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俐 著《诗经十五讲》出版

栏目:
发布时间:2024-11-29 22:10:06
标签:

赵敏俐 著《诗经十五讲》出版

 

 

 

书名:《诗经十五讲》

作者:赵敏俐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赵敏俐,男,1954年生,汉族,内蒙古赤峰人。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乐府学会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中华文明与早期书写。出版《两汉诗歌研究》《先秦君子风范》《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古典文学的现代阐释及其方法》,以及《中国诗歌通史》(主编)等著作,曾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等奖励。

 

内容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经典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照耀千古。

 

本书尝试建立一个新的《诗经》解读模式:把握《诗经》的艺术本质,将其纳入周代社会的历史文化中去研读和认识。作者首先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光辉灿烂的周代社会和文化,感受《诗经》得以产生的深厚历史土壤和根基;然后结合周代的历史文化,按照题材对《诗经》中的作品进行细腻而独到的讲解,进而深入解读《诗经》独特而完美的艺术风貌。

 

基于这种深切而厚实的解读,本书展示了一个生动丰富的《诗经》世界,使读者能真切体验《诗经》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与艺术光辉,感受《诗经》时代人们的丰沛情感和烂漫生活,以及中华民族优雅的性格和高超的艺术才具。

 

目录

 

引言:我们如何走进《诗经》

第一讲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产生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周的兴起与殷帝国的衰落

第二节 周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政治制度

第三节 周人的哲学、政治思想与实践理性

第四节 礼乐文化的形成及其要义  

第二讲 “鹤鸣九皋, 声闻于天”——《诗经》的作年、作者与编辑  

第一节 《诗经》的创作年代  

第二节 《诗经》的作者  

第三节 《诗经》编辑的目的  

第四节 《诗经》编辑的过程  

第三讲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经》“风”“雅”“颂”辨体  

第一节 “风”“雅”“颂”释名  

第二节 十五《国风》之别  

第三节 二《雅》的差异何在  

第四节 三《颂》之体的不同  

第四讲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周民族的崛起与颂祖乐歌  

第一节 对英雄祖先的追怀与歌颂  

第二节 对文王之德的崇敬与赞美  

第三节 文化记忆中的经典建构  

第五讲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古老农业文明的生活再现  

第一节 浪漫而深情的农业祭歌  

第二节 朴素而沉重的生活陈述  

第六讲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礼乐文化与燕飨乐歌  

第一节 鼓瑟吹笙中的君臣和乐  

第二节 笾豆有践中的血缘亲情  

第三节 以“和”为美的诗乐典范  

第七讲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 战争与徭役的复杂感怀  

第一节 充满胜利豪情的战争诗  

第二节 表达痛苦情感的厌战诗  

第三节 抒写劳苦怨尤的徭役诗  

第八讲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卿士大夫的政治美刺  

第一节 崇尚显允令德的人物颂美  

第二节 深具忧世之怀的讽喻规谏  

第三节 抒写忧生之嗟的怨刺批判  

第九讲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古老风俗中的男女婚恋  

第一节 古朴纯真的爱情诗  

第二节 幸福美满的婚嫁诗  

第三节 哀怨忧伤的弃妇诗  

第十讲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社会生活的世俗百态  

第一节 多彩民俗的生动描述  

第二节 不良现象的讽刺批判  

第三节 复杂情感的深沉抒怀  

第十一讲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诗经》的文化精神  

第一节 植根于农业文明的乡土意蕴  

第二节 浓厚的伦理情味和宗国之怀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抒情指向  

第四节 直面现实的生活态度  

第十二讲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周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造  

第一节 以“君子”为典范的抒情主体  

第二节 以赋、比、兴为用的艺术表达  

第三节 以周文化为底版的物象择取  

第十三讲 “喤喤厥声,肃雍和鸣”——《诗经》的乐歌特征  

第一节 《诗经》曲调的组合方式  

第二节 与演唱相关联的章法结构  

第三节 形式多样的演唱方法  

第四节 以套语为特色的传唱技巧  

第十四讲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诗经》的语言艺术  

第一节 符合节奏韵律的诗体典范  

第二节 独具早期诗体特征的语词艺术  

第三节 根源于形声表意字的诗性表达  

第十五讲 “ 温柔在诵,最附深衷”——《诗经》的文学史地位和影响

第一节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开创意义  

第二节 《诗经》对中国后世文学的影响  

后记  

 

后记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辉煌起点。我虽然没有诗人的天赋,却特别喜欢《诗经》。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本科时就以“《毛诗序》作者问题辨说”为题,作了一篇超出了自己当时的学识能力的考证文章。虽然那是一篇幼稚的习作,却让我从此走上了研读《诗经》之路,并考取了母校的先秦两汉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在导师伍心镇教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对《诗经》的系统学习。伍先生是四川蓬安人,生于1908年,1930年于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他是典型的川派学者,学问功底扎实,述而不作。他教我们治学的方法就是从文字、训诂入手,老老实实地读原著。为了把我们培养好,他还专门请了辽宁大学的张震泽教授给我们开设了一年的训诂学课程。我的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是“论《诗经·郑风》的作者、时代及其评价问题”。当时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也是有感而发。首先是《诗经·郑风》里所写多是男女相恋的诗篇,如《出其东门》《野有蔓草》《子衿》《溱洧》等,我非常喜欢。但是对这些诗篇的评价,自古以来又存在着诸多争议。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可是他又说“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我为此而疑惑,孔子说的“郑声”和《郑风》是什么关系?《郑风》到底是“思无邪”还是“淫”呢?对于这个问题,汉唐的学者有意作了回避。到了宋代,朱熹给出了他的解答。他把《周南·关雎》看作是赞美文王与后妃盛德之诗,是“风之正经”,其作者是“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的人。而《郑风》中的爱情诗,却大都被朱熹看作“淫奔之诗”,或者说是“淫女自作”。(以上说法并见朱熹《诗集传》。)同样都是写男女情爱,朱熹何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源自他的理学观念。他认为诗的本质是感物而动,人心所感有正邪之分,诗歌自然也就有“正风”和“淫诗”之别。朱熹的这种诗学观到“五四”时代自然要受到严厉批判。学者们又把朱熹眼中的“风之正经”(如《关雎》)和“淫奔之诗”(如《子衿》)都当成是纯真优美的“爱情诗”一样对待,并且将其统称为“民歌”。这种解释固然很受当代读者的认可,但是并不符合《诗经》时代的历史实际,因为《诗经·国风》中的好多诗作都出自当时的贵族阶层之手。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就是想通过对《郑风》作者、时代的考证,对这些问题给出我的回答。所以这篇论文虽然以考证为主,却颇有些理性思辨色彩,代表了我在那个时段对《诗经》的认识。原以为这些问题比较简单,我可以搞清楚,但是实际做起来却发现这些问题十分复杂,牵涉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这让我感到《诗经》研究的困难,也激发了我继续研究的动力。

 

可是接下来的博士阶段,导师杨公骥先生却希望我改做汉代诗歌研究,关于《诗经》的思考只好暂停下来。杨先生不仅学问功底扎实,更是位思想深刻的学者。他思维开阔,思想解放,见识高远,特别重视从历史变革和思想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文学,将严密的文献考证与深刻的理论思考熔于一炉。在杨先生的指导下,我进一步确定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从汉代社会政治变革与社会生活变迁入手,结合诗人的思想变化和诗歌发展道路的转向,对两汉诗歌功能的改变、内容的向新、诗体的创造等问题进行系统的阐发,以此来认识汉代诗歌的时代特色与独特的艺术成就,并从时代变革的角度为汉代诗歌定位,将其视为“中国上古诗歌的结束,中国中古诗歌的开端”。反过来对汉代诗歌的认识,也促使我进一步将其与《诗经》进行比较,强化了我从周代社会和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诗经》的理路。我陆续写了一些相关的文章,如《论〈诗经〉的艺术形态与周文化的关系》《周代贵族的文化人格觉醒及其意义》《诗与先秦贵族的文化修养》《秋与中国文学的相思怀归母题》《论〈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创作论意义》《音乐对先秦两汉诗歌形式的影响》等。此后我又从艺术生产的角度,对《诗经》产生和周代社会的艺术生产制度等作过一些专门探讨,将相关内容纳入《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一书。《诗经》的内容博大深厚,《诗经》的艺术水平高超,它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活水,这也是历代《诗经》研究长盛不衰,《诗经》的影响恒久不断的原因。我试图将《诗经》纳入周代历史文化的环境之中来进行理解,以此来考察它的发生发展、创作编辑过程,它的内容和形式与周文化的契合程度,它的艺术水平得以实现的途径,由此再来理解它的艺术魅力何在,潜含于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以及它对中国后世文学和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等。我把这些研究融汇于教学之中,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诗经》基础课并开设专题课,指导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以《诗经》为主题撰写学位论文。可以说,这本书也是在我历年来为学生讲授《诗经》的讲义基础上写成的。

 

遗憾的是,博士毕业之后,我虽然一直没有中断对《诗经》的学习和思考,一直保持着对《诗经》的热爱,但还是功力不够,认识水平有限。感谢黄怒波先生不弃,邀我为北京丹曾文化公司讲授《诗经》,使我有机会将多年来有关《诗经》的学习心得和授课讲义整理出来,并将其纳入北京大学出版社“丹曾人文通识丛书”。多年来,在我学习和研究《诗经》的过程中,我的老师、同学、同事、朋友和家人,都给了我极大的导或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厚爱,就没有此书的完成。甚至书稿每讲标题的最终确定,中国人民大学的李炳海教授还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北京大学出版社张亚如老师认真负责的编辑,同样惠我良多。在此,谨向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恳请读者朋友提出宝贵的批评建议。

 

赵敏俐

2022年9月19日于京西会意斋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