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先师 传承文脉! 贵阳孔学堂2024(甲辰)年祭孔典礼举行

栏目:2024年度全球祭孔
发布时间:2024-09-30 23:36:24
标签:

致敬先师 传承文脉! 贵阳孔学堂2024(甲辰)年祭孔典礼举行

来源:环球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八月廿七日丙申

          耶稣2024年9月29日

 

【环球网文化综合报道】礼敬至圣先师,赓续中华文脉。为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9月28日,贵阳孔学堂2024(甲辰)年祭孔典礼盛大开幕。省、市、区文化单位,省内专家学者、省内高校及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孔子后裔以及市民代表共计400余人齐聚一堂,在庄严肃穆的氛围里致敬圣贤,并以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深邃的思想和崇高的品德不仅在教育领域树立了不朽的丰碑,更以“仁爱礼义”精神构筑了中华人文精神的巍峨殿堂。祭祀先师仪式由来已久,在古代甚至被视为“国之大典”。《礼记》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孔大典,作为中华民族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对先圣先师的崇敬与追思。

 

 

 

 

 

9点28分,“启户”声起,这场传承千年的文化追思正式举行。千古名句,代代相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环西小学学生朗诵孔子的《论语》中,活动拉开序幕。

 

 

 

 

 

 

 

大哉孔子,斯文在兹。主祭官宣布贵阳孔学堂公元2024(甲辰)年祭孔典礼开礼。起鼓乐、尚飨,乐声中,主祭官高唱:“惟我先师,心系大同,惟我先师,教我庶黎;惟我先师,德育世界;惟我先师,道贯天地……”全体参祭人员面向大成殿,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行大揖礼,隔着千年时空向先师孔子表达崇敬之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第四项敬花环节,12组来自贵州贵阳各文化单位的代表嘉宾一一上前敬献花篮、整理绶带,全体参祭人员三拜再行大揖礼。十二届贵州省政协常委、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第六届省社科联副主席,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学立恭读祭文。“大成山下,礼乐敷荣;花溪水畔,弦歌有声。大哉孔子,华夏之光。……花溪汤汤,黔山苍苍。夫子之道,万古流芳!”在铿锵有力的声音里,贵州各界人士,三行大揖礼,祈祷葳蕤繁祉、儒道长存、国泰民安。在悠扬悦耳的古琴伴奏中,全体参祭人员齐诵《礼运大同篇》,传承圣贤之道,追忆儒学文化源远流长。

 

 

 

鼓声阵阵,伴着乐声,现场以鼓鸣乐追思先贤的同时以鼓迎宾、以鼓壮志、以鼓励行。‌孔子第75代孙孔祥莎携贵州大学音乐学院爱乐合唱团带来《幽兰操》,歌颂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至此,2024(甲辰)年贵阳孔学堂祭孔典礼圆满礼成!

 

 

 

 

 

随后,在省内外儒学专家、学者带领下,市民和学生代表缓步拾梯而上,在大成殿中向孔子像敬献鲜花。

 

 

 

在缅怀先贤,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同时,活动现场,“孔学堂青年学者薪传计划”公益基金同步开展募捐。据了解,“孔学堂青年学者薪传计划”于2014年由孔学堂学术委员会第一届主席、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发起,10年来,为国内外20多所院校、100余位致力于中华文化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了资助,为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年轻学者们创造了学术交流平台。

 

 

 

这场盛大的仪式一唱一咏一举一动,无不蕴含中国古代礼乐博大精深的思想,参祭的学子、市民沐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华儒学经典的光辉之下,以诚敬之心,礼祭万世先师,心灵同频共振,凝聚起认同的文化纽带,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场内涵丰富的儒家文化盛宴,还通过网络直播让更多人共同感受来自千年前的文化回响,祭祀典礼通过环球网、贵阳网等媒体矩阵平台直播,共66万余人次通过观看直播,云端追思,礼敬先哲。本次祭孔典礼,孔学堂还作为联播单位参加了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中国孔子网等单位承办的2024全球“云祭孔”网络直播活动,不仅为增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亮出贵州名片,也为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促进中外友好往来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4年,孔子诞辰首次实现南北共祭,在助推文化强国建设,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盛举中,贵阳孔学堂推出的这场盛大仪式意义非凡。回望过去,十二年前的9月28日,孔学堂正式落成并举行孔子行教雕塑揭幕仪式。十二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孔学堂取得了跨越发展,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积极贡献。展望未来,孔学堂将继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努力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深入挖掘阳明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以更加主动的精神推动践行“两个结合”,在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凸显孔学堂实践,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播、培育增强民族文化自觉自信、促成良好道德风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