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中国文明研究沙龙”第二期:从天演到天籁 ——心识的文明论探索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4-11-12 12:16:51
标签:

“温故·中国文明研究沙龙”第二期:从天演到天籁

——心识的文明论探索

来源:“經學評論”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十月初九日丁丑

          耶稣2024年11月9日

 

 

 

2024年11月2日,“温故·中国文明研究沙龙”第二期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711举行。本次沙龙主讲人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张巍卓。他将近世中国的文明论探索置于西方传统中进行比较研究,以“心识”为核心,重新梳理近世中国的思想脉络,试图找出近世中国由“内在”重建普遍性的“运动”历程,十三位学者就此进行深入讨论。

 

 

 

▴与会学者合影

 

上午张巍卓主要梳理梁漱溟之前的人物思想脉络,涉及严复、康有为、章太炎,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宫志翀主持。

 

张巍卓首先提出一个总括性的思考路径,即以“心识”为核心的近代中国重建普遍性的内在运动思路。这源自两方面的启发。其一,从韦伯影响下的“文明比较类型学”的西方汉学传统出发,观察到近世中国存在着一条从“内在”重构自身文化主体性和从自身出发的文明论世界图景的谱系。其二,从更加细腻的经验感和文学体贴中得以感受。由此,根据内在的推演思路,通心性的佛学就变得十分重要;佛学在此被理解为突破宗派与宗教的完整精神视野。

 

 

 

张巍卓老师

 

接着张巍卓从天人关系的角度出发,以心识运动为核心,对严复、康有为、章太炎的思想进行梳理。张巍卓先将严复的“天演”概念视为近代中国纲领性思想的第一概念,认为《天演论》开启了一种内在思想变革的可能性,并从“易”(赫胥黎)和“道”(斯宾塞)两部分详细展开《天演论》“识”的世界。与严复察物观天不同,康有为强调心游、神游。他认为人是天生之子,人与天之间的一切中介都值得怀疑。在一切都“界”化的情况下,进化的关键就在于去除“界”分。章太炎早期《视天论》《菌说》两篇文章分讲天与人,表明天人问题是章太炎思考的核心。但与严复不同,章太炎有天人明分之意。他进而转入对佛学的研习,开启对世界的新的叙事。

 

接着老师们就上午的讲述进行评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冯庆指出,张巍卓不仅对近世中国的思想脉络做出精神现象的普遍性层面观察,还开启了解释学层面的意义,可以被理解为“近代中国的认识论批判”。

 

 

 

冯庆老师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吕明烜指出,张巍卓试图从“心识”出发,串联起近世中国的重要思想人物,具有重新理解中国近世思想发展的宏大构想;同时提出讨论文明论的根本目的何在的问题。

 

 

 

吕明烜老师

 

下午张巍卓主要讲述梁漱溟的心识文化论。张巍卓从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论谈起,指出梁漱溟致力于从文明的外部探入内部,展开内在的心性论探索。佛学因而构成其思想推进的主轴。梁漱溟早期治佛学直追章太炎调和真俗的精神方向,思考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论佛》(1914年)到《究元决疑论》(1917年)。他沿着严复,特别是章太炎的思路,由性宗和旧派唯识学论证佛理的出世道,这是探索“真谛”的一面。第二阶段是从《印度哲学概论》(1919年)到《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通过回溯印度宗教史,他从新派唯识学的认识论沟通真俗,进而由心识审视东西文化的本质,演历全新的世界历史,奠定其未来思考人生与社会问题的基础。

 

 

 

张巍卓老师

 

接着与谈学者进行回应。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吴蕊寒首先提出一个整体性问题,即“心识”“天人”两个核心概念在何种意义上被使用,之后提问熊十力是否能参与到梁漱溟与唯识学的关系中来。

 

 

 

吴蕊寒老师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郝颖婷指出“心识”“天人”问题都很重要,期待主讲人呈现一个更为明晰的问题意识以及组织框架;同时提问:站在西方的立场上梁漱溟等人的思考对世界上其他思想家有什么洞见。

 

 

 

郝颖婷老师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皮迷迷提出几个问题。首先,心识的发展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被理解为历史哲学。其次,以心识为核心梳理近世中国思想,选择人物的标准是什么。再次,佛学、心识、文明论的关系是什么。最后,从佛学入手理解天人关系可能只是一个支脉,是否存在一个更为宏阔的对天人关系的理解。

 

 

 

皮迷迷老师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高波指出,主讲人只考虑了严复对老庄的思考,但严复对易学框架的思考同样值得关注;并提出如何调和梁漱溟的西学取径与晚清一代实以经学为母体的关系问题。

 

 

 

高波老师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傅春晖也进行提问,包括主讲人讨论近世思想家的语境、章太炎和梁漱溟二人佛学理论的具体差异、梁漱溟谈论佛学是独创还是阐释等。

 

 

 

傅春晖老师

 

外交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孙铁根谈论语境问题,指出主讲人缺乏一种政治语境。另一方面作为外在语境的社会学,包括作为阅读者的生命体验、被阅读者的生命体验;与作为内在的内在思想视角,包括佛学、西学,这两个语境或四个语境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

 

 

 

孙铁根老师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讲师郜喆指出,章太炎、梁漱溟等人身上存在着一种英雄式的内心,不亚于为世界奠定基础的西方哲人的心识;又提出梁漱溟的心识如何与外部现实进行接应的问题。

 

 

 

郜喆老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宫志翀从三个关键词“文明论”“天人关系”“心识”出发,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重新回顾张巍卓的讲述。文明论相当于历史哲学,天人关系指向存在论秩序崩溃后的认识秩序的重建,心识则指内在心灵运动。西方经历了认识论、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的变化,中国则直接面对历史哲学。

 

 

 

宫志翀老师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费轩提问佛学的取径与近代中国思想的变革相关,为什么更倾向于唯识而非华严;又重提中介问题,指出这是西方思想史中世纪晚期唯名论消失留下的问题,放在中国考虑是否合适。

 

 

 

费轩博士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周展安就文明论概念提出观点,认为我们应当超越古今中西的平面化理解。此外他提示,将梁漱溟归到某一个脉络中的做法,需要慎重考虑。同时他质疑真俗不二的框架,认为用此贯穿梁漱溟过于外在。

 

 

 

周展安老师

 

 

 

沙龙现场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