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明书院第九期暨甲辰理学班会讲综述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4-08-17 17:58:01
标签:

原标题:甲辰理学班会讲综述

来源:“钦明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七月十三日壬子

          耶稣2024年8月16日

 

 

 

2024年8月3日至8月9日,钦明书院第九期理学班会讲顺利举办,今兹述会讲详情如下:

 

开班首日上午,理学班有幸邀请到四川大学哲学系曾海军老师作题为《心体与诚意》的讲座。曾老师从“好好色与视而不见”、“诚的余地与毋自欺”、“慎独的空间”、“心的主宰与人能弘道”四个方面,从经验生活的角度切入,逐步深入到《大学》自身的义理,指出诚意工夫的独立意义,及其对于心体主宰性不可替代的意义。曾老师的讲座颇具启发性,引发了参会师友的热烈讨论。从实在性的角度尝试梳理曾老师讲座的线索。好恶只是生理本能,还是说也包括是先天道德良能?把臭、色归为物理现象,而把好恶归为心,是否太过于主客二分?为何诚意最见心之主宰?实意的实是否可以完全独立于物理世界而存在?将好与恶仅仅归于心,是否存在“心学化倾向”?曾老师对这些问题作了一一回应。曾老师说,本次讲座的目的并非要将物理世界与人文世界二分,也是要贯通二者。但是在现时代,物理世界与人文世界、规律与道理、本体与现象等等二分是一种常识,需要与之进行对话,化解或突破(而非仅仅是弥合)这种二分,而不是基于这种二分来谈。另外,曾老师从“诚意的余地”这一提法,重申了自己的问题意识,亦即:诚意诚在何处?诚意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开班当日下午,由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教师张传海主持,大家进行了“理学交游”为主题的讨论。主持人先谈及了本次议题设置的背景与朋友一伦不可取代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如何理解师友不同于一般交游的意义这一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刘卓然结合共读文献,论及典范的师友关系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通过妥善的理解和处置打开师友关系的上达空间;论及大范围切磋与小范围讨论、书面讨论与网络即时讨论等不同讨论方式的各自长处与短处。贵州大学教师李秋莎指出,目前朋友比家人相处更多,应警惕以师友逃避其他伦常的倾向,让师友回归明伦的本位,忠告善道要照顾师友气禀,责己多,责人少。清华大学博士生熊丹菱从学者的独立性为视角探讨了师生关系,认为:朋友忠告善道需要十足的用心与明确的见识,之后仍要有分寸感,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朋友之间的友谊应当基于道与敬畏,而非情感上亲近的渴求。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李鑫以吕晚村和黄梨洲的交游故事为切入点,论及师友交往与学术宗旨的关系。华侨大学哲学系教师吴婕结合自身的研究与生活经验,指出师友相处不局限于学术交流,也包括相观而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徐亚兰从面论优于书信、古典的讨论方式与气质对师友关系的影响等角度谈论了师友交游之道。其余师友亦结合自身的体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常设议题发言的最后环节,丁老师就诚意议题的设定、常设议题设定的初衷、师生关系的讨论等问题发表了看法。首先,对诚意议题的设定,丁老师从自身的角度,呼应了曾老师所言诚意的余地问题。丁老师说,诚意工夫主要是在独知之地与动之几上来做,是让本来不离的道在动之几这里实现其不得离。从格致与诚意的关系来看,诚意是人鬼关,不能做到诚意,纵使格致做得再好,也不过是如释氏所说“鬼念大悲咒”一般。其次,对于常设议题,丁老师表示本次“师友交游”的论题与常设议题的初衷有出入。常设议题的最初建议有理学方法与理学研究现状两种,目的是促使师友达成对理学作为根本学问的自觉性,核心问题关切是什么是理学以及如何做理学。比如,应对今年的热点问题,就可以探讨“理学何以不是古典学”这样的问题。再次,丁老师针对大家在“师友交游问题”中的发言说,如果师友关系不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处置其他关系,便说明这种师友关系还不足够理想。若师友间的相处造成了对故旧等其他关系的妨碍,那么,这种师友关系便是基于气质而非是道理。基于道理的广大性,师友相处便无待于久暂远近,亦不会画地自缚,而是素师友行乎师友、素故旧行乎故旧的。

 

8月4日下午第一场会讲主题为《“诚”贯〈学〉〈庸〉——兼对程朱理学“诚”论的思想史考察》,由吴婕主讲,张传海、曾寒舒评议。

 

报告提出:诚是理学中关涉天道、人道、心性、工夫的重要议题,也是北宋以来学者在经典诠释中的一条思想史线索。吴婕以思想史考察和义理诠释的方式,对北宋以来诸家的诚说进行区别:一、以李清臣、司马温公、刘安世为主的“不欺”说,多依托《大学》;二、以胡安定、徐积及部分程门弟子的“不息”说,主要依托于《中庸》《易》;三、经程子、程门弟子至朱子的“真实无妄”说,贯通《大学》《中庸》的工夫论和天道论。

 

评议认为将“无妄”“不欺”分《学》《庸》会使得《学》《庸》的部分内容及学者思想的其他部分被掩盖。在结构方面,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可以作为前面两节的回向、支撑,朱子用工夫判断义理的内容可以借鉴。

 

丁老师教正道:思想史的工作是合格的,但程门后学之论不应作为程子之论的背景;在义理辨析上可以继续细腻考究:吕与叔所说的“诚”之三层(“实理不贰”“其体无杂”“其行无间”)与朱子所说的“诚”之三层(天诚是实理;圣人是人格化的诚理;一念一行之实。追本溯源,是诚本身)不同,他漏掉了“不欺其此”,而“实理不贰”“其体无杂”又可分别,所以不宜截至吕与叔;又不宜忽视司马温公就天道说诚的一面而将其划入“不欺”说,及评议所说的掩盖问题。

 

8月5日下午第二场会讲主题为《诚与感通——以〈大学〉〈中庸〉为中心》,由熊丹菱主讲,徐亚兰、杜国华评议。

 

主讲认为,在《大学》与《中庸》的文本中,诚是理学心性论和本体论中的重要概念。在《诚与感通——以〈大学〉〈中庸〉为中心》一文中,主讲基于朱子对《大学》与《中庸》中“诚”字的定义,对《大学》“诚于中,形于外”等文本进行阐释。“诚意”与“诚之”工夫之实用其力、欲达成真实无妄的修习,即体现人在世界中实现自己本性的诉求,其中包含着由在己之诚达至与万物感通的必然性。在此成就真实自我的过程中,学者不断与周身之人、事、物产生交互与影响,不断完成成己、成物,尽己之性与尽人、物之性的使命,以参赞天地化育之功,此即诚与感通的世界。

 

评议提出,儒学的“感通”理论具有很多层次,而本文有未能详尽之处。且提出“诚于中,形于外”更传统的理解是修身及其效验,而作者基于文本想要呈现“诚与感通”的理论,则需要一定诠释的空间,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二者之间的关联的论述。

 

8月6日下午第三场会讲主题为《“实其心之所发”——朱子诚意论述原》,由李秋莎主讲,刘卓然、陈凌峰评议。

 

李秋莎提出:朱子对格物致知的重视人所共睹,但片面强调致知在先,乃至以致知吞没诚意是不可取的。我们总须真实地想要自修,想要为善去恶,并为此竭尽全力,修身诸目才能一一落实。从而,直面诚意本身,相较于讨论诚意与其余节目的关系,是更为根本的工作。意是心之所发,是心去主向。营为的“本柄”。而诚意之诚,虽是虚字,但“实用其力”的实,须因其本源、归止之实,因“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而实。人因独能“识道理、有知识”,一旦“实用其力”而禁止自欺,其意诚总是能不受当下才能所限,而随着学者的变化气质之功,与日偕新。

 

此后,与会师生就“自慊近于工夫还是效验、目的”,“诚意与诚之的关系”,“如何理解恶的实”,“致知与诚意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8月7日下午第四场会讲主题为《〈大学章句〉中的“诚意”》,由刘卓然主讲,李秋莎、陈洪杏评议。

 

主讲认为:朱子晚年特别重视《大学》中的诚意工夫,诚意工夫是朱子实学的表现。刘卓然以“诚意章的心性结构”“诚意章心性结构中的意”“诚意工夫如何做”为文章的结构,以求理解《大学章句》中“诚意”工夫中的一些争议,如:“意”是什么;诚意本位是什么;诚意与诚意之本、诚意之助的关系等。

 

评议人认为:在结构上,第一节可借用明德来引向对心性结构的解释,第二节内容较少需要补充,第三节标题不适合,论说过程中应先点出用意或先加以解释以使读者明晰,并指出结语与前言相似度过高等;在义理诠释上,评议人对第一节所说心性结构的具体解释(尤其是“立诚意”之诚意和“志”处)与主讲有所分歧,对第三节“预”所涉及见闻之知及最后“知”的工夫和“行”的工夫之关系特别加以讨论等。

 

8月8日下午第五场会讲主题为《述朱与辟王——吕晚村的诚意论》,由李鑫主讲,吴婕、张新瑞评议。

 

报告首先讨论了诚意章何以从致知与正心的前后关联中分开独释。诚意与致知相分是从知行毕竟为二事的角度言,诚意与正心相分则类比与戒惧与慎独不可混为一事的观点,且诚意直贯至平天下,故有必要提出单释。其次,以朱子为参照讨论了吕晚村对诚意章内部的结构性诠释。吕氏拈出朱子注中“实用其力”四字为诚意要旨,并继承朱子晚年观点,认为自欺、自慊乃两事相抵背的关系,慎独则为诚意的紧要关口,既属于诚意又不等同于诚意工夫。再次,以对慎独的定位、致知与诚意关系的理解为重心分析其对阳明学的批评。吕氏批评阳明学对独知的本体化诠释,认为这模糊了慎独的定位,打乱了慎独与致知和诚意的关系,并将在逻辑上导致慎独成为独立的一个条目。在致知与诚意的关系上,批评以知察意的观点,认为这会导致知在意后用力。最后简要梳理了“一于善”与“必自慊”谁为定本的学术史争论,并指出吕晚村在此问题上主张“必自慊”为定本的观点与理由。

 

评议与讨论环节指出:吕晚村的诚意论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其在批评阳明学的诚意诠释中有可能矫枉过正,导致漏落或偏离朱子的意思。如其对诚意与致知的界分就显得分得过开。另外,需要更深入地揭示其批评阳明学的背后关切在哪里。在一于善与必自慊的定本之争上,就文献方面而言,要重新理解蔡九峰《梦奠记》中相关记述以及朱子之孙朱鉴之语的语意。就义理方面而言,必自慊与无自欺语意重复,且经文本身诚意与致知是紧密关联的,故在解释诚意时有必要先点出一于善作为诚意工夫的目标,这与传章专释诚意稍有不同。在文章结构方面,学友亦提出更合理连贯的安排。

 

8月9日上午第六场会讲主题为《至诚感神——以<大禹谟>、<金縢>二篇为例》,由徐亚兰主讲,熊丹菱、李鑫评议。

 

文章以《大禹谟》“至諴感神”一句为切入点,梳理了汉宋《尚书》学对感应问题的诠释差异并着重讨论了汉宋学者对《金縢》中周公祷神请命的经解争议。文章的最后,作者将感应之道落实到人伦问题上,分析大舜与周公两位圣人面对人伦之变的行动原则及其内心情感。李鑫、熊丹菱分别就文章结构、諴与诚的关联、感通的基础等问题作了评议。李秋莎建议该文将题目改为《諴感与诚通——以<大禹谟><金縢>为线索》,将重点放在辨析以气化论为基础的感应之道和基于天理的的感应之道的差异问题。张传海则提出是否可以用人格神、气感神、理之神三分法来对“至诚感神”展开论述。其他师友就文章的细节问题,如对郑玄、伪孔传、张九成的具体经解问题展开了讨论。

 

在总结环节,大家各自谈了自己参与本届理学班的体会与收获,并针对本届理学班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共同探讨诚意话题,让大家得以从不同的角度进入这一主题,激发了彼此的思考,开阔了彼此的视野,在诚意的用力之地与如何诚意方面明确了问题意识、达成了更多的共识与理解,更为重要的是,知晓如何在生活中切实用力,消磨不平之气。与会师友提到,本届理学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文献共读没有做到以经为本,二是论文讲论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建议以后理学班在文献共读环节突出核心文献,论文讲论环节压缩主讲时间。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