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庄公五年

栏目:经学新览
发布时间:2024-07-27 17:11:57
标签:

《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庄公

作者:三纯斋主人

来源:“三纯斋”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六月十五日乙酉

          耶稣2024年7月20日

 

[春秋]五年,春,王正月。

 

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秋,郳(倪)黎(犁)来来朝。

 

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

 

鲁庄公五年,公元前689年。

 

春天无特殊事,所以《春秋》以“春,王正月”简单带过。

 

进入夏季,《春秋》再次郑重其事的记录下来一件大事,“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齐国的军队,正常情况下应该在齐国,一旦出现在他国,说明是入侵别国。这里没有说在鲁国,则即使是齐国人入侵别国了,也不是鲁国。所以,这条记录说明不管是哪种情形,文姜都出现在了非鲁国的地方。但这次文姜“如齐师”到底所为何事,缺乏详细资料,留下了一个疑问。

 

《左传》和《公羊传》对这条记录都没做解读,《榖梁传》还是痛斥:

 

师而曰如,众也,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礼也。

 

说了“师”,又说“如”,是表示对方人很多。女人出嫁了就不应该逾越国境去他国,逾越国境去了别国就是非礼。

 

文姜去齐国军中干嘛?劳军吗?显然不可能,都知道她是去见某人了,杜预就直接说了,“无《传》。书奸。”这条记录《左传》虽然没有多注解,但《春秋》就是明着写文姜的奸情。

 

如果我们把之前的记录连起来对比看,会发现夫子最近这几条关于文姜的记录很有意思:

 

记录一:(鲁桓公十八年)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

 

在这次如齐之前,奸情尚未暴露,如齐之后,才暴露出来的。所以这条记录并无明显的好恶之情。

 

记录二:(鲁庄公元年)三月,夫人孙于齐。

 

此时,《春秋》尚给文姜留有余地,即使是事实上文姜本人已经离开鲁国,依然用“孙”字,保留了文姜悔改重新回到鲁国的可能性。

 

记录三:(鲁庄公二年)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

 

文姜和齐襄公这次在禚地公开相会,虽然已经标志着两人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公开出双入对了,但《春秋》用“会”字且强调会面的地方在齐地,意味着依然给文姜留有余地——因为这条记录可以解释为文姜如齐探亲,齐襄公招待文姜。

 

记录四:(鲁庄公)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

 

《春秋》这时候已经不客气了,虽然没有明说奸情,但用了僭越的字眼,表达了不满。

 

记录五:(鲁庄公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此前不管是“会”还是“享”,现场的围观群众毕竟是少数,这次《春秋》用的是“师”,围观群众已经得用众多来形容了。

 

层层递进,充分说明文姜和齐襄公已经越来越放肆了。

 

秋季,《春秋》记录了一次外宾来访,不过三传引述原经时略有差异。《榖梁传》是“秋,郳黎来来朝。”《公羊传》是“秋,倪黎来来朝。”《左传》是“秋,郳犁来来朝。”郳国,也就是倪国,史书上也称“小邾国”,国君源出于邾国,说白了就是从邾国分裂出来的一个独立国家,位置大概在今天的山东枣庄市山亭区。来访的这个人名叫“黎来”还是“犁来”也问题不大,同音不同字而已。《春秋》这里用了“朝”,说明鲁国是以诸侯之礼接待此人。《榖梁传》解释了一下细节背景:

 

郳,国也。黎来,微国之君,未爵命者也。

 

黎来虽然是国君,但郳国是很微小的国家,且他尚未受到正式册封,所以《春秋》这里直接称名。

 

《公羊传》解释说:

 

倪者何?小邾娄也。小邾娄则曷为谓之倪?未能以其名通也。黎来者何?名也。其名何?微国也。

 

倪国就是小邾娄国。此处之所以称倪国,是因为还未被册封,所以即使他是事实上的国君也不能以封爵名义与别的诸侯相通。来访的这个人名黎来。直称名,是因为他的国小。

 

《左传》秋季的记录如下:

 

五年秋,郳犁来来朝,名,未王命也。

 

也是解释《春秋》之所以直称此人的名,是因为当时他还没受到王室册封。

 

冬季,《春秋》唯一记录是“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

 

这条记录至少有下几个疑问:第一,为何鲁庄公和诸侯联军攻打卫国?第二,《春秋》此处说是“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字面看其他几个国家的领导不是诸侯。如果其他几个国家的领导都不是诸侯,则大家在一条线上,那宋国身份最尊贵,为何此处反而排在了齐国后面?第三,如果仅按字面表述看,其他国家国君并未出面,但鲁庄公出面了,他再是诸侯毕竟还是一个小孩子,如何统帅诸侯联军?哪怕鲁庄公只是挂名,那实际的指挥者是谁?带着这些疑问,读三传,就会发现很多文字背后隐藏的信息。

 

《左传》对这条记录的交代如下:

 

冬,伐卫,纳惠公也。

 

《公羊传》的解释如下:

 

此伐卫何?纳朔也。曷为不言纳卫侯朔?辟王也。

 

两家合起来,解答了第一个问题,即诸侯联军攻打卫国就是替卫惠公出头,想要拥戴卫惠公复辟。之所以《春秋》在这里只说伐卫不说替卫惠公出头,是避讳提到王室——说明王室是应该在这次战争中出兵了,而且是与这几国站在对立面的,否则,如果王室参与且与他们在一条战线,则这条记录就应该提到王室帅师出征的大夫名讳且在记录中居于除鲁庄公之外其他人排序的最前面才对。“曷为不言纳卫侯朔?”说明正常情况下,这条记录应该是类似这样的:

 

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纳卫侯朔于卫。

 

但是,前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和第三问题还没解决。看看《榖梁传》,是不是能找到答案:

 

是齐侯、宋公也,其曰人何也?人诸侯,所以人公也。其人公何也?逆天王之命也。

 

按照《榖梁传》的说法,这次的“齐人、宋人”其实应该是“齐侯、宋公”,之所以《春秋》称人,而不称侯爵,是因为他们违背了周天子的王命。诸侯违背了周天子的王命,则就不是诸侯,那就不称侯爵——这点也印证了我前面的猜测,即在此事上,周王室参与了且站在了鲁、齐、陈、蔡四国的对立面。

 

但是,我并不完全同意《榖梁传》的观点。我同意“齐人”是“齐侯”,但“宋人”是否一定就是“宋公”有待商榷。首先,齐国能排在宋国前面,只有一种情况,此次齐国带头出面的人,其身份地位要高于宋国带头出面的人。帅军出征的最高层在《春秋》中只分两种情况,要么是国君,不是国君的话统一划入大夫一档。所以齐国这次能排在宋国之前,有且只有一种可能,齐国是国君齐襄公帅队伍出征,宋、陈、蔡都不是诸侯。否则如果按照《榖梁传》说法,这条记录应该是“公会宋人、齐人、陈人、蔡人伐卫”才对。其次,卫惠公复辟的最大支持者是齐襄公,此前与鲁庄公冬狩已经标志着这甥舅——甚至可能是父子——已经和解了,这次诸侯联军攻打卫国,主谋必然是齐襄公,且必定是他极力推动的。所以这次联军的实际指挥者也是齐襄公。

 

这次为了拥戴卫惠公复辟,齐襄公是下了血本,动用了四国联军,甚至不惜公开与王室为敌,结果如何呢?且待来年再见分晓。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