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曙明】认识中华文明特性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4-08-30 18:13:49
标签:

认识中华文明特性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杨曙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七月廿五日甲子

          耶稣2024年8月28日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五大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大突出特性”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中华文明不断繁荣发展。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坚实基础,正是具有连续性,中华文明才保持了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正是因为具有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文明才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保持连续性。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弘扬传承才能创新发展。在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善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自信自强,必须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世界上曾有众多文明古国,产生了无数灿烂而又耀眼的文明,为人类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但这些文明大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中断,只有中华文明从来没有间断过,而是保持了文化的连续性,这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最显著的特性。从二里头遗址到殷墟遗址,从秦兵马俑到马王堆汉墓,从北京故宫到民居四合院,从陶器、青铜器、玉器、瓷器等文物,从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代代相传,一以贯之。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生生不息、充满生机、永不枯竭,具有超越时空的穿透力量,具有其他几大文明无法比拟的历史张力和历史韧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总结中国经验,发展中国理论,让中华文明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具有更加深沉和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每到历史的重要关头,中华民族就会变法革新,推进历史发展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改革使齐国成为第一个霸主,李悝变法助魏国实现强盛,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等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汉代到明初,中国的科技一直居于世界先进地位,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众多发明创造。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事实证明,中国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民族,中华文明是具有创新进取特性的文明。新时代需要新气象、新高度、新成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好中华民族的革新精神,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大胆探索,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勇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努力创造不负这个时代的文明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底气和精神动力,汇聚起文化文明的力量。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战国时期,统一的愿望就已深入人心。随时秦汉时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大一统的理念深入人心,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统一、期盼统一、推进统一。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分分合合,但国家与民族的统一已经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分久必合最终成为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发展经验表明,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特点,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祖国的团结统一是基础。我们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倍加珍惜国家的团结统一,坚决反对一切分裂活动,努力巩固提升民族团结,始终维护好祖国统一,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与世界各文明古国一样,中华文明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受到过不同文明的影响和冲击,但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才没有在历次冲击中消亡殆失,而是将外来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蒙古族建立元朝,满族建立清朝,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深入融合发展。中华文明没有因为内部的文化相互融合而消亡,反而更加丰富,更加繁荣,更加具有持久的传承力量。中华文明开放包容,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佛教由古印度传入中国后,就与儒、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实现了本土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足以包容各个民族、各个宗教、各个地区、各个时代的个性化特点。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民族,是一个求同存异、和谐共赢的民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我们要坚持开放包容理念,以博大的胸怀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善于学习借鉴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让中华文明为人类的和平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指引和动力支持。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是礼仪之邦,历来倡导以德服人,崇尚“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和平思想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嵌入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使用的不是刀枪武力,而是驼队和丝绸;郑和下西洋,没有建立一寸殖民地,留下的是中国的瓷器、茶叶和友好交往的佳话。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卫青、霍去病、岳飞、戚继光、郑成功等,都是抗击外来入侵或收复领土的将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和战乱之苦,深感和平之珍贵,所以从来没有把自己经受过的苦难强加于人。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追求和平是中华儿女的持久夙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我们要始终坚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主基调,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共同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论述,科学准确地回答了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在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传承至今,以及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兼容并蓄、历久弥新这一重大问题。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进文化守正创新,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汇聚更多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