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六月十三日丁丑
耶稣2025年7月7日
中国社会科学报贵阳 讯 (记者常达)7月4—6日,第八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青年哲学论坛在贵阳举行。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为主题,来自全国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名青年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学理阐释”“文明演进互鉴中的古典世界与思想中国”等分论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中国式现代化有着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与生态观,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对这一哲学基础的探究,能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与文化合理性。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它立足中国立场和中国经验,运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问题,为思考现代化及现代化问题提供了一个具有中国气派的全新理论范式和时代坐标。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关系,深入挖掘并阐述其哲学意义,是哲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学术使命与时代担当。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纪委书记、副总编辑魏长宝在致辞中提出,对中国式现代化整体基础的判断,必须自觉以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深入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提供正确的方向、不竭的源泉和强大的动力。期待与会学者在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中,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特色和普遍规律更深刻地揭示出来,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形成标志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创新成果,生动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彰显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融合。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还为辩证法的当代发展打开了空间、奠定了基础。我们有必要在“两个结合”的方向上,重新反思文化与知识领域中的“认知韧性”,使其成为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积极因素乃至动力机制。有学者表示,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发展,现代化理论将在新的对象和问题域中获得更为完整与全面的客观性。有学者从人的现代化角度出发,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代观念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寻求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这也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所在。与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根基与实践路径上显著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原因,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揭示了现代中国对传统文明的继承、扬弃与超越。同时,我们还应当坚持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怀,用世界性的中国理论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有学者以三代观念为出发点,认为基于中国文明这一典范性文明类型,可以形成一种新的文明史叙事。有学者提出,中国传统文明对天人关系问题的独特理解使其需要在“合一”与“张力”中获得平衡,这使得中国的现代转型与西方道路有根本的不同。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本身具有内在的互鉴动力,这为我们在近代以来的中西文明交流中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力量源泉。有学者认为,“动力论”的思考方式深深影响了19世纪之后西方哲学对“物”的概念的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形而上学的走向。与会学者共同认为,我们必须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青年哲学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发起并作为常设主办单位,国内知名哲学院系轮流承办的小规模、年轻化、精粹化的哲学论坛,其宗旨在于为杂志社刊报网培育优秀稿件与有潜力的作者。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贵州大学联合举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编辑部、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共同承办。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