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军】湖学的生态观念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4-10-19 10:09:36
标签:

湖学的生态观念

作者:张亚军(湖州学院人文学院湖州史志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九月十六日乙卯

          耶稣2024年10月18日

 

作为“宋初三先生”之一,大儒胡瑗开程朱理学之先河,以“明体达用”为核心教学理念执教湖州,形成一套“有体有用有文”的系统育人模式,注重培植根本、启发潜能、各顺其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世称“湖学”。湖学传统具有丰富的生态理念,从“生生谓易”的有机性存续,到“利用厚生”的多元性构造,再到“成己成物”的整体性思维,湖学提供了一种以“天人合一”为根本导向、以“明体达用”为实现路径的系统化生态哲学。

 

生生谓易的有机存续。在梁漱溟眼中,如果用“无”代表道家的学问,“空”代表佛家的学问,那么最适合儒家的便是“生”,这是儒家区别于其他学问的根本特征。胡瑗在《周易口义》中对此有更详尽的阐释:“夫天地之大德者,惟是阴阳二气上下相交,生成万物。周而复始,无有限极,故其德常大。若生之不常,运之有极,则所生之道不广也。”天地的根本性德便是普遍而持续的生成,天地不会因鲜花美丽便多给予雨露地肥,也不会因为烟草有毒便少施予阳光滋养,天地之德在于生成万物,而且周而复始,没有极限。胡瑗又说:“天地以阴阳二气,流布于四时,发而为日月风霆,散而为雨露霜雪,使蠢动万类,皆遂其性而安其所,此天地所以能养于万物者也。”天地不仅生成万物,同时还要进一步长养万物,其特点是各遂其性,使万物顺着本性充分发展,而不是削足适履、整齐划一。只有如此,“天地”才称得上具有“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含宏大德。

 

在《周易》“天地人”三才思想中,人为天地之心,因此,天地之德便是人所应追求的生命境界。《四库提要》云:“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胡瑗对此颇为强调,“尽仁爱之道,以养育万物,使天下各遂其所,各安其业,以至鳏寡孤独皆得其所养”。从天地的“生生之德”到人的“赞天地之化育”,在胡瑗的易学思想中,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是有机的可持续状态,人不是自然的征服者与掠夺者,而是自然生态的参与者和构建者。通过对自然的参究,感悟万物自有的特性,从而顺应其物性作顺应事理的培育,以实现各适其性与各安其所。这是《周易》“群龙无首,吉”的理想状态,也是儒家天人合一的生命追求,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传统文化支撑。

 

利用厚生的多元性构造。《尚书·大禹谟》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此八字基本构成了儒家价值观的根本特征,“正德”为本亦是体,“利用”为方法,“厚生”为目的,“惟和”是成效。胡瑗究天人之际演说《尚书》,本着明体达用的宗旨,在《洪范口义》中详细论述九畴关系。胡瑗认为居于首位的“五行”之畴与其他八畴是一种体用关系,五行为自然,八畴归人事,五行为其他八畴的根本和前提,这意味着只有“明体”方能进一步“达用”。如果对自然法则认识不足,或无视自然规律,盲目破坏,其“用”将会导致自然的惩罚与报复。

 

因此,胡瑗特别强调对天地自然的敬畏,要在师法天地中获得多元有机的统一,以达到建用皇极的目的。这都集中呈现在湖学的具体教法中,比如《洪范》中的“貌言视听思”五事,胡瑗便以身作则,虽酷暑,衣衫齐整,正襟危坐;“寿富康宁”等五福,则体现在他的分科教学中。胡瑗创设的州学分经义斋与治事斋,其中治事斋便是以实际的民生问题为鹄的,每个学生都要有一门主科学问同时兼学其他,开设的门类囊括了民政、治军、水利、农田、丈量、计算等多个方面。胡瑗分科教学的方法实际上秉持的便是儒家利用厚生的思想,这种思想以法天象地、尊重自然为前提,从自然中总结出造福民生的经验与规律,并进一步施诸应用。从体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从用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多元性的构造,这是儒家的济生利民理想得以落地的根本。四库馆臣对胡瑗《洪范口义》思想的评价是:“虽平近而深得圣人立训之要,非谶纬术数者流所可同日语也”,可谓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成己成物”的整体性思维。胡瑗在《中庸》解读中,也多处对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阐述。比如,他将“仁知勇”三达德中的“知”解读为“博通物理”,实际上也是与他分斋教学的明体达用思想通体一贯的。《中庸》云:“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诚者,天之道,天地无不持载、无不覆帱,所以诚者是合成己成物于一体的。在胡瑗的观念中,“仁知勇”三达德都是从本性一体之德开出,成己是仁,内也;成物是知,外也。实际上,成己成物是一体两面,从其仁的角度看是成己,从其知的角度看是成物,而不是完全对立的两面。这种人与物整体性的思维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当前的生态困境,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审视人与自然的问题。在成己成物一体的思想中,对自然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人自我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水青山的再现实际上是人们生态意识的转变,是人们自我价值观念的突破。

 

湖学中的生态理念不仅关注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以获得绿水青山的可持续环境,更要在生态之上提升人的心灵素养,倒逼人类反思、调整与提高,两者一体不二、相辅相成。这是一种“仁”学的生态理念,是儒家所追求的成己与成物的生命境界,也是未来生态发展治理的有益镜鉴。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