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白鹿洞书院杨德胜院长和原庐山白鹿洞书院管委会郭宏达副主任:千年书院白鹿洞,传承发展开新局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24-08-03 01:08:34
标签:

原标题:《千年书院白鹿洞,传承发展开新局

——访白鹿洞书院杨德胜院长和原庐山白鹿洞书院管委会郭宏达副主任》

受访者:杨德胜 郭宏达

采访者:杜华伟

来源:作者赐稿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麓,肇始于唐,兴于五代,定名于北宋,宏大于南宋朱熹之复兴,绵延于元、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享有“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白鹿洞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其《白鹿洞书院揭示》更是古代教育的准则和书院建设的范本。在悠久的办学历史中,白鹿洞书院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式和学术风气,在育人、教学、藏书、刻书等方面均有建树。白鹿洞书院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更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在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挖掘千年书院白鹿洞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笔者于2024年5月特此专访了白鹿洞书院负责人杨德胜院长和原庐山白鹿洞书院管委会副主任、江西省书院研究会秘书长郭宏达先生。

 

杜华伟(以下简称杜):杨院长好,郭主任好,首先感谢二位接受访谈!我的研究方向是书院教育。希望通过这次访谈,对白鹿洞书院有更全面的了解,对书院教育有更深刻的思考。白鹿洞书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路走来,一脉相承、创新发展。现在的白鹿洞书院已经集文化传承、学术会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等综合发展为一体。今天想请两位谈谈白鹿洞书院的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等相关问题。

 

杨德胜(以下简称杨):谢谢杜老师的访谈,白鹿洞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教育和文化发展史上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希望通过我们的交流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白鹿洞书院,关心支持白鹿洞书院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郭宏达(以下简称郭):杜老师好,感谢您的访谈。希望我们的交流能够给予彼此灵感与思考,对未来的学术研究和书院发展有一定助益。

 

 

 

杜华伟女士采访杨德胜院长

 

杜:白鹿洞书院文化底蕴厚重,影响遍及海内外,被称为“天下书院之首”。先请您介绍一下白鹿洞书院名称的由来。

 

杨:书院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是我国古代传播文化、交流学术、培养人才的地方。据资料记载,“书院”之名起源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丽正书院。白鹿洞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唐代贞元年间,诗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李渤养了一头白鹿,白鹿通人性,终日与李渤相随,帮助李渤下山采购物品,故人们称白鹿为“神鹿”,称李渤为“白鹿先生”。李渤隐居读书之处四山环合、地势低凹、清邃幽深,俯视如洞,所以取名为白鹿洞。南唐升元年间,此地兴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秦淮河畔国子监齐名。宋初,将庐山国学扩建为书院,正式命名为白鹿洞书院,这是白鹿洞历史上的一个新开端。

 

杜: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古代“四大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请您谈谈白鹿洞书院为何会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

 

郭:清代学者王昶在其所编著的《天下书院总志》这部巨著中,认为白鹿洞书院为“天下书院之首”,奠定了它在中国教育史、书院史上的崇高地位。

 

首先,白鹿洞书院办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享誉海内外。

 

其次,从历史沿革来看,白鹿洞书院几经损坏却依然不倒。前面说过,白鹿洞书院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北宋初年,宋太宗非常重视书院教育,有了朝廷的大力支持,白鹿洞书院得以蓬勃发展。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理学宗师朱熹亲临白鹿洞勘查了北宋书院遗址,对残垣断墙、杂草丛生的书院筹措复兴。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白鹿洞书院在南康地方当局与书院主持人的努力下进行修复。后来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被烧毁,一直荒芜破败。正统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重建白鹿洞书院,使“白鹿洞书院之名复闻于天下”。辛亥革命以后,书院遗址曾遭火灾,藏书大部分损失。抗战时期,书院又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先后拨款进行了几次大的落架维修。1959年白鹿洞书院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后,从人才培养来看,白鹿洞书院人才辈出。书院曾培养出状元3人,进士秀才不计其数。这里走出了宋末宰相、民族英雄江万里,宋末兵部尚书余玠,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田桐等杰出人才,新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还曾在白鹿洞书院读过小学。由此看来,白鹿洞书院被美誉为“天下第一书院”是当之无愧的。

 

杜:白鹿洞书院自宋以来,会讲之风盛行,前有朱子象山之会阐明义利之辩,后有阳明聚徒讲学发明良知本性。请您介绍一下白鹿洞书院的会讲活动。

 

郭:白鹿洞书院会讲历史悠久,朱熹称之为“会友讲学”,张栻称之为“会见讲论”。会讲指的是持不同学术观点的论敌或学友聚会,以“问难扬榷、有奇共赏、有疑共析”为原则展开学术争鸣。

 

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陆九渊率弟子五六人来拜会朱熹,并请朱熹为其兄陆九龄写墓志铭。借此机会,朱熹、陆九渊在白鹿洞展开“义利之辩”,这是他们鹅湖之会后的又一次重要会晤。朱熹请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习,陆九渊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辩题展开论述。他认为,儒家以义利判君子小人,其核心问题是辨志。志于“利”者必被“利”所趋,志于“义”者则以“义”为行为准则,所以为学之要在于立志。立志,就是去名利之念,不以科场得失为目标,而是以圣贤为志、以治平自任。他以为,以这种态度来问学才可得“正学”。陆九渊精妙绝伦的讲习让朱熹等听众受益匪浅,朱熹认为自己对有些问题的思考深度还不及陆九渊,于是请陆九渊将讲稿留下来刻在石碑上。陆九渊讲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与《白鹿洞书院学规》中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所表达的以礼义端正自己、不去追求物质利益;努力张扬阐明天下之大道、不去计较个人得失是完全契合的。因此,朱陆白鹿之会是和谐、包容的,开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之风气,历来为后世所赞扬。

 

 

 

“白鹿讲坛”2024年第一讲活动现场

 

杜:2018年10月,“白鹿讲坛”正式启动,请问开设“白鹿讲坛”的初衷是什么?与历史上的白鹿洞书院会讲有怎样的关系?

 

杨:前面提到,白鹿洞书院会讲是持不同学术观点的论敌或学友聚会,通过学术争鸣推动学术的探索和传播。为了更好地传承书院会讲精神,挖掘、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白鹿洞书院管委会设立了“白鹿讲坛”,并于2018年10月21日启动,王能宪先生在白鹿洞书院文会堂进行了第一讲《“礼仪之邦”考辨》,线上线下吸引了众多参与者。相比较而言,前者主要是不同学者、专家就某一学术观点的思想火花碰撞,后者则是学者专家们交流讨论如何挖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的一种传播。

 

杜: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准则和后世书院的标准,并对世界教育史和书院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请您介绍一下《白鹿洞书院揭示》。

 

杨:《白鹿洞书院揭示》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影响非常深远。自从这篇短文问世之后很快就成了南宋书院统一的学规,也是元明清各朝书院学规的范本。

 

此学规,对书院运行规定了以下几方面。第一,书院以学为主。从学习内容来说,朱子所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明确指出儒家伦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朱子认为这五个方面构成学习的主要内容。第二,从学习程序来说,朱子规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认为为学归根到底是指向如何把握事物之理。“博学之”,儒家思想必须要博学才能根基扎实。“审问之”,要有疑问、要慎重思考。在博学、审问的基础上,再通过慎思和明辨落脚到真正的日常行动。第三,学规规定知和行要相互统一。书院的学习目标还是以修身为主。“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是修身之要。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成“仁”,这个过程就包括知和行的统一。待人接物要忠信,对长者要尊敬,要惩忿窒欲,要对人欲、情绪加以调控,要迁善改过。书院的学习总目标就是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是处事之要。为人处世不要计较功利,要以明道作为我们的志向。从人与人的交往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如果自己有不得当的地方,那就认真反省自己,不要什么都归咎于他人,这是不怨天不尤人的儒家传统。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儒家书院精神的象征,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也是天下书院共同遵守的准则。朱子虽然设了这些规矩,但更期待的是学子们能够明白这些学规蕴含的深刻道理,自觉自愿地遵循这些道德律令。所以,《白鹿洞书院学规》对当代教育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郭宏达主任与杜华伟女士在白鹿洞书院合影

 

杜:2023年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通知,其中包括庐山白鹿洞书院的诸多碑刻。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白鹿洞书院现存的摩崖石刻和碑刻数量在全国书院中名列前茅。请您介绍一下白鹿洞书院的石刻。

 

郭:石刻是古人用来记录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活动的方式,是研究书院文化的有形载体。白鹿洞书院的石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岩石上的石刻,一般称为摩崖石刻;另一类是将石材制作成石碑,在上面刻写诗文,一般称为碑刻。书院的建筑容易朽坏,但石刻却能承受风雨的侵蚀、战火的洗礼而流传至今,给后世传递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白鹿洞书院现存摩崖石刻60方,其中宋代14方,元代1方,明代26方,清代17方,时代不明的2方。其内容以哲理、励志、记事、写景等为主。朱熹兴建书院时,留下了很多石刻。朱熹的摩崖石刻,虽然都只有寥寥数字,但却隐含了丰富的内容。

 

现存碑刻160余通,由于青石碑刻风化严重,宋元时期的碑刻早已荡然无存,现存主要是明清时期的碑刻。按照内容,这些碑刻大致可以分成几类:一类是事务性的碑刻,包括重建书院、重建一栋建筑或修复一道桥梁、添置学田或诸生的膏火费、相关的告示及禁令等。一类是纪人表功类碑刻,一般通称为“教思碑”。一类是关于学习方面的讲义、训导。一类是游览书院时所写的诗歌、游记。这些碑刻多为名人学者和知名地方官员所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朱熹的《朱子白鹿洞教条》,被誉为白鹿洞书院的镇洞之宝。

 

杜:建筑也是书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鹿洞书院作为“天下第一书院”,请问它的建筑有什么特色?

 

杨:白鹿洞书院的整体建筑布局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同时融入了山水园林的元素。白鹿洞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代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整个书院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前部分为山门、棂星门和泮池,是书院的入口;中部分为主殿、讲堂、藏书楼等建筑,是书院的核心区域;后部分为后殿、斋舍等建筑,是书院的学生住宿区。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合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美感与实用性。白鹿洞书院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传统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颇具清雅淡泊之气。在建筑的屋顶上,白鹿洞书院采用了传统的歇山顶和悬山顶等样式,使得整个建筑显得古朴典雅。在建筑材料方面,白鹿洞书院采用了多种传统建筑材料,如砖、瓦、石等。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还能够增添建筑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总之,白鹿洞书院的建筑通过总体布局和建筑细节营造了一个静雅的学习之地。这些建筑元素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白鹿洞书院。

 

杜:白鹿洞书院不仅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处具有红色革命精神的胜地。请您讲讲白鹿洞书院的红色故事。

 

郭:是的,白鹿洞书院还有不少红色文化故事。1927年,在武汉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湖北省总工会秘书长的刘少奇同志,由于在艰苦环境下长期紧张工作而肺病复发,于是来到庐山修养,后转移到白鹿洞书院御书阁隐居休养。这是刘少奇同志第一次到白鹿洞书院,在这里,他一边养病,一边读书和思考,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1959年6月,庐山会议开会期间,刘少奇主席与家人来到白鹿洞书院。在这里,他回顾当年居住过的白鹿洞书院,给陪同人员讲《游白鹿洞歌》的故事,讲白鹿洞书院的“忠”“孝”“廉”“节”石刻的故事,回忆贯道溪中“枕流”石刻为自己解围的故事。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隐蔽在九江、星子农村一带活动的九江县委书记林修杰得到八一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消息后,革命热情高涨。林修杰等同志来到星子县白鹿洞书院,在那里秘密召集会议,传达中共江西省委的“秋收暴动”精神,研究和制订星子县的起义计划。将红色文化与书院文化有机结合,是白鹿洞书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责任,我们也一定会讲好这些红色故事。

 

 

 

庐山白鹿洞书院研究会成立大会

 

杜:本次“朱子与白鹿洞书院”学术研讨会期间,庐山白鹿洞书院研究会正式成立。请问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杨:本次成立庐山白鹿洞书院研究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书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白鹿洞书院研究会将在新时代大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其次,白鹿洞书院研究会对推动白鹿洞书院的当代复兴,传承千年文脉,恢复讲习传统,把白鹿洞书院打造成为面向全国和全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的重要平台大有裨益。正如研讨会上朱杰人教授所提议的“以庐山白鹿洞书院研究会为媒介,一方面大力发展书院文化,加强白鹿洞书院祭祀、藏书与教育功能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与全国其他地区书院的联系,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会讲等活动,协力提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郭:白鹿洞书院研究会的成立,是当下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积极践行,以此来推动白鹿洞书院发展。

 

书院研究会的成立,我认为有几项工作要做好。第一,白鹿洞书院文化当然是中国书院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它的职能应该是把“树人”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就包含着白鹿洞书院怎样和百姓的日常生活结合。比如开展一些基础性的讲座、研学等,把中国书院文化与我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链接起来。第二,白鹿洞书院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它是中国书院的典型代表,从文化高度来讲,需要有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文章、专著出现,不然就是泛泛而谈的日常。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白鹿洞书院有较多的高水平、高质量专辑专著,这为我们研究会的成立提供了重要支持。当然,接下来我们依然要不断加强白鹿洞书院文化的研究工作。第三,白鹿洞书院自身历史上有很多文献、史料。在中国所有书院中,白鹿洞书院的资料是非常丰富的,这对加强对白鹿洞书院历史史料、历史文献,当然包括其他史料文献的整理编辑出版有益,书院研究会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

 

杜: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请您谈谈当代书院的发展境遇怎样?该如何应对?

 

杨:现在借着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一些社会机构和文化机构鱼龙混杂,打着文化的旗号虚张声势。比如说,现在的很多书院,有的是文旅综合体,有的是个书房,有的是个祠堂,这些徒有书院之“名”而无书院之“实”。将来,不管是古代书院复建还是新兴的现代书院,发展势态都很好,但是没有一个规范性的东西来指导,就很容易混淆视听。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行业标准来规范书院,需要书院之“名”与书院之“实”相符合。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或者是民间的,包括文旅综合体、公益类、非公益类、盈利类等,我觉得还是需要有专门部门来规范。有规范、有标准,书院建设才会有统一的依据,书院才会健康有效地运行发展。

 

杜:在当前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的背景下,您认为古代书院如何复兴?

 

郭:关于古代书院怎么复兴,我主要谈两个方面。第一,古代书院要复兴,就要考虑古代书院在当代应怎样发挥其积极作用、怎样契合文化思想的大背景,特别是古代有名的书院。第二,要教育更多年轻人积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勇于担当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现在很多高校开始开展书院制,这对书院复兴是有一定帮助的。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与书院的教育功能有互通之处,但也各有侧重。高校有高校老师,有文史哲,有自然科学,这是高校的特点,这并不是书院同时具有的特点。因此,书院与高校现在更突出的是两者怎样契合的问题。此外,是怎么甄别的问题。目前,一些企业或者旅游业布置几个书房,挂个书院的名字,用“书院”来吸引眼球。但其实什么叫书院,什么是真正的书院都没有弄清楚。因此,要提高甄别能力,书院复兴应该朝着文化复兴的正确道路走。

 

杜: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庐山市委、市政府对白鹿洞书院文化传承发展,以及文物保护、环境整治等工作极为关切,投入巨资建设白鹿洞书院,使白鹿洞书院成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请问您如何看待白鹿洞书院的发展前景?

 

杨: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政府近年来一直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白鹿洞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必然会受益于这一政策。政府可能会加大对书院的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学习。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关注文化旅游。白鹿洞书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可以满足游客对于传统文化探索和学习的需求。此外,随着在线教育的兴起,白鹿洞书院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向更广泛的人群传播传统文化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其发展前景还是很乐观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用力。

 

第一,发挥旅游功能。毫无疑问,白鹿洞书院是世界文化遗产,供大家参观、游览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应有的责任,充分利用白鹿洞书院的旅游观光资源,对白鹿洞书院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第二,注重与高校合作。白鹿洞书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传统书院精神需要充分挖掘与传承弘扬,需要结合现代大学办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与当地高校合作对于推进此项工作有重要意义。第三,进行文化研究。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史料整理,要从这些史料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很多体制内的像党校、行政学院,还有非体制内的、民营的、国有企业,这些人是怎样从传统文化、从书院里涵养自己的?是怎样从传统文化,从书院里吸收它的正能量的?这些都是我们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朱子与白鹿洞书院”学术研讨会暨庐山白鹿洞书院研究会成立大会闭幕式

 

杜:感谢杨院长和郭主任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访谈!祝愿白鹿洞书院这座千年书院在不断创新发展中,能够一直传承书院精神,更有效地服务社会。

 

杨:谢谢杜老师!希望书院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也祝愿杜老师在学术研究之路上不断突破,成果丰硕。

 

郭:谢谢杜老师访谈,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注白鹿洞书院,也希望我们的交流能够对您的书院研究有所帮助。

 

结语

 

书院作为古代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承载着传承文化、培育英才、教化社会的崇高使命。白鹿洞书院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悠久的历史传承享誉海内外,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书院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白鹿洞书院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不仅是古代书院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重要基地。同时,白鹿洞书院还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考察,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韵味和学术精神。相信在杨德胜院长的带引领下,白鹿洞书院将乘风破浪、稳步前行,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

 

受访者杨德胜,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处负责人,白鹿洞书院院长。

受访者郭宏达,原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书院研究会秘书长,庐山白鹿洞书院研究会秘书长。

访谈者杜华伟,哲学博士,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院学会理事,湖南省书院文化研究与传播基地特聘研究员,安溪凤山书院文化建设学术顾问,研究领域为书院文化与思想。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