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致辞与主题报告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5-07-08 20:31:37
标签:

开幕式致辞与主题报告

来源:“經學評論”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六月十三日丁丑

          耶稣2025年7月7日

 

 


2025年6月28至29日,由中华孔子学会经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南开大学哲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经学与秩序:中国传统的现代化之道——第十一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召开。

 

总计五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一百多位学者参与了本次大会,其中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政治大学、中兴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日本京都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

 

 

 

与会学者合影


开幕式致辞

 

6月28日上午,大会举行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干春松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牛文利及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经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陈壁生教授致辞。

 

 

 

干春松教授

 

牛文利副书记在致辞中指出,经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主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经学深远地塑造了中国文明的秩序理念,历经百余年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展现出当代中国与文明传统的联系。继承中国文明传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使之既一以贯之又生生不息,是我们的时代使命。为此,我们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相结合为方法论,提炼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标识性概念,提出对人类未来具有启示意义的理论。

 

 

 

牛文利副书记

 

陈壁生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经学国际研讨会由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创院院长彭林教授于2005年倡导举办,迄今二十年已举办十届,会议秉承彭林教授奠定的两个基调,一是跨学科,现代学术所面对的经典世界与生活世界及其问题需要一种整全思维与视野,经学会议提供了跨学科研究的平台。二是开放性与国际化,国际会议的定位使具有不同特色及研究路径、方法的经学研究有了共同交流空间,能够通过沟通与碰撞获得新的活力。经学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恒常之道,对我们今天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经学中发掘那些古今共同的问题,以回应我们这个不断加速的时代。

 

 

 

陈壁生教授

 

开幕主题报告

 

开幕式之后,大会进行了两组主题报告,主题报告第一场由同济大学的曾亦教授主持。

 

 

 

曾亦教授

 

香港容斋出版社前总编辑郭伟川先生报告了《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新证及作者考索——兼论先秦水患的相关问题与“水”的哲学》。他对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的作者、主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新的论证。上古时期由于水患的影响,关于水的哲学多以负面的形象呈现,但春秋中期水的哲学得到“平反”而呈现出良善的面貌。《太一生水》应是战国晚期学者在神州六合行将统一的背景下的应时之作,通过研究《太一生水》与《吕氏春秋》的对照及相关性研究,认为《太一生水》的作者是秦国的李斯。

 

 

 

郭伟川先生

 

澳门大学邓国光教授的报告了《王道共治:〈王制〉论辨选能郑玄注义表微》。他从《大戴礼记》的《文王官人》“观人六征”的选才方法与《礼记·王制》的比较分析,认为二者在论官选才上可以互补而构成更完整的义脉,进而与《礼记·礼运》大同之世选贤与能互参而得以使观人任贤的具体途径清晰化。《文王观人》本于周文王的“王”者地位,周文王提供了任贤共治之原则与王者养民善政的立意典范。郑玄注孔子从周以“行今之道”,倡以周文王为典范的贤能共治,深得孔子遗意。

 

 

 

邓国光教授

 

浙江大学虞万里教授报告了《从汉魏石经残石对勘论〈康诰〉今古文经本异同》。他通过将汉魏石经残石文字进行拼合复原,为《尚书·康诰》今古文经本异同提供了新的论证。一是证明了《康诰》开首四十八字并非其他篇的错简。二是“克明明德”可能是战国、秦汉间经师解释的文句。三是《孟子》和《说文》引《康诰》“凡民罔不譈”之“凡民”,亦非今文经本所有。文字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在敷衍阐释经典的过程中产生,残石的出土为我们重新认识今古文经本提供了可靠的文本依据。

 

 

 

虞万里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方向东教授报告了《〈十三经注疏〉摘取〈释文〉的来源及问题》。今存阮刻本《十三经注疏》音义摘取《释文》存在一些问题,未据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单行本,而是沿袭其他附有音义的经注本,编撰者又进行了一些删简。他以《毛诗注疏》为例,指出国图藏宋刻经注本与宋刻本《纂图互注毛诗》所附音义来自对《释文》的摘取而非录取全文;《毛诗注疏》音义源自《纂图互注毛诗》,而非国图藏宋刻经注本。《毛诗注疏》音义的摘取,自宋十行本以来,存在不少脱漏和翻刻的错误。

 

 

 

方向东教授

 

主题报告第二场由北京大学吴飞教授主持。

 

 

 

吴飞教授

 

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报告了《论儒家经典的多样性与统一性问题》。儒家经典具有集群式形态结构特征,造成诸种影响。一是具有扩展性与复杂性,六经的材料来源、产生背景、内容、主旨、文体等均各不相同,但各经互为表里、相互支援而构成统一体。二是六经排序的复杂性,如《易》为五经之首不仅是五经时序的问题,更凸显了经学本体论,确立了六经统一性的哲学论证基础。三是五经重心的变化,以两汉今古文经学的变化为例,儒家经典的结构形式、每部经所扮演的中心角色在不同时代可能出现一定的变化与调整。

 

 

 

景海峰教授

 

中山大学陈少明教授报告了《什么是经典?》。经典是从一个现象出发不断扩大而形成的概念,因此对经典的争议不止。经典具有五个条件,有文本、提供价值观念、被引用与解释、有信仰的共同体、有制度性支持,由此判断经典化程度的高低而非经典的是与否,条件越完备,经典化程度越高,故在经典体系中有中心与边缘之分。经典是解释出来的,一方面被解释是经典的充分条件,另一方面需要解释性的经典。经典塑造传统,即经典创造了共同体中的信仰传统,经典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可能发生成为经典或失去经典地位的变化。当代经典学者的使命是参与传统的塑造,进行创造性的解释、塑造社会秩序与发展。

 

 

 

陈少明教授

 

同济大学张文江教授报告了《〈周易终始〉的写作和整理》。潘雨廷先生学《易》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跟从薛学潜和杨践形两位民国一流学者学习而快速从宋易到汉易找到《周易》的核心,第二阶段完成大量易学著作,其中最重要是完成了《演易图》,由研读《周易集解》而来,其后提升为《六龙图》,后者是潘雨廷先生自出心裁之作,将对易学象数的理解推向新的高度。《周易终始》的根源在《六龙图》,整部书可以看成《六龙图》的外化。在易学史上,《周易终始》可以看做从象数易角度进入解释经文的最后一书。

 

 

 

张文江教授

 

政治大学车行健教授报告了《复三百篇始,窥诗人之志──何定生〈诗经〉今论之学探究》。他介绍了台湾《诗经》学者何定生的学思历程及其诗学著作。何氏《诗经》研究集中在《诗经》与乐歌之间的关系,何氏认为,三百篇在礼乐过程中以乐章表现,有声音而无辞义,至春秋“言教”兴起,《诗》从《乐》中分离,周乐亡后,三百篇失去了其原始用途。何氏早年与顾颉刚及古史辨派交往,其后学术道路逐渐分途,车老师认为,何氏与顾颉刚在学术上面的传承关系可以包含继承、创新与超越三个层次。

 

 

 

车行健教授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