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柳旻定 著《经典修辞学——东亚三国的经学认识 》出版暨序言

栏目:
发布时间:2024-09-05 22:04:44
标签:

[] 柳旻定 著《经典修辞学——东亚三国的经学认识 》出版暨序言

 

 

 

书名:《经典修辞学——东亚三国的经学认识 》

作者:[韩] 柳旻定

出版社:成均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8

 

作者简介

 

 

 

柳旻定,韩国首尔人。文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历史学院韩国研究所讲师。兼任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韩国实学学会《韩国实学研究》国际理事。曾先后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超级博士后,韩国《退溪学报》编辑干事。曾赴美国Columbia University、Harvard Yenching进行学术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历史系、日本冈山大学交流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儒家思想史、东亚古文论研究等。著作有《经典修辞学——东亚三国的经学认识》一部专著,《儒教的异端分子》一本共同翻译书(汉语-韩语)。《Religions》等A&HCI期刊五篇,《朱子学研究》等中国期刊六篇,《大东文化研究》等韩国KCI期刊五篇,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博士后国际交流”项目,韩国研究财团“国际博士项目”等科研项目多种。

 

内容简介

 

本书《经典修辞学——东亚三国的经学认识》采用了与此前经学研究不同的方法,通过研究中·韩·日《孟子》修辞学解释来探明其特征和价值。揭示了前近代东亚知识份子把修辞作为一经学研究方法的事实,并以东亚三国的代表性《孟子》注释书作为研究对象,从修辞学角度切入,寻找其共同点与不同点。

 

在此前的学术界中,多以义理与训诂这种二分法的角度来探讨经典解释的方法。但是事实却与此有所出入,实际上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等著作开始,就存在着分析词汇排列、文章构造和表达技巧等经文构造性特性的实例,包括我们所熟知的经典集注朱熹的《孟子集注》,我们可以在诸多注释书中找到这种以文章为中心的经典解释方法。此为重视经文本文的文学因素的注释,本书将其称为“经典修辞学解释”。

 

“经典修辞学解释”以经文的词汇排列、文章构成和表达技巧等要素为侧重点来理解经典的字句,其主要特征是推崇经典的文学性价值,并将其作为写作的典范。我们发现,这是中·韩·日《孟子》注释书的共同点。其中,代表性著作在中国有朱熹(1130∼1200)的《孟子集注》和牛运震(1706∼1758)的《孟子论文》,在韩国有李滉(1501∼1570)的《孟子释义》和魏伯珪(1727∼1798)的《孟子箚义》,在日本有伊藤仁斋(1627∼1705)的《孟子古义》和広瀬淡窓(1782∼1856)的《读孟子》。本书就是这样站在修辞学的角度上,以东亚三国的代表性注释书为对象,分析其具体事例,并以此为基础详细地考察了各国注释书的异同点。

 

基于此,我们可以确定,包括《孟子》在内的儒家经典在前近代东亚中不但是思想的典范,同时也是历史悠久的文章经典。例如当代知识份子一直孜孜不倦地以‘文本于经’为基础,通过经文的表达技巧和文章构造来探求《孟子》的文学特性,或者将此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以这种学术背景为养分,经典修辞学注疏应运而生并且不断扩大。

 

目录

 

․书序 1…5

․书序 2…7

 

Ⅰ 序论 …17

1. 经典与修辞学 …19

2. 研究视角和方法 …34

 

Ⅱ 经典修辞学的起源与建立 …51

1. 经学的一种方法,‘修辞’ …53

 1) 理论根源…53

 2) “修辞立其诚”的两条路…61

 3) 修辞的三个要素…64

 4) 作为经学方法论的修辞学和其特点…67

 

2. 经典的修辞学认识及其展开…72

 1) 中国: 劉勰和韩愈…75

 2) 韩国: 郑道传和成贤…90

 3) 日本: 藤原惺窝和荻生徂徕…103

 4) 写作的模范与《孟子》…125

 

Ⅲ 中国的经典修辞学解释… 133

1. 朱熹的《孟子集注》…136

 1) 他的文学观和经学观…136

 2) 《孟子集注》的修辞学解释…144

 

2. 牛运震的《孟子论文》…160

 1) 清代修辞学的《孟子》注释书概括…160

 2) 他的文学观和批评的实际情况…166

 3) 《孟子论文》的修辞学解释…181

 

Ⅳ 韩国的经典修辞学解释… 197

1. 李滉的《孟子释义》…202

 1) 他的文学观和经学观…202

 2) 《孟子释义》的修辞学解释…213

 

2. 魏伯珪的《孟子箚义》…233

 1) 他的文学观…233

 2) 他的经学观和和批评的实际情况…246

 3) 《孟子箚义》的修辞学解释…257

 

Ⅴ 日本的经典修辞学解释…273

1. 伊藤仁斋的《孟子古义》…278

 1) 他的文学观和经学观…278

 2) 《孟子古义》的修辞学解释…286

 

2. 广濑淡窓的《读孟子》…303

 1) 他的文学观…304

 2) 他的经学观和和批评的实际情况…316

 3) 《读孟子》的修辞学解释…326

 

Ⅵ 结论…339

 

․<附录> 清代修辞学的《孟子》注释书及其目录(一共26种)…353

 

․尾注…359

․参考文献…444

․索引…467

․后记…477

 

【序言】

 

柳旻定《经典的修辞学——东亚三国的经学认识》序

何俊

 

《周易》《乾·文言》释九三引孔子语:“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论语·尧曰》记孔子语:“不学《诗》,无以言。”孔门四教“文行忠信”,更以“文”居首。《诗》、文与修辞虽有广狭之别,但修辞实为基础与核心,故可断言,修辞学是儒学的知识基础与核心技能。“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个“居业”与前一句的“进德”相对应,适足以表征“修辞”与着力于“进德”的“忠信”有别,“忠信”偏于人的德性品格的培养,而“修辞”用力在人的知识技能的锻造。“修辞立其诚”,按照《中庸》阐释,“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诚是自然的真实存在,“修辞立其诚”的“人之道”,实际上便是人获知真实的自然,并依循真实的自然而使生命真实展开的过程。“修辞”既是实现这一生命展开过程的手段,又构成了生命完成自身的展开。换言之,修辞是合目的与手段为一体的存在;人活在言语中,言语与人互为表里。

 

尽管如此,由于“修辞”具有非常显著的工具特性,正如《文言》将它与“忠信”对举来揭明各自的功能,以“修辞”重在“居业”所示,后世随着“居业”诸如科举的日益制度化,“修辞”也渐失“立其诚”的初心,容易蜕变成为一种与目的相分离,甚至背悖的工具,不仅难以“立其诚”,唯恐陷溺于“立其伪”。因此,后儒又不免矫枉过正,以为文足以害道;在经典的研习中,重在名物的考证与义理的阐扬,而修辞多受忽视。即便对文与道的关系持有比较客观而中肯的看法,如清儒黄百家所言,“夫文与道不相离,文显而道薄耳。虽然,道之不亡也,犹幸有斯”,(《宋元学案》卷82《北山四先生学案》)强调文之于道的必要性,但终究还是抱持“文显而道薄”的执念,视修辞之学为君子之余事。

 

我尝在追忆自己问学的文字中,首辟“义理·考据·辞章”一节,因述徐规先生的师训,“写文章要朴实直简,不虚浮、不矜才、不使气”,而略说辞章的意义:

 

在我后来的学习与工作中,我常常想起这次师训,觉得明白义理、考据、辞章并重,而又由辞章入手,真的是很有益也很重要的方法。对于思想史研究而言,注重义理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考据与辞章往往容易忽视。中国近世思想史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是新儒学的崛起与发展,而新儒学的重心又在宋明的义理之学,不在清代的考据之学。宋明儒者,虽然不乏精于考据与擅长辞章者,但在观念上实对考据与辞章多持鄙薄之见,研究者受其影响,也很容易喜义理而轻考据与辞章。至于在考据与辞章两者中,考据似乎又较辞章更受重视一些,因为无论是哲学史还是思想史,总还是有着史学的要求,所以考据至少觉得是不可不尊重的。辞章也不是说真的不重视,而是从小读书起,写作文就是基本的训练,自小练到大,很容易以为没有问题了。另外,现在研究深受西学影响,研究者有意无意间会袭用大量译著中的语言来讨论中国的哲学与思想,西学当然自有修辞的传统,只是我们既未能入其堂奥,又很难做到两种语言的对接,论学文字难免陷于不伦不类。在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中,义理与考据的学习与体会实比辞章更为艰难些,因此由辞章之学开始,应该是适宜的。

 

徐先生强调辞章要朴实直简,这听起来容易,其实写起来很难。追求朴实,就必须去掉浮词游句,言语都在实处;达到直简,更需要指意清楚,取舍精到。要做到这点,学问与文章本身其实就要达到很高的水准。此外,对于思想史的书写来讲,尚有独特的困难,因为思想不是有形的事物,质实二字并不容易达到。但是,明白这种要求,却又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引导自己尽可能往这方面努力,至少自己行文之际弄清楚,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力戒云山雾罩、漫无边际。

 

论学文字往往与个人性情有关,也会深受自己研读的文本影响。前哲时贤,文章各有特色,学习中如能时加体会,并择其相契者细玩其辞,应该是一良好的途径。钱穆先生在给余英时先生一封论学书信中曾论述到辞章之学的学习,足资启发。钱先生讲:

 

“论学文字极宜着意修饰,近人论学,专就文辞论,章太炎最有轨辙,言无虚发,绝不支蔓,但坦然直下,不故意曲折摇曳,除其多用僻字古字外,章氏文体最当效法,可为论学文之正宗。其次是梁任公,梁任公于论学内容固多疏忽,然其文字则长江大河,一气而下,有生意、有浩气,似较太炎各有胜场,即如清代学术概论,不论内容,专就其书体制言,实大可取法。近人对梁氏书似多失持平之论,实则在五四运动后梁氏论学各书各文均有一读之价值也。其次陈援庵,其文朴质无华,语语必在题上,不矜才,不使气,亦是论学文之正轨。如王静庵则为文有大可议者,当知义理考据文章,义各有当。静庵之文专就文论,不在章梁之下,而精洁胜于梁,显朗胜于章,然其病在不尽不实。考据文字不宜如此一清如水,繁重处只以轻灵出之,骤读极易领略,细究实多罅漏。近人以此讥任公,不以此评静庵,实则如言义理,可效王氏,若言考据,不如依梁较合。又如陈寅恪,则文不如王,冗沓而多枝节,每一篇若能删去其十之三四始为可诵,且多临深为高,故作摇曳,此大非论学文字所宜……胡适之文本极清朗,又精劲有力,亦无芜词,只多尖刻处,则是其病……上所论者乃文体,此一条乃论文之字句章节,与文体略有辨。

 

弟(指余先生)之才性,为文似近欧阳,不近韩柳,盼多读欧阳公文字,穆于欧阳公,常所深契,然韩柳境界万不宜忽,欧阳不从韩公入门,绝不能成欧阳也。清代文字,最盼能读《碑传集》。弟之文路,多看《鲒埼亭集》为近,自全祖望上参黄宗羲《明儒学案》各家之序,此是绝大文字,以黄全为宗,再参以清代各家碑传,于弟此后治学术思想史行文,必有绝大帮助。治学当就自己性近,又须识得学术门路,穆前举叶水心、王船山两家乃参考意见,至于行文,弟似不宜学此两家耳。(《钱宾四先生论学书简》,收入余英时《犹记风吹水上鳞》,三民书局,1991年,第253-253页)”

 

辞章之学由此而入,考据与义理也无不由认真学习前辈的著作、体会前辈的工作起步。有时学习中不免常常会有鸳鸯得睹、金针难见的感觉,这除了参见前辈学者的一些论述,如上引钱穆先生这样的论学书简外,还是应该从前辈的著作中窥寻其工作的进路。因此,由辞章之学入手,实也不仅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等,而且也应体会作者的思路、分析、理据等等,从而进入考据与义理之学。(《中国近世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收入拙书《望川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3-26页)

 

也许是限于我的视野,至今无论在中国哲学与思想史的研究中,还是在近些年渐趋重视的经学研究中,考据与义理仍是重心,而修辞少见关注。是否因为囿于现在的学科分类,修辞已完全成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如果是,固然比不研究要好许多,但对于经学、哲学、思想史的研究而言,终是一大缺憾,并有碍于研究的深入。

 

柳旻定的《经典的修辞学——东亚三国的经学认识》能够独具只眼,从经典修辞学的视角切入,通过经文的词汇排列、文章构成和表达技巧等具体要素的分析,充分彰显了经典的文学性价值。尤其是,她以《孟子》这部极具雄健气势、纵横开阖、辞约义丰的经典作为修辞学的分析对象,比较12世纪至19世纪的中、韩、日的代表性著作,以非常具体的手法,详细地考察了同为汉语文化圈的不同民族国别区域在经典修辞学上的共同性与各自特色,使得儒家经典的修辞学获得了充满丰富性而又不失条理的呈现。毫无疑问,这一专著被收入韩国“大东文化研究院·大东文化研究丛书”,将由成均馆大学出版社刊行,对于经学、儒家哲学,尤其是汉语文化圈的整个文明研究都是具有意义的。

 

2019年柳旻定从韩国成均馆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20年1月来复旦哲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从起初的汉语不能自在表达,到最后以优秀的成绩出站,并于2022年8月入职当年由我的业师沈善洪教授执掌杭州大学时创建并亲任所长的现在的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不仅表征了她的努力,而且我深信也充分彰显了她在经典修辞学上的研究之于她的整个学术成长的作用。

 

何俊

甲辰夏至后一日于西鱼巷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