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4-11-02 17:34:58
标签:

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

来源:“北京石門書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九月廿一日庚申

          耶稣2024年10月23日

 

 

 

(图为刘楣洪《董其昌画》局部)

 

霜降节气既为秋天的终结,也是新冬的开始,此时节大自然处在一个向冬天过渡的阶段。“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霜是一种由水汽凝结而成的冰晶颗粒物,常居于溪边、桥头、树叶和泥土之上,远看好似动物绒毛或仙人掌的小刺,近看则纹理密察,幻化出无数河流、稻田、森林的形状。霜降之“降”,取“降临”而非“下降”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王充《论衡·说日》言:“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天无施与,故水泉干涸,人体亦因津液缺乏,而常觉口渴。一切生命都要在冬天来临前,做好回归其根源处的准备。古人作诗云:“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逐渐隐遁起身形的万物,使得天地都变得清爽、空阔起来。

 

 

 

霜降

 

秋日时光

 

农谚云:“霜降见霜,米谷满仓”,霜降是大丰收的时节。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秋收已接近尾声。此时已有的庄稼,皆需收割殆尽。部分特殊的越冬作物,如冬小麦、油菜等,也到了最后播种的时候了。“满地秸秆拔个尽,来年少生虫和病”,农人平整土地,好似歌舞暂歇,舞台上曾经飞扬的尘埃,也应有个温柔的去处。霜降的秋季也是最美的,银杏、枫树、梧桐……在深秋时挨个依次地变换颜色,从最初的苍绿到浅黄、淡红、到金黄、再到灿烂,漫山遍野的树叶,因着秋阳的装点,愈发浓墨重彩、明媚动人了。东坡先生有诗云“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法国作家加谬也曾说过“秋是第二个春,此时每一片叶子都是一朵鲜花。”

 

 

 

此时此刻,秋的橙红金黄终于齐聚人们的餐桌。馨香的桂花蜜、肥美的蟹子尚未完全退场,菊花饮、柿子、橘子则又接踵而至。此三种花或果,在中国人的心中,皆有吉祥、长久的美好寓意,或许人们偏爱的,就是它们入口后的甜美滋味吧。虽说“霜降杀百草”,但经霜的蔬果却长势更好。结霜后的柿子颜色更艳、口味更甜。柿子做成柿饼,经冬上霜之后,每当咬开外面一层白白的、硬硬的糖霜,内里软糯香甜的柿汁便汩汩涌出,这种口感上的奇妙对比,真教人久久回味!

 

 

 

 

 

物候

 

“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开始贮藏过冬的猎物,草木归根,小虫们藏在洞中不动不食。饱食添衣之后,人类也应顺应大自然删繁就简的趋势,回归屋舍,休憩身心了。然而每一个结霜的清晨,总有步履匆匆的行者。《诗经·秦风·蒹葭》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周易·坤卦》言:“履霜坚冰至”。温庭筠亦有诗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即使寒冬将至、路途辛劳,行走的人儿也未曾停歇他们的脚步。太阳升起,于霜林间映照出他们坚毅、执着的身影,行囊中的丰饶收藏,将赐予人们好运与力量。

 

 

 

-石门读书|《论语·宪问》选读活动圆满成功-

 

 

 

2024年10月13日,石门书院举办了“石门读书·四书会读”《论语·宪问》读书活动,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魏长祺担任主讲人,带领大家结合现代的时代情境,共同步入孔子的世界。

 

 

 

孔子在《论语·宪问》中通过对话和评论,阐述了君子在面对国家治理和社会责任时应具备的品德和行为准则,忠诚、勇敢、谦逊,如“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等,强调“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君子在面对利益时应考虑道义,在国家治理中应承担责任。魏长祺老师由此集中地探讨了君子的品德、社会责任感以及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论语·宪问》不仅讨论了君子的品德和社会责任,还涉及个人行为准则。个人应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德,如在贫困时不抱怨,在富贵时不骄傲,“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即士人应避免贪图安逸,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魏长祺老师结合我们日常生活中紧密结合的话题,引导我们反思,关注更关注于内在的自我成长。“学以为己”,“学以成人”,让生命在经典中得润养,从而达到“化人”。

 

 

 

 

 

 

 

石门书院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文化交流平台,共同探索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石门读书·四书会读”活动持续进行中!

 

2024年10月26日14:00, 石门书院石门读书会四书会读“论语系列”即将迎来第15期《论语·卫灵公》选读,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贾子菡担任导读人,欢迎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参加!

 

预告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