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2025年第2期(总第208期)目录

栏目:
发布时间:2025-04-12 18:25:51
标签:

《孔子研究》2025年第2期(总第208期)目录

来源:“孔子研究杂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三月初五日辛丑

          耶稣2025年4月20日

 

●政治儒学●

任剑涛丨至道距离 :大变局中的齐鲁变革限界    

敦 鹏丨荀子统一思想评析

 

●学术争鸣●

杨泽波丨先秦儒学天论不宜作宗教式的解读——从“早期启蒙”看先秦儒学天论发展的内在理路

 

●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

何光顺丨先秦儒家的生育哲学观与比兴诗学建构

王玲强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春秋》“大一统”视域下儒家经济思想再审视

李健胜丨从“无友不如己者”看知识型依附关系的源起与特征

 

●儒学源流●

舒大刚丨试论中国“西部儒学”的突出特性

朱汉民 鲁晓聪丨萧楚《春秋辨疑》的宋学旨趣

王传龙丨从盖天到浑天 :扬雄人性论的生成契机与理学先导

 

●原典新诠●

乐爱国丨王家嘴楚简《孔子曰》“句(苟)非天道人力与”句解读——以孔子的“三才”之道为根据

李 琳丨“胜己”“能己”之辨——“克己复礼”的诠释张力与历史困境

刘 震丨《周易》“知几”思想初探

徐 羽丨纳入秩序中的鬼神 :早期儒家鬼神观研究

 

●海外儒学●

程 玲 严功军丨阳明学在英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论坛●

王维昊丨从家人到祖先 :《朱子家礼》的丧礼之“本”与今日启示

 

至道距离:大变局中的齐鲁变革限界

 

任剑涛

 

摘要:孔子的国家重建理念需要重述。在历史背景上,周制的裂变与列国的纷争,让他在周游列国时,国家重归秩序的问题始终萦绕脑际,列国制度尝试之优劣因此呈现。在比较视野中,他以周制为基点,对唯求富强的周邦齐国评价不高,而对直接承惠于周公礼制的鲁国评价很高。这是在国家富强目标与国家文明秩序之间作出的一种高下评判。而在孔子的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的具体比较中,呈现出一条从强国追求、文明秩序到理想状态演变的线索。这是孔子国家哲学与文明理念的交错体现。以孔子对天下有道的文明设定和理想展望来看,即便鲁国变革达到天下有道,那也只达到恢复政治文明的状态。天下有道有两层意涵:周制是道的存在论,大道是道的境界论。以大道衡诸尧舜禹,尚且有亏。孔子论齐鲁之变,蕴含了仁礼结构对实际政治进行高位规导的丰富意涵,也显现出现实国家总是被更高位的文明发展目标所范导的趋向。

 

关键词:周制 齐国 鲁国 变革 道

 

作者:任剑涛,哲学博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中西政治思想与中国政治。

 

荀子统一思想评析

 

敦 鹏

 

摘要:荀子的统一思想是其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荀子看来,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加剧了百姓的困苦,而消除分裂走向统一不仅符合社会普遍愿望,也是历史大势所趋。为此,荀子提出“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的治国理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统一理论。一方面,荀子倡导“以德兼人”,依靠礼义道德,确立圣王的绝对权威,以王道统一天下;另一方面,基于当时“争于气力”的客观现实,荀子并没有完全否定以正义的战争实现统一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荀子主张思想与政令的统一也有利于消除对立,进而实现天下一统、四海一家的政治理想。尽管历史的走向并没有按照荀子的预期实现他所设计的统一方案,但在荀子的政治哲学中,已经孕育和显示了巨大的儒法合一的综合性和创造力,至今仍然值得借鉴和深思。

 

关键词:法后王 统礼义 一制度 政治哲学 统一

 

作者:敦鹏,哲学博士,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学。

 

先秦儒学天论不宜作宗教式的解读

——从“早期启蒙”看先秦儒学天论发展的内在理路

 

杨泽波

 

摘要:西周末年有过一场可称之为“早期启蒙”的思想运动,其性质和作用与西方近代启蒙运动相类似。受其影响,孔子所论之天虽然明显带有历史痕迹,但那只是守成的一面,其思想的重点在人不在天,这才是创新的一面,也是最有价值的一面。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儒家文化大踏步走上了人文之路,再无回头走向宗教的可能。荀子“明于天人之分”“唯圣人不求知天”的主张是对孔子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后世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孟子为解决仁来自何处的问题创立了性善论,在天仍有巨大影响的情况下,不得不有一个“回潮现象”,重新以天作为性善的终极根据。这种现象属于“借天为说”的性质,只能在“认其为真”的意义上发挥作用,不是提倡神秘主义,更不是有意回到宗教的路线上去。孔子、荀子、孟子都是“早期启蒙”的受益者,他们关于天的思想都属于人文性质,不宜作宗教式的解读。

 

关键词:早期启蒙 以德论天 以天论德 借天为说 认其为真

 

作者:杨泽波,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讲席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学、现代新儒学。

 

先秦儒家的生育哲学观与比兴诗学建构

 

何光顺

 

摘要:先秦儒家的生育哲学,借助比兴修辞艺术或比兴诗学建构来展开或实现,强调男女两性之爱欲当借助诗、礼、乐等媒介环节来表达,以克服两性色欲无媒介的直接发生,体现出从“男—女”二元关系到“父—母—子”三元关系的转变。“子”的到来具有决定性意义,《左传》“周郑交质”事件是以嫡子或家族继承人作为双方结盟担保的质子,却可能威胁家族延续。儒家重子嗣繁育有助于打破独子的中心化及其作为质子造成家族生命断裂的危险,以让家庭关系和结构成为复杂的可再造系统。探讨儒家的生育哲学思想,有助于矫正现代社会过于注重色欲的诸多问题,并为个体融入共同体的家族文化信仰重建提供可能的助力。

 

关键词:先秦儒家 生育哲学 比兴诗学 爱欲 色欲

 

作者:何光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儒道哲学比较、现代性诗学等方向的研究。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春秋》“大一统”视域下儒家经济思想再审视

 

王玲强

 

摘要: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构建“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却全然不接受其“不与民争利”“盐铁皆归于民”的经济思想,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由此走上了一条以儒家理想的“大一统”改造现实的“大一统”的道路。一方面,“大一统”的经学理念包含着“以元统天、以天正君”的限制君权思想,在经济思想领域则要求君主效法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听任民间自发形成的经济活动,主张对正常的经济活动不作不必要的干预;另一方面,“大一统”观念在政治实践中表现为通过“以君统民”来贯彻王道政治,君主则是社会秩序的维持者,这就要求政府承担起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分配公平、引导市场健康发展的职能。就此而言,儒家经济思想同样注重“有效市场” 与“有为政府”的匹配,今日所说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未尝不是中国文化中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春秋》“大一统” 儒家经济思想 有效市场 有为政府

 

作者: 王玲强,经济学博士,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编辑,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

 

从“无友不如己者”看知识型依附关系的源起与特征

 

李健胜

 

摘要:“无友不如己者”在商周血亲伦理关系和“拟血缘”的僚友关系中都有历史原型,是形成知识型依附关系的交友之道,而非孔子的向壁虚造。历代注家多从语言逻辑角度解读“无友不如己者”,未从历史实际判断它的内涵。知识型依附具有人际从属性和人格相对独立性两个基本特征,反映了士人交游实践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它的实存说明儒家的“仁”包含有敬爱、垂爱乃至怜爱之义,并非全然平等的“爱人”精神,也说明古今思想文化的交融与互嵌是一个永恒命题。

 

关键词:“无友不如己者” 知识型依附关系 交游实践

 

作者:李健胜,历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秦汉思想文化史。

 

试论中国“西部儒学”的突出特性

 

舒大刚

 

摘要:“西部儒学”是发生、发展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儒学,相比于中国其他区域儒学,西部儒学具有明显的奠基性、继承性、包容性、普适性、民族性和外传性,既为儒家经典形成奠定了文献基础,也为儒家经典体系构建和经典研究范式,以及儒学制度化传授、地域性传播、宗教性融合、民族性认同等,做出过重要贡献。西部儒学是中国儒学宝库中非常亮丽的明珠。

 

关键词:西部儒学 儒学源流 丝路儒学 民族儒学

 

作者:舒大刚,海南省东坡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首席专家,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中国儒学、中华文化等。

 

萧楚《春秋辨疑》的宋学旨趣

 

朱汉民 鲁晓聪

 

摘要:萧楚对《春秋》的基本看法和他的政治主张在《春秋辨疑》中得到集中体现。萧楚通过分析“史”的特点以及批驳杜预,明确了《春秋》“经”的属性。同时,萧楚在解经时并非逐条疏解,而是采取按例分类的模式,不但兼采“三传”,而且广泛述及他家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持论较为公允。在对《春秋》经义推阐时,萧楚尤为重视尊王大义,并从“术”的层面强烈要求王者掌握威福二柄,从而维护王权。从《春秋》学的发展脉络来看,萧楚的《春秋辨疑》无论是其解经模式,还是强烈“尚术”的政治主张,皆有其自身特点,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春秋》宋学的学术旨趣,在两宋《春秋》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萧楚 《春秋辨疑》 经史观 尊王 威福

 

作者:朱汉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 鲁晓聪,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宋明儒学。

 

从盖天到浑天:扬雄人性论的生成契机与理学先导

 

王传龙

 

摘要:扬雄从盖天转向浑天,不仅是世界观的骤变,也为其“善恶混”的人性论提供了生成契机。浑天说主张天地各乘气而立,地又被天包裹在其内,属于阴阳混杂的形态,这种世界观投射到人身上就是“善恶混”的人性观,善恶皆须乘气而现。扬雄人性论中“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 一句,既是对“善恶混”一句的补充叙述,也是对其发生机制的精要概括。扬雄的人性论下启宋儒“气以载性”之先声,对宋代理学有先导之功。

 

关键词:善恶混 扬雄 浑天 法言

 

作者:王传龙,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哲学。

 

王家嘴楚简《孔子曰》“句(苟)非天道人力与”句解读

——以孔子的“三才”之道为根据

 

乐爱国

 

摘要:王家嘴楚简《孔子曰》“句(苟)非天道人力与又能(达)与(欤)”,应断句为:“句(苟)非天道、人力与,又能(达)与(欤)?”解为:“假如不是天道、人力之助,又怎么能够行得通、办成事呢?”理由有三:其一,该句与《唐虞之道》“从(纵)(仁)、圣可与,时弗可秉(及)歖(矣)”句式相似,“句(苟)非天道、人力与”中的“与”或可解为“助”;其二,该句讲天道区别于人力,重视天道,但又是为了要讲“(达)”,与孔子晚年解读《周易》而言天道、地道、人道的“三才”之道相一致;其三,该句既重视天道之助又强调人力之助,与《周易·系辞传上》引子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含义相同。所以,孔子并非不讲天道,而是把天道与人道区分开来,并且强调要顺应天道。

 

关键词:王家嘴楚简《孔子曰》 天道 与 助

 

作者:乐爱国,福建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学、宋明理学。

 

“胜己”“能己”之辨

——“克己复礼”的诠释张力与历史困境

 

李 琳

 

摘要:“克己复礼”一词中的“克”字,是训为消极的战胜义,还是积极的能够义,不仅构成了“胜己”与“能己”这两条主流诠释线索,也映射出向外以“礼”为主,还是向内以“心”为主的两种价值立场。源出《左传》的“胜己”说,倾向于通过批判君主权力来维系礼世界的规范性与制度性;“能己”说则更适于解读孔子、颜回在礼崩乐坏中践行仁德、复兴周礼的能动性。在明代政治高压下,“能己”说虽突破“胜己”传统,但并不意味它可取代“胜己”而成为对“克己复礼”的唯一理解,因其不仅在历史延续中面临自我的历史困境,且在失去历史支撑的情况下会难以实现“能”的对抗与进取精神。因此,由“胜己”至“能己”再至“胜己”的循环,构成“克己复礼”命题的诠释张力,反映出儒学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自我调适。

 

关键词:胜己 能己 克己复礼 诠释张力 历史困境

 

作者:李琳,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周易》“知几”思想初探

 

刘震

 

摘要:《周易》中的“知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分析“几”概念在《周易古经》与《易传》中的学理表达,可知其对“几”概念的阐述主要凸显了《周易》用理性预判取代占筮预测的尝试。《系辞传》明确了“几”是事物的“动之微,吉之先见”,强调通过深入研究细微变化以预知未来,趋吉避凶。《文言传》进一步阐释了“知几”的重要性,认为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并落实行动是 “知几”的关键。在此基础之上,“知几”表达了个人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及应对变化的价值。“知几”思想介于儒家与道家之间,这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周易》的学术定位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知几 易传 天人关系

 

作者:刘震,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纳入秩序中的鬼神:早期儒家鬼神观研究

 

徐羽

 

摘要:三代时期,以天神、地示、人鬼为主要内容的鬼神能够赐福降祸,对人事产生影响。早期儒家不认可怪力乱神,但取消怪力乱神的存在又会关联到鬼神整体存在的合理性,进而影响到作为教化重要方式的祭祀活动的正当性。借助魂魄、精气等观念,早期儒家一方面将鬼神解释为构成万物之形体与精神的两个面向,在赋予其实存意味的同时,通过祭祀体系限定了鬼神世界的秩序。另一方面,鬼神亦成为宇宙气化流行过程的代名词,通过这种连接,在肯定鬼神实在性的同时又为其增加了规定性。

 

关键词:早期儒家 鬼神 赐福降祸 秩序

 

作者:徐羽,哲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早期儒家哲学。

 

阳明学在英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程 玲 严功军

 

摘要:英国汉学研究相对滞后,直到19世纪才开始真正的本土汉学研究。阳明学在英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同样如此,18—19世纪仍处于碎片化了解和单一认知状态;至20世纪,通过两条路径——汉学和东方学研究得以全面开展;至21世纪,基于全球化视野、跨学科研究兴起和东西方学术对话加强,而得以后纵深推进。阳明学在英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是中英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系统梳理,有利于理性认识和反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国传播的规律,推动新时期中英文明交流互鉴和全球文明治理、转型与发展。

 

关键词:阳明学 英国汉学 跨文化传播

 

作者:程玲,文学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智能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传播、国家形象;严功军,文艺学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传播。

 

从家人到祖先:《朱子家礼》的丧礼之“本”与今日启示

 

王维昊

 

摘要:《朱子家礼》对仪文的因循损益,呈现着其对“礼之本”的理解。就丧礼而言,其“本” 可以归结为两个相互扭结的维度:逝者礼制身份的渐次转变、生者情感的逐步安顿。丧礼通过特定的仪式结构将逝者的礼制身份逐步转变为祖先;生者与逝者的礼制关系与情感连结,亦随之逐步从家人间的关系转变为祖先祭祀。《家礼》所论丧礼之本,为我们今日提供了启示:探求传统礼乐的内在机制,对其中仍有效的礼仪结构作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朱子家礼》 朱子礼学 礼之本 丧礼

 

作者:王维昊,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