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追光者自带光芒,我愿成为一道微光
作者:段晓霞
来源:“书院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七月十三日壬子
耶稣2024年8月16日
2024年8月16日,我在明德书院诵读《论语》打卡一周年啦!
365天,从秋天到秋天,从“明明德读书会”到“明德书院”,从第七遍《公冶长篇》到第九遍《阳货篇》,从荔枝到喜马拉雅再到荔枝……每天在QQ群里收到明德书院成员《论语》打卡,于我,是鞭策和动力;每天认真录制打卡语音,于我,是享受和滋养。
365天,我和我的生活似乎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看到自己的荔枝诵读《论语》打卡记录从152变成497、喜马拉雅诵读《论语》打卡从0到20,我看到的仿佛是一道美丽的光。
虽然加入杜华伟老师创办的明德书院打卡仅365天,但我们共同诵读《论语》的历程可以追溯到2019年。借此在明德书院打卡一周年的机会,梳理一下我诵读《论语》的心得,可以总结为五个关键词:诵读、学习、感悟、推荐、践行。
一、诵读《论语》
最早起心动念想读《论语》,缘于女儿七年级时(2018年)检查《论语》十二章背诵作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先是不敢确定“箪”的读音,继而迅速搜刮记忆之后,觉得自己好像没有学过、也从来没有听过十二章里的大部分句子。我顿感羞愧,身为教师、作为母亲,我实在是太过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了啊!
其实,早在2018年母亲节,我和女儿去书店购买了钱逊先生解读的《论语》作为礼物,我们家就拥有了第一本《论语》。彼时,我才知道《论语》有20篇500章,才知道《论语》是了解孔子思想最基本的一本书,也是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一本书。随即,在我还没有完整通读的情况下,便迫不及待地在9月新学期的课堂上,利用“身份之便”增加了每节课带学生诵读两章《论语》并简单解读的教学环节。彼时,我对《论语》的认知依然是浅见薄识、一知半解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付诸行动,开启重复性的每日诵读《论语》,是2019年9月7日“妈友蜜诵读《论语》群”的诞生。三个妈妈一个小姨一拍即合,建了个小群,约定带着三个升入初三的女儿坚持每天打卡诵读,每周更新一次,每次更新五章。一晃五年过去了,我们的群名从“妈友蜜诵读《论语》群”到“妈友蜜・思齐《论语》群”再到“妈友蜜・思齐读书会”,群成员从7人增至33人,年龄最小的3岁、最大的50岁,分别是来自兰州、庆阳、甘南、天水、白银等地的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初中生、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公交司机、警察、自由职业者等,打卡内容从每天五章《论语》到不限定(比如:每天读几章自定,可选读《论语》以外的任何书籍,孩子们可以读古诗、读老师布置的背诵作业。忙时未读闲时补亦可),每天打卡,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了我和在外地读大学的女儿互报平安的方法,成了我了解群成员生活工作状况的途径(比如:闺蜜早晨5点打卡,说明这周她上早班;小朋友晚上10点以后打卡,说明没有做到早睡;小朋友周内上学时段打卡,说明孩子生病请假了),成了妈妈和孩子成为彼此榜样的方式。
《论语》读本跟着我去过白银、庆阳、临泽、天水、和政、昆明、大理、西双版纳、温州、承德、武山、陇西,也跟着我回过娘家。每天诵读《论语》,不仅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也成了我们家庭的习惯,每当我开嗓“《论语》诵读第××周”时,爱人、女儿,包括母亲,不论正在做什么,都会立马轻手轻脚不出声。
二、学习《论语》
诵读《论语》虽然成了生活习惯,但在诵读和给学生简单解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论语》里的很多字音、人物关系、字意句意、历史背景的了解欠缺得不是一星半点儿,理解、内化和践行尚且遥不可及。
比如字音,一开始没有拼音版就按习惯去读,后来有了拼音版发现很多字读错了,再后来有了不同的拼音版本,又发现很多字的读音不同版本略有不同。比如“便辟”“丘”“与命与仁”“可妻也”“道千乘之国”“无敌也,无莫也”“陈亢”“子语鲁大师乐”“恶徼以为知者”。
比如人物关系,颜渊就是回,子夏就是商,子贡就是赐,仲弓就是雍,冉有就是求,子禽就是陈亢,仲由就是子路,孔文子就是仲叔圉;公冶长是孔子的女婿,鲤就是伯鱼、孔子的儿子,颜路是回的父亲,曾皙是曾子的父亲;“澹台灭明”是人名。为什么《论语》20篇中,只有季氏篇里是“孔子曰”,而其他篇是“子曰”?
比如字意句意,“君子喻于义”的“喻”是懂得、明白、知道的意思;“劳而不怨”的“劳”是忧愁的意思;“亿则屡中”的“亿”同“臆”,猜度的意思;“暴虎冯河”的“暴虎”是徒手与虎搏斗,“冯”读“píng”,同“凭”,“冯河”是徒步涉水过河;“山节藻棁”是把斗拱雕成山行,在棁上绘上水草花纹。古时是装饰天子宗庙的做法。“节”,柱上的斗拱,“棁”,房梁上的短柱。
再如历史背景,为什么季氏旅于泰山,孔子要责问冉有?为什么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为什么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明日遂行?为什么子见南子,子路不悦?
“夫子之墙数仞”,不理解字意、人物关系、历史背景,就无法真正明白句意,继而无法真正了解孔子的思想、汲取智慧和力量,只是停留在诵读层面学习《论语》远远不够。“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于是,我加入了杜华伟老师的“明德书院”,关注了杜华伟老师的“书院研究”公众号,关注了她推荐的“
”“本源社区书院”“守中书院”“走进孔子杂志”“论语汇”“论语大家读”“鄱阳湖知行学园”等公众号。2024年1月1日,加入了由杜华伟老师推荐、唐元平老师创建的“日省堂365班”晨课学习和每日打卡,今年暑假带着女儿参加了江南书院的“生命的力量与成长・青年成长营”。
三、感悟《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感悟就是修行。《论语》是常读常新的,其中的很多篇章,在不同时期我总是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或者困惑。
比如,孔子不想见阳货,但出于对馈豚的礼貌不得不去回拜时专挑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包括孔子回应阳货所言,说“吾将仕矣”,其实未仕,我能理解和接受孔子的做法,而且觉得孔子很可爱;但“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很长时间我不能理解,孔子是君子、是圣贤,以礼待人,为什么“辞以疾”了还要“使闻之”呢?为什么不直接“坦荡荡”地表明“不见”的态度呢?我想孔子之所以这么做既给孺悲留了面子,又表明自己不想教他丧礼的态度,断了孺悲的念头。这是不是外圆内方呢?类似于今天人们常说的“善良但不失锋芒”。
比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一章是我跟学生提及次数最多的一章。孔子总结了他一生学习成长的过程,说明了人生是一个不断修养的过程。我个人认为,后人借鉴此章的时候不必拘泥于孔子所说的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和七十的年龄段。除了知天命比较难,志于学、自立、不惑、耳顺、不踰矩适用于任何年龄段。20岁应该有20岁的“志学”,君子不器,一专多能,不再只为升学而学,还要为能力而学;20岁应该有20岁的“自立”,除了生活学习必需品,其他不向父母伸手要;20岁应该有20岁的“不惑”,抵制物质诱惑、网贷、购买欲、虚荣心;20岁应该有20岁的“耳顺”,忠言逆耳,听到批评的声音不要急于辩解或生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0岁应该有20岁“从心所欲”的大学生活,但是只有不逾矩,才能真正从心所欲。尤其是“不逾矩”,我认为,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可逾越的规矩和底线、红线。2025年,我50岁,我依然志于学,我以德自立,我不惑不贪,我尚不知天命但我相信一切都是命运安排好的,我能耳顺,我追求从心所欲、依心而行,但绝不踰矩、不伤害别人。
比如,之前诵读《为政篇》时,赞叹孔子针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弟子问“孝”时会有不同角度的解答,从侧面反应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但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在《为政篇》里要收录四章关于“孝”的问答?随着不断的学习和理解,不由感叹,孔子不愧为是夫子,夫子不愧为是圣贤。“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同理,“不孝父母何以忠职守?”对生之养之爱之育之的人不孝不敬不仁不礼,又怎么可能胸怀天下、胸怀人民,对政事有道有德呢?不孝父母,怎么能做好父母官呢?这不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序递进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吗?
再如,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困而不解孔子怎么会支持“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呢?而且说父子互隐是“直在其中矣”。父子相隐虽是人之常情,但孔子不恶(wù)、不反对,超出了我对“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的夫子的认知。突然有一天我就顿悟、释然了。孔子既是万世师表、是至圣先师,也是有亲情、讲人情的凡人,他追求父父、子子的秩序。父为子隐,父尽了父的情;子为父隐,子尽了子的义。另外,父攘羊,会不会是迫不得已,攘牛马,有贪心不足之嫌,攘羊会不会只是为了果腹、续命?等度过难关会不会以德报德?如此,我们看到的不正是一位可敬且可爱的孔子吗?
四、推荐《论语》
在知道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过:“《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之前,我开始了自己诵读,也开始了劝人诵读。看到钱子的话,我很骄傲也很快乐,更加坚定了自己读、劝人读的想法和做法。最早的劝读,是自己的学生、女儿,之后是闺蜜、同学、朋友、同事,继而是她们的身边人。除了“妈友蜜・思齐读书会”,我还先后创建了“西师・思齐《论语》群”(面向全校师生)和“悦读・思齐读书会”(面向我指导的体育学院本科生),虽然被拒绝过,也有进了群不打卡的老师和学生,但我始终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读《论语》,就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唤醒我们的青年自觉拿起经典,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浸润,获得生命的力量与成长、传承君子的厚德与担当。
五、践行《论语》
《论语》充满着生命的智慧和力量,传达给我们的“道”“德”是浅显的,也是深邃的,亲近圣贤、感悟经典的最终目的是反思、反省、践行。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身份,《论语》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为人子女、为人学生,如何择友,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热爱自己的祖国、事业、家庭和生活,如何在工作岗位尽职尽责……身为公民,恭宽礼让、讲公德;身为教师,学而时习、有师德;身为女儿,几谏不怨、色不难,身为母亲,温良仁信、做榜样。“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其身正,不令而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迁怒,不贰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躬自厚而薄责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每时每刻都在提醒我:借古鉴今,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写在最后的话:
如果追光者自带光芒,我愿成为一道微光。坚持一件正确的事儿,你我会成为微光!
“路虽远,行将至”。2024年8月16日,我在明德书院诵读《论语》365天,在“妈友蜜・思齐读书会”诵读《论语》258周,在“西师・思齐《论语》群”诵读《论语》223周,在“悦读・思齐读书会”诵读《论语》198周,在日省堂365班上晨课31次、打卡255天。致敬坚持!
山高水长、一路同行,感谢与我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良师益友型闺蜜杜华伟老师,在我读《论语》学《论语》悟《论语》荐《论语》践《论语》的路上,一直都在!
母女共读、互为榜样,感谢我的女儿五年来诵读不辍,在我组建的三个群里一直坚持打卡,与妈妈同学、给妈妈支持!
青年强、则国强,感谢明德书院、西师・思齐《论语》群、悦读・思齐读书会和妈友蜜・思齐读书会的青年学子们与我们志同道合!愿青年学子们与我们一起以景仰之情亲近圣贤、以恭敬之心学习经典,互为榜样,共同进步!
独行速、众行远,感谢妈友蜜・思齐读书会里与我同读共学的闺蜜们、好朋友们、孩子们!礼敬金芳萍老师(建群之初的那位小姨),表面上是她一个人在群,实际上她身后有20个小学生一起在诵读打卡!礼敬陪伴孩子一起共读的各位妈妈!愿学习永远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亲吾师信其道,尊吾师奉其教,敬吾师效其行。”《论语》是我们终生的老师,愿我们真正走近《论语》、参悟《论语》、践行《论语》,信其道、奉其教、效其行。
2024.8.16
作者简介:
段晓霞,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师,一位自己读《论语》、劝人读《论语》的体育老师。自2018年9月起,先后在自己所教授的《大学体育(武术)》、《大学体育(健身气功)》、《大学体育(健美操)》、《中国武术导论》、《武术(普修)》等课程中与学生一起诵读《论语》,本着“体育育人+武德育人+《论语》育人”形成合力的育人理念,落实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引领、价值观指导和世界观塑造,是所有教师、所有课程与所有教育环节的目标与责任。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