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辟瑞 著《亲熟与陌生——现象学视域下的自我与他人》出版暨前言

栏目:
发布时间:2025-01-04 12:19:04
标签:

郑辟瑞 著《亲熟与陌生——现象学视域下的自我与他人》出版暨前言

 

 

 

书名:《亲熟与陌生——现象学视域下的自我与他人》

作者:郑辟瑞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作者简介

 

郑辟瑞,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现象学、德国哲学、匹兹堡学派思想。出版专著《胡塞尔的意义理论》,译著《自身关系》《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1906-1907年讲座)》《思想与自身存在》《自我中心性与神秘主义》等,在中外文期刊发表论文、译文数十篇。

 

内容简介

 

对于胡塞尔及其现象学传统来说,“亲熟”和“陌生”这对概念既是方法概念,也是主题概念。从方法上看,现象学的方法就是使亲熟之物陌生化。通过陌生化的手段来彰显那些我们日用而不自知的亲熟之物,这是现象学家擅长的研究策略。从主题上看,一方面,“陌生”标识了“非我”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群,“陌生”概念指示出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另一方面,现象学家通常将自身意识理解为主体与自身的亲熟。基于此,本书分为四篇:方法篇、亲熟篇、陌生篇和结语篇,分别处理现象学的方法、自身意识及其相关问题、陌生意识及其相关问题、胡塞尔研究的经典与未来。

 

目录

 

 

 

前言

 

本书的标题是“亲熟与陌生——现象学视域下的自我与他人”。对于胡塞尔及其现象学传统来说,“亲熟(vertraut)”和“陌生(fremd)”这对概念既是方法概念,也是主题概念。

 

当“亲熟”和“陌生”表示方法概念时,我们是从宽泛意义上来使用这对概念的。往大处说,现象学的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使亲熟之物陌生化。更进一步说,至少对于胡塞尔来说,最亲熟之物是世界,所谓自然态度的总设定即世界的存在信仰,而现象学的悬搁或还原就是使自然态度的总设定失去作用,将世界置入括号之中。往小处说,海德格尔关注“褫夺性的样式”,梅洛-庞蒂常用病理学案例,正如扎哈维所说,“它们或许是一种从亲近中获取疏远的手段。但这当然是现象学已长久地坚持的东西。”通过陌生化的手段来彰显那些我们日用而不自知的亲熟之物,这正是现象学家擅长的研究策略。

 

当“亲熟”和“陌生”表示主题概念时,我们是从狭窄意义上来使用这对概念的。一方面,在胡塞尔那里,“陌生”标识了“非我”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群,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倪梁康先生将“fremd”译为“异己”。“陌生”概念标识出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其核心是陌生意识的结构研究与发生研究。另一方面,罗素将“亲熟(acquaintance)”概念引进哲学争论之中,亨利希、弗兰克等人则将此概念与自身意识联系起来,正如弗兰克所说,“对于‘自身意识’,我理解的是主体的非中介的(非对象性的、非概念性的和非命题性的)与自身的亲熟”。这种对自身意识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也适用于现象学家。

 

基于此,本书分为四篇:方法篇、亲熟篇、陌生篇和结语篇,分别处理现象学的方法、自身意识及其相关问题、陌生意识及其相关问题、胡塞尔研究的经典与未来。

 

“方法篇”分为四章。第一章“内在与超越: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还原思想”以内在和超越这对范畴为线索,对《逻辑研究》整体做出细致的分析,从而探明,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已经隐秘地实践着现象学的还原。第二章“意向与充实:以胡塞尔的意向性伦理学为例”遵循胡塞尔伦理学的发展过程,以意向和充实这对方法概念为线索,考察了胡塞尔将理论行为研究的方法向实践行为研究的移植和扩展。第三章“直观与语言分析:重温图根德哈特对胡塞尔的批判”回顾了图根德哈特对胡塞尔的批判,将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分野与融合聚焦于方法论之争,即直观还是语言分析,并为意识哲学的可能性做出辩护。第四章“语言与现象学的还原:现象学家如何自我言说”围绕着“现象学还原之后,现象学家如何言说现象学的经验”这个问题,分析了胡塞尔和芬克的相关文本,展示出现象学家如何回应现象学的语言问题提出的挑战。

 

“亲熟篇”分为七章。第五章“亨利希与图根德哈特的自身意识之争”以亨利希和图根德哈特关于自身意识问题的争论为线索,展示出自身意识理论在当代哲学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它本身所包含的困难。第六章“自身意识的反思理论的困境及其出路”在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的语境之下提出自身意识的反思理论的困境,勾画出胡塞尔的几次有益的尝试,并且将“一同”(Zugleich)概念作为引导,探寻了一种可能的出路。第七章“自我的形而上学与剩余”从萨特-古尔维奇对胡塞尔的“纯粹自我”的批判出发,剖析了当代几种典型的阐释,结合胡塞尔手稿中的相关论述,澄清了胡塞尔引入“纯粹自我”的真正意图。第八章“康德与胡塞尔思想中的‘自我’概念”从费希特和维特根斯坦对“我”的概念分析出发,考察了康德和胡塞尔的双重自我学说,并确立“我在”是将超越论的自我和经验自我统一起来的中介性环节。附文“‘我’的语义分析”从德里达对胡塞尔符号理论的批判出发,梳理了胡塞尔对“我”的语义分析,澄清了德里达对“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的误解。第九章“语境中的自身意识”围绕“自身意识是什么”的问题,梳理了分析哲学进路中的相关研究,并且表明,德国古典哲学和分析哲学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形成有益的互补。第十章“自证分与自身表象理论”和第十一章“熊十力‘心’学的两个向度”被列入“附二篇”,这部分内容涉及西方哲学中自身意识理论研究在唯识学研究中的应用。第十章从玄奘的四分说,结合自身表象理论,为回答“自证分是什么”和“证自证分的设立有必要吗”的问题提供了一些参考。第十一章以胡塞尔现象学中静态现象学与发生现象学的两个向度为参照,以熊十力的“四缘说”为研究对象,集中辨析了熊十力对习心、习气与本心的阐释中的复杂层次,澄清了熊十力新唯识论中的内在结构。

 

“陌生篇”分为五章。第十二章“身体的躯体化如何可能?”围绕着胡塞尔的“身体的躯体化疑难”,从身体的不同特征出发,梳理了胡塞尔的三种解决方案及其困难,并且结合“结一”概念探寻身体的躯体化的动机引发基础,提供了走出身体的躯体化疑难的一条进路。第十三章“是什么唤起了陌生意识?”继续处理“身体的躯体化疑难”,通过对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第五沉思”的重新解读,围绕“替代”概念,表明了陌生经验的动机引发基础是完备的自然化的欲望。第十四章“同感:直接的抑或间接的?”梳理了胡塞尔在自然主义态度、人格主义态度和超越论态度中给出的同感分析,展示出各自的理论困境,结合“他者的躯体”扮演的两种角色,证明了一种超越论的直接同感理论。第十五章“他人是意向性的可能性条件吗?”在“他人作为权威性来源”的观点上将列维纳斯和布兰顿联系起来,梳理了布兰顿的调和模式及其内在张力,并且提出列维纳斯描述的他人可以满足布兰顿式“最小限度的他人”的要求。第十六章“我们可以设身处地至动物的境地吗?”梳理了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讲座中对动物的分析,并且站在海德格尔思想的立场上,应对了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指控。

 

第十七章“兰德格雷贝与芬克:胡塞尔的两种面相”单独构成“结语篇”,这部分内容从新世纪胡塞尔研究中的普遍焦虑症出发,通过回溯兰德格雷贝和芬克经典的胡塞尔研究,澄清了两者的差异,展示出胡塞尔研究的开放性。在这种意义上,本书的全部研究内容都是在这个方向上的努力。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