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2024年第5期(总第205期)目录

栏目:
发布时间:2025-04-12 18:14:55
标签:

《孔子研究》2024年第5期(总第205期)目录

来源:“孔子研究杂志”微信公众号

时间:西历2024年10月18日

 

 

 

 ● 学术争鸣 ●

梁涛 丨孟子“井地”非三代井田,而是为滕国设计的土地制度——一个误读的仁政理想

颜炳罡 | 略论颜之推的人格操守及其评价——从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 · 叙录》说起

 ● 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 ●

方旭东 | 伴侣机器人 :一种儒家辩护

张容南 | 积极老龄化的儒家叙事及其孝养困境

吴根友、傅佳一 | “破家”与“立家”:熊十力和梁漱溟的家庭观之比较研究

 ● 中华文化资源与国家治理 ●

贾安琪 | 制礼与化民 :《大清通礼》与清代基层社会秩序构建

余金刚 | 荀子的政治正当性理论 :国家的证成与君权的正当

● 中国哲学 ●

吴瑶 | 张载“知”论存在两重性吗?——从“知”的生成谈起

段重阳 | 人性论与历史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以牟宗三哲学为例

 ● 儒学源流 ●

田胜利 | 弘道以儒 :《庄子》的孔门师徒问答艺术论析

秦行国 | 弦外之音 :侯外庐对章太炎经史之论的理解

● 海外儒学 ●

姜丹丹 | 真知的修习与生命之道——程艾蓝论儒道互通

卢兴 | 儒家如何定位道德情感?——以朝鲜前期的“四七论辩”为中心   

 ● 青年论坛 ●

王露晗 | “人化的社会科学”:潘光旦人文史观与儒学结合路径研究     

 

孟子“井地”非三代井田,而是为滕国设计的土地制度——一个误读的仁政理想

 

梁涛

 

摘要:《孟子》一书所言“井地”并非如赵岐、朱熹以来所理解的“古井田之法”,而是为滕国设计的土地制度。“井地”为动宾词组,井是动词,指划分田界,形成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地指土地。“井地”意同于“井衍沃”“井牧其田野”,指给土地划分田界;“井地”也可以做名词,指划分田界后的土地。从“请野九一而助”可知,孟子的“井地”针对的主要是野,具体方案是八家共同占有一井土地,一井为九百亩,每家各占一百亩为私田,另有一百亩为公田,八家共同耕种公田,提供劳役地租,私田的收成归农夫所有,公田的收成则归君子、士人所有,以实现孟子“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的理想。孟子提出“井地”的背景是战国授田制,但由于坚守“恒产”“取于民有制”“谨庠序之教”的仁政原则,其制度设计与战国诸侯的土地制度有很大的不同。澄清“井地”非三代井田制,而是为滕国设计的土地制度,可以对孟子的仁政理想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孟子    井地    授田制    仁政

 

作者:梁涛,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儒学思想史、经学思想史、出土简帛等。

 

略论颜之推的人格操守及其评价

——从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叙录》说起

 

颜炳罡

 

摘要: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是近百年来研究《颜氏家训》的权威性著作,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罕有匹敌。《颜氏家训集解》对《颜氏家训》之文献收集、注释、考证等做出了不朽贡献,但《颜氏家训集解》中《叙录》一文对颜之推人格操守的评价则有失公允。《叙录》指责颜之推“自取身荣,不存国计”,甚至直接说颜之推作为“三为亡国之人”而大谈“不屈二姓”就是人格分裂,而宣扬“立身扬名”就是将“家庭利益”置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我们认为这是对颜之推思想的误读和对颜之推人格操守的误判。造成这种误读的原因与其说是个人的原因,不如说是时代的原因。王利器那一代学者在经历一场又一场的政治风暴之后,从中领悟出保身之道:“宁左勿右”。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王利器对颜之推缺乏了解之同情,更谈不上对先贤的礼敬。21世纪的今天,有的学者仍然坚持王利器对颜之推的批评,故对这一误读、误判有重新厘定之必要。

 

关键词:颜之推    家训    王利器    人格操守  不屈二姓    家国利益

 

作者:颜炳罡,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

 

伴侣机器人:一种儒家辩护

 

方旭东

 

摘要:深入检讨两种反对伴侣机器人的儒家理由:代表论与尊严论,发现其论证并不成立。从儒家妇道的角度可以为伴侣机器人的设计、开发、使用提供一种新的辩护:伴侣机器人完美实现了儒家对妇道的要求,与此同时,作为物品,它又可以使儒家摆脱有关“物化女性”的责难。因为伴侣机器人本质上是一种替代方案,所以无须担心伴侣机器人会导致真人伴侣的减少从而使人类文明难以为继。

 

关键词:伴侣    机器人    儒家    妇道    物品    物化

 

作者:方旭东,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实践伦理学。

 

积极老龄化的儒家叙事及其孝养困境

 

张容南

 

摘要:根据人口学的叙事,一个社会中的老年人口占比越大,抚养比越高,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就越高。为应对老龄化“危机”,西方社会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方案,该方案强调发掘老龄人口的生产力,缓解社会的福利危机。与西方社会的方案不同,东方儒家伦理提供了另一种积极老龄化的叙事,该理解不是聚焦于生产力,而是关注一个变老的社会如何帮助个人应对越来越长的生命周期,实现好的生活。儒家的“学”与“孝”是帮助我们实现积极老龄化的两种重要方式。在当今社会,“学”将转变为“终身学习”和“代际互助式学习”,“孝”应从“权威型的孝”转变为“情感型的孝”。人口老龄化与低生育率有关,生育率降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要解决低生育率引发的孝养困境,不仅要求传统儒家价值观的现代转型,还需要现代社会充分认识到家庭的价值,避免贪婪的工作对人生活(意义)空间的挤占。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    学    孝    孝养    家庭

 

作者:张容南,伦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伦理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学、政治哲学。

 

“破家”与“立家”:熊十力和梁漱溟的家庭观之比较研究

 

吴根友    傅佳一

 

摘要:20世纪以来,由于中国社会对思想文化领域更新的迫切需求,家庭问题一度成为学术界的集中关注点之一。中国知识界曾掀起过一场“家庭革命”,其中就包括早期现代新儒家内部的熊十力和梁漱溟之争。二人上应新文化运动的质疑,下启后续新儒家的思索,在对家庭的立场、家庭对个人的意义、家庭对社会的意义等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认识:熊十力侧重“破家”“革家”,梁漱溟主张“立家”“育家”。二人家庭观的分歧之因由主要涉及学术层面、政治理想和个人成长环境三个方面。对熊十力、梁漱溟二人家庭观的再讨论,一方面可重新引起我们对现代新儒家家庭思想的必要重视,另一方面可为当今再兴的家文化和家哲学论题,尤其是家庭伦理问题带来新的思考。

 

关键词:熊十力    梁漱溟    现代新儒家    家庭观    家庭伦理

 

作者:吴根友,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哲学、比较哲学、中国政治哲学等。傅佳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与文化。

 

制礼与化民:《大清通礼》与清代基层社会秩序构建

 

贾安琪

 

摘要:在传统中国,“道一风同”被视为地方社会的理想秩序。唐宋以来,统治者制礼以教化天下的政治理想,在规范层面,通过公私礼书协力完成。出于对明末风俗颓败、四民秩序混乱的反思,清朝统治者在构建礼法体系时,进一步加强国家法律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在《大清通礼》中补充士庶礼仪的相关内容,并突出《通礼》简明易守的规范性格成为清朝统治者伸张皇权、推行教化的重要举措。但是,形式上趋于完备的《大清通礼》在各地的颁行情况并不理想。随着道光朝续纂《通礼》及依据《会典》《通礼》制作的“简明规条”的刊布,《大清通礼》的相关内容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与普及,对基层社会秩序的构建与维系产生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清通礼》    “简明规条”     礼治    社会秩序

 

作者:贾安琪,法学博士,清华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史、礼制史。

 

荀子的政治正当性理论:国家的证成与君权的正当

 

余金刚

 

摘要:荀子的政治正当性理论涉及国家的证成与君主权力的正当两个方面的内容。“礼”这一概念在荀子思想中属于证成性而非正当性范畴,以“礼”为核心和中介,一方面,荀子的政治哲学解决了政治国家存在的必要性问题,即实现了对政治国家的证成;另一方面,荀子通过假定人性恶进而使人做人使命的完成不得不依赖于礼义、君师等外部条件,由于礼义又是由圣王制作的,故而圣王(君主)的统治便是正当的。在讨论国家证成性问题的过程中,君主专制权力的正当性被荀子极大地凸显出来。

 

关键词:荀子    正当性    证成    礼

 

作者:余金刚,法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外政治思想、政治学理论。

 

张载“知”论存在两重性吗?

——从“知”的生成谈起

 

吴瑶

 

摘要:在以往的诠释中,张载的“知”论话语体系存在着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异质而不能相通的问题。审视张载之“知”的生成,德性之知并非无关乎见闻,其只是不以根于见闻的方式发于其心,而是以性为根源发于其心,其实质是对见闻之知和见闻的混淆,这表明张载思想中并非存在两种“知”的生成方式,由此产生孤悬于闻见之上的德性之知和合内外的见闻之知,而是由“心”的不同状态产生由本心和私心分别所发的正大之见与私心妄见,此为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根源。因此,以知识和道德、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来诠释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并非张载的致思理路。

 

关键词:德性之知    见闻之知    闻见    本心    存象之心

 

作者:吴瑶,哲学博士,四川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

 

人性论与历史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以牟宗三哲学为例

 

 

 

段重阳

 

摘要:牟宗三将历史视作“理”在人之行事中的展开过程,因而人性论是历史哲学与形而上学的理论中介。“理”分为“实现之理”和“形构之理”,表现在人性结构中就是“综合的尽理精神”和“分析的尽理精神”,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就是这两种理性的实现过程。经由“综合的尽理精神”,作为客观实践的中国历史表现为在“理性的超越运用”之下的德性政治,但缺乏“分析的尽理精神”所塑造的客观化政权和法律、科学。但是,在“实现之理”指引下的历史并不终结在西方,而是展现为无穷而新的行事过程。

 

关键词:牟宗三    历史哲学    形而上学    人性论    实现之理

 

作者:段重阳,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预聘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与现代新儒学。

 

弘道以儒:

《庄子》的孔门师徒问答艺术论析

 

田胜利

 

摘要:《庄子》中涉及孔门师徒问答的语料殊多,弘道以儒是一个突出现象。心斋、坐忘的体道核心概念放在孔子与颜回的问答中提出,深化了体道的义涵。孔门师徒问答形式上,内篇多四问四答模式,曲折变化,体现出对阴数“四”的推重。内篇的孔门师徒问答不仅回合多,而且意脉曲折,意接词不接的情形多见,厘清意脉,是通往《庄子》之道的一把钥匙。《庄子》中设置的孔门师徒问答转承历史中既有的人物关系,又新生出诠道的术语、意象、警句,形象与哲理契合,影响深远。

 

关键词:《庄子》    托儒诠道    问答模式    行文意脉    经典语录

 

作者:田胜利,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及相关文献。

 

弦外之音:

侯外庐对章太炎经史之论的理解

 

秦行国

 

摘要:侯外庐对章太炎的经史之论进行了新的挖掘与理解。在他看来,章太炎强调经史不可分离,主张剥离六经的神圣性与宗教性,将孔子视为历史学家,采用历史学与逻辑学的办法研究六经,进而反对今文家康有为所倡导的托古自作与微言大义。于古文经学,侯外庐指出章太炎不但摆脱了今文家神秘主义的色彩,而且迈出了乾嘉学者实事求是的传统,具有理性主义的意识。侯外庐还认为章太炎持经史通法的看法,反对引经附法,具有理性主义的色彩;对于法制的落脚点,他将之归结于土地制度的平均主义上。侯外庐认为章太炎的经史之论与其政论思想是互通的,章太炎以经史之学为基础,与立宪派进行斗争,宣扬排满革命与直接民权,赋予章太炎理性主义的意义。

 

关键词:侯外庐    章太炎    经史不可分

 

作者:秦行国,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及近代思想文化史。

 

真知的修习与生命之道

——程艾蓝论儒道互通

 

姜丹丹

 

摘要:程艾蓝是当代法国汉学界研究中国思想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本文认为,法国当代汉学家程艾蓝重构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概念,比如将“道”看作统领性的概念,在差异性的比较分析中,呈现出儒道思想之间的互通性。程艾蓝在体现“儒家人文主义”的整体视野中,在阐释《庄子》的“道”时,融入儒学的理性成分,采取以儒释“庄”的路径展开。程艾蓝在对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的探讨中,亦涉及到对《庄子》的自然之“道”的回应,继续在儒道互通视角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体”“用”统合互补的关系,并予以说明。她运用比较哲学的方法,揭示在“道”的视域中的特殊“真理”形式。

 

关键词:程艾蓝    儒道互通    真知    生命    道

 

作者:姜丹丹,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人文学院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法国索邦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比较哲学、欧洲汉学等。

 

儒家如何定位道德情感?

——以朝鲜前期的“四七论辩”为中心

 

卢兴

 

摘要:在先秦儒学中,“四端”代表道德情感,“七情”代表自然情感,孟子强调“四端”的超越性。至宋代理学,朱子以“性(理)/情(气)”的二元模式将“四端”置于形下之域,弱化了孟子关于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划界。朝鲜前期的“四七之辩”在朱子学的框架之内展开,退溪力图以“理发”凸显“四端”的超越性,将“四端”与“七情”视为异质异层的两种情感。而栗谷恪守朱子“情即气”的界定,将“四端”与“七情”视为同层包含的关系,并以至善之“意”作为引导“情”的超越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成为道德情感的替代性方案。

 

关键词:四端    七情    道德情感    李退溪    李栗谷

 

作者:卢兴,哲学博士,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儒学、中国现代哲学。

 

“人化的社会科学”:

潘光旦人文史观与儒学结合路径研究

 

王露晗

 

摘要: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潘光旦先生的贡献——无论优生学还是人文思想,均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社会学中国化”书写史上被严重低估的一位学者。事实上,潘光旦发现儒家思想蕴含着社会生物学的影响因子,且早已达到相当的学理高度,双方在义理上实现初步会通。以《中庸》“位育”之道为核心,他对被误读的“进化论”予以厘清与延展,削弱了“进化论”中的竞争存亡色彩,增加了“和合共生”的理念。在看到儒家思想的弊窦浸润家庭的同时,试图保留其“推爱”的可取之处,倡导折中大小家制,避免其被粗暴放逐的命运。他对儒家核心观念“伦”进行解构与创构,传统儒学在文化生物学观的检验下焕发了新生命。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最终目的并非儒学化,但是社会科学中国化却一定要处理好与儒学的关系,这乃成败之所在。

 

关键词:潘光旦    “人文史观”    社会学中国化  “位育”    “折中家制”

 

作者:王露晗,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和史学史。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