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太勇】朱熹的孝道

栏目:往圣先贤
发布时间:2024-12-29 17:00:09
标签:

朱熹的孝道

作者:黄太勇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冬月十六日甲寅

          耶稣2024年12月16日

 

孝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的朱熹,从小就受到儒家孝文化的熏陶,他在五岁时就开始阅读《孝经》,很快就明白其中大意,并在书上题写了八个字:“若不如此,便不成人。”长大后,朱熹继承了传统儒家对孝的理论诠释和实践要求,不仅在理论建构上把孝推到了“天理”的高度,在行为上也将孝作为子女侍奉父母应当遵循的最高准则,即“为人子,至于孝”。那么,他自己是如何尽孝的呢?

 

朱熹十四岁时,父亲病逝,后来朱熹常以未能尽孝而悔恨。但朱熹的母亲祝氏既孝且慈,对他影响很大。在朱熹眼中,母亲是践行孝道的模范,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母亲祝氏去世,朱熹在《圹志》中说:“逮事舅姑,孝谨笃至,有人所难能者。”淳熙二年(1175年),因明堂恩,朝廷封赠祝氏,陈傅良负责起草赠告,朱熹在给陈傅良提供的材料中称“先妣德性纯厚,事姑极孝敬。祖母性严,先妣能顺适之。治家宽而有法,岁时奉祀必躬必亲,抚媵御有恩意,无纤毫嫌忌之意”。不仅如此,祝氏在朱熹眼中还是一位慈母,他在写给友人张栋的书信中说:“某不孝祸深,早岁孤露,提携教育,实赖母慈。”朱熹一生生活贫苦、仕途不顺,母亲对此毫无怨言,朱熹常因此感念,他后来回忆说:“先君卒,熹年才十有四,孺人辛勤抚教,俾知所向。不幸既长且愚,不适世用,贫病困蹙,人所不惧,而孺人处之怡然。”

 

母慈子孝,朱熹对母亲尽孝倍加用心,他认为尽孝要做到:“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中收有朱熹专门为母亲贺寿所作的诗《寿母生朝》七首,句句饱含希望母亲健康长寿的祈愿和对母亲顾复之恩的感念。如:“堂中老人寿而康,红颜绿鬓双瞳方。”“愿言寿考宜孙子,绿鬓朱颜乐未央。”“但愿年年似今日,老莱母子俱徜徉。”“痴儿六六今如许,惭愧西河不老仙。”其中诗句“老莱母子俱徜徉”更是引用了著名的孝道典故“老莱娱亲”,“老莱”即“老莱子”,是春秋晚期的思想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子,其七十多岁时为了取悦自己的双亲,经常穿着彩衣、做着婴儿的动作来逗父母开心,其孝行广为流传,朱熹引用这个典故就是希望自己能像老莱子一样即使年老也要让母亲快乐。可以说,朱熹在侍奉母亲时真正做到了“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母亲在世时,朱熹大多数时间都在家侍母读书,这也是他认为无法施展抱负时的最好归宿,他在写给师友林光朝的书信中说:“道学之要,切中当世之病者,恨未得闻。至于不次之除,非常之数,则不足为执事道也。熹愚不适时,自量甚审。所愿不过力田养亲,以求寡过而已。”

 

母亲去世时,朱熹“冤痛割裂,不能自存”。后来他给自己的学生也说:“先妣不幸,某忧痛无所措身。”朱熹将母亲安葬在建阳崇泰里后山(今南平市建阳区莒口镇马伏村太平山麓)天湖之阳,引用《诗经·邶风·凯风》中“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的典故,将母亲墓地周边的树林命名为“寒泉林”,母亲墓穴所在地称为“寒泉坞”,并在墓旁建守丧之所“寒泉精舍”,以此表达自己的“寒泉之思”。朱熹在寒泉精舍以礼守丧,李方子《紫阳年谱》记载:“先生居丧尽礼。既葬,日居墓侧,朔望则归奠几筵。”在后续的祭祀中也严格遵礼,每到母亲祝氏忌日,朱熹都身着墨色布衫,他的学生好奇地问道:“今日服色何谓?”朱熹回答说:“岂不闻君子有终身之丧。”他还曾训诫长子朱塾说:“吾不孝,为先公弃捐,不及供养。事先妣四十年,然愚无识,知所以承颜顺色,甚有乖戾。至今思之,常以为终天之痛,无以自赎。惟有岁时享祀,致其谨洁,犹是可着力处。”真正身体力行了自己“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的孝亲理念。

 

虽然朱熹已经尽最大努力做到侍母以孝,但还是常常感觉自己做得不够,并因此而悔恨不已,除上文朱熹的很多陈述表达了这一想法外,他还在写给表弟程洵的书信中说:“而老人暮年穷约,以不肖子与世不谐之故,忧窘万状,无一日舒泰,遂以至此,尤重不孝之罪。每一念至此,心肝如抽裂也。”拳拳之情,读来使人动容。

 

黄榦既是朱熹的弟子又是朱熹的女婿,曾亲身参与朱熹家祭并见证朱熹尽孝,他后来回忆说:“榦尝受学于晦庵先生,其所教人以孝弟为人道之大端。已而辱在子婿行,家庭享祀、丘墓展省皆得与执事之列,斋戒陈设、涤濯烹饪皆曲尽其诚敬;奉觞荐俎、追慕感慨、泣涕如雨,三十年间如一日焉,凯风寒泉之思。”朱熹去世后,黄榦花费五年多时间专门为朱熹写作的《行状》,是后世了解朱熹生平、思想最权威的文本之一。黄榦在《行状》中专门花费笔墨介绍了朱熹的孝行:“行于家者,奉亲极其孝,抚下极其慈,闺庭之间,内外斩斩,恩义之笃,怡怡如也。其祭祀也,事无纤钜,必诚必敬,小不如仪,则终日不乐,已祭无违礼,则油然而喜。死丧之仪,哀戚备至,饮食衰绖,各称其情。”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