025年11月3日

 

 

 

《中国宗族通史》(8卷本),常建华主编,人民出版社2024年出版

 

在收到这套《中国宗族通史》之后,我基本上把每一卷都通读了,虽然不是精读,但还是受益很多。我们以前研究宗族史,通常只做专题的和断代的研究,学术视野比较局限,难免有许多知识的缺环。这套书发挥了团队合作的优势,吸收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填补了不少空白,可以说是宗族史研究的里程碑。以后研究宗族史的学者,自然要把这套书作为案头必备之书,在现有基础上寻找研究方向,开展学术对话。

 

我以为,多卷本《中国宗族通史》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对“宗族”的概念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历史考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我们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出能够解释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标识性概念”。毫无疑问,“宗族”就是这种具有标识性意义的概念。冯尔康教授认为,秦汉以后的中国传统社会,实际上是“变态的宗法社会”。这就是说,我们可以从“宗法”这一视角,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做比较深入、系统的解释。

 

最近有很多关于“标识性概念”的讨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和解释。在我看来,“标识性概念”的主要特征,就是大家都懂,但又说不清楚,因为它的内涵特别丰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宗族”作为中国特有的本土词汇,在英文中有不同的译法,比如clan、lineage、descent,这些都是西方社会科学常用的概念,可以用来表达对“宗族”的不同理解,但其实都是盲人摸象,无法完全反映“宗族”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国学者使用“宗族”的概念,通常也是各取所需,至今没有形成共识。在这方面,多卷本《中国宗族通史》做了有益的尝试,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宗族”的历史文化内涵。

 

常建华教授在总序中提出,“宗族”的定义应该以古人的解释作为基本依据,对此,我非常赞同。他考察了早期文献对“宗族”的解释,发现各自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实际上是多元和多层的。《尔雅·释亲》把“宗族”解释为“父之党”,就是父系亲属集团。《说文解字》解释“宗”为祖庙,“族”为聚集,所谓“宗族”就是祭祀祖先的组织。《白虎通·宗族》注重宗法制度,区分大宗、小宗、群弟、五服等不同亲属群体。因此,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理解宗族,可以把宗族看作一种亲属制度、祖先崇拜、社会组织、宗法观念等等,涉及面非常广,内涵极为丰富。

 

在这套书的写作过程中,特别关注宗族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表现形态,力求在总体上解读宗族的历史文化内涵。我注意到,各分卷作者经常组织聚会,讨论“宗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了基本的学术共识。因此,全书的编写体例比较完备,视野比较开阔,涵盖了宗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表现形态,尤其是关注宗族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区域特征。我相信,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宗族”的概念提出更为全面的归纳和阐释,可以对“家国一体”“宗法社会”等历史现象做出新的解释。

 

《中国宗族通史》有几个非常显著的特色。第一个特色是“通”,就是注重贯通和会通。这套书是多卷本通史,从先秦写到近现代,各卷之间必须前后呼应,才能找到贯通始终的历史脉络。例如,冯尔康先生编写的清代卷,既关注明代宗族的发展趋势,也关注近现代宗族的历史转型,从中寻找清代宗族的时代特征。我觉得,这套书找到了宗族发展的一些主要脉络,比如祖先崇拜、宗法观念、亲属组织之类,这就使全书成为有机的整体,揭示了宗族发展的历史连续性。与此同时,编写团队特别注重会通,就是力求综合考察宗族的不同表现形态和社会功能,而不是满足于分门别类的专题性研究。因此,全书各卷的论述主题,广泛涉及特定时代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不同领域,反映了宗族研究的“总体史观”。

 

第二个特色是“实”,就是注重实证和实践。《中国宗族通史》的论述过程,遵循历史学的学术规范,言必有据,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这种从实证出发的研究取向,可以排除先入为主的偏见,全面考察宗族发展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形态,为综合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史料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编写团队把宗族视为日常生活中的共同体,关注宗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实践过程。因此,我们在全书各卷都可以看到许多宗族发展的个案,可以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感受宗法观念的影响,从中了解宗族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发展进程,深入思考宗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传播机制。

 

第三个特色是“新”,就是通过实证研究和综合分析,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新的解释。例如,先秦卷提出从“多子族”到“姓族”的演变趋势,秦汉卷探讨“后氏族时代”的新型父系宗族,魏晋南北朝卷关注非实体性的亲族关系网络,隋唐五代卷关注宗族的组织结构和不同类型,辽宋夏金元卷关注宗族发展的区域特征和“敬宗收族”实践,明代卷提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宗族发展模式,清代卷考察“家国一体”的历史进程和近代化转型,近现代卷关注宗族的社团化和海外华人宗亲会的发展。在阅读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富有新意的学术观点,深切感受编写团队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宗族史研究领域,多卷本《中国宗族通史》是集大成之作,可以启迪后学,嘉惠学林。在立足中国本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宗族”是具有标识性意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因此,即使不是研究中国宗族史的学者,也可以通过阅读这套书,深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