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万青 著《〈国语〉研究史》出版暨引言
书名:《〈国语〉研究史》
作者:郭万青
出版社:燕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5月
【作者简介】
郭万青,1975年生,山东宁津人,九三学社社员,唐山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以《国语》专书为核心的先秦文献整理与研究、文法训诂、海外汉学、近现代学术文献整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等省部级项目7项,出版著作8部、文献整理4部、主编教材1部,在《文献》《敦煌研究》《语言研究》等海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第二十二届(2018年度)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二等奖1项、河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2项。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018—2021)、2023年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名师。
【作者补记】
在这个如严冬般的春天,《国语研究史》终于要出版了。犹记二十年前,一篇课程论文让我走近《国语》这部先秦典籍时的新奇感。本书出版之际,我的硕士生导师王志瑛先生八十华诞将近,我的博士生导师方向东先生亦届七秩之年,谨以此书向我的两位授业恩师致敬,感谢他们的教诲深恩!也感谢亲人、师友、同事、同道一直以来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本书所用材料截至2020年,2021年的材料关注有限。假如当初不着急出版,一直修订到今天的话,所汇录的材料也会更爲全面,质量还会提升一些。目前呈现出来的这个样子,只能说尽了一些力而已。近几年来,《国语》材料又有新的发现,《国语》研究也取得诸多新进展,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希望将来有识之士可以继续总结方法、梳理线索,提供给学界更爲良善的《国语》学术史。燕山大学出版社柯亚莉女史精心勘对,避免了一些错误,十分感谢。由于著者学识短浅,错讹在所难免,祈请四方君子不吝赐教。
小书《〈国语〉动词管窥》出版之时,撰有一篇后记,最后以《2007年12月26号上午监考时候写句·无题》作结,其句云:“我不是长空奋飞的鸟儿/没有远方的志向/我只想往/陶渊明笔下的桃园/体验清酒高歌的酣畅/和切磋砥砺的惬意/始终怀着一种梦想/寻找着家的方向/夜半醒来忽悟/家在心底/心/在他乡的旅途。”十数年来,心境依旧……
火盆陈邨人,2024年愚人节后一日识
【目录】
引 言
一、《国语》研究历时总结的必要性
二、《国语》研究历时总结的可能性
三、《国语》研究史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国语》史事发生与《国语》成书时期
一、《国语》所载史实发生期
二、《国语》所载史实的记录与传播时期
三、《国语》材料的汇集与成书
四、《国语》材料的应用
(一)《国语》与《左传》
(二)《国语》与《孔子家语》
(三)《国语》与《礼记》
(四)《国语》与《大戴礼记》
(五)《国语》与《韩非子》
(六)《国语》与《荀子》
(七)《国语》与《吕氏春秋》
五、先秦时期的出土文献与《国语》
小结
第二章 汉代《国语》研究概观
一、《国语》书名的确立
(一)春秋国语
(二)国语
(三)春秋传
(四)春秋外传
二、《国语》作者及篇卷的确立
三、《国语》性质、内容的初步认定以及文献归类
四、汉代《国语》注释研究
(一)郑衆《国语章句》
(二)贾逵《国语》注
(三)服虔《国语》注
(四)杨终《国语》注
五、两汉典籍对《国语》的征引与利用
(一)贾谊《新书》对《国语》的征引与利用
(二)司马迁《史记》对《国语》的征引与利用
(三)《新序》《说苑》《列女传》对《国语》的征引与利用
(四)《汉书》对《国语》的征引与利用
(五)汉赋对《国语》的征引与化用
(六)汉代注释对《国语》的征引
小 结
第三章 三国时期《国语》研究概观
一、唐固《国语》研究
二、虞翻《国语》研究
三、王肃《国语》研究
四、孙炎《国语》研究
五、韦昭《国语》研究
(一)韦昭《国语解叙》
(二)韦昭《国语解》
(三)韦昭以及韦昭《国语解》研究之概况
小 结
第四章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国语》研究
一、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学者对《国语》的基本认识
(一)孔晁对《国语》的基本认识
(二)傅玄对《国语》的基本认识
(三)刘炫对《国语》的基本认识
(四)卢照邻对《国语》的基本认识
(五)刘知几对《国语》的基本认识
(六)柳宗元对《国语》的基本认识
(七)啖助、陆淳等人对《国语》的基本认识
(八)释法琳对《国语》的基本认识
二、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国语》文本的存在形态
(一)《国语》传本的区分
(二)《国语》写本
(三)该时期群书引《国语》的基本情形
三、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国语》注释
四、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国语》音义研究
(一)刘芳《国语音》
(二)唐人《国语音》
五、柳宗元《国语》研究
(一)《非国语》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
(二)《非国语》的内容
(三)《非国语》的学术史意义
(四)《非国语》的基本研究
六、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国语》著述的著录
小 结
第五章 宋元时期《国语》研究概观
一、宋人对《国语》性质等相关问题的评论
(一)宋人对《国语》成书年代的研讨
(二)宋人对《国语》编者、作者的研讨
(三)宋人对《国语》分卷的研讨
(四)宋人对《国语》内容的研讨
(五)宋人对《国语》《左传》的比较分析
(六)宋代其他学者对《国语》相关问题的研讨
二、宋代《国语》的刊刻与校订
(一)《国语》的校订
(二)宋代《国语》的流传与刊刻
三、宋代《国语》音义研究
(一)《国语补音》的版本
(二)《国语补音》的内容
(三)前人对《国语补音》的著录
(四)《国语补音》的研究
三、宋代《非国语》研究
(一)宋人对《非国语》的总体批评
(二)宋人《非国语》研究专著
(三)宋人批评《非国语》之札记
四、宋代其他学者的《国语》研究
(一)刘攽《国语》研究
(二)苏轼《国语》研究
(三)晁补之《国语》研究
(四)朱熹《国语》研究
(五)叶适《国语》研究
(六)真德秀《国语》研究
(七)黄震《国语》研究
(八)王应麟《国语》研究
(九)其他学者的《国语》研究
五、宋人对《国语》及其相关研究著作的著录
(一)收录前代《国语》著述之目录
(二)兼收宋代《国语》著述之目录
六、元代《国语》研究
(一)元人著述中涉及的《国语》研究
(二)《非国语》批判
(三)《国语》著述著录
小 结
第六章 明代《国语》研究
一、明人对《国语》的基本认识
(一)《国语》作者问题
(二)《国语》卷数、归类和内容
(三)《左》《国》关系及其比较
二、明代《国语》的刊刻及影响
(一)李士实序本
(二)南监修补本
(三)明正德十二年本
(四)许宗鲁刻本
(五)正学书院本
(六)姜恩音注本
(七)金李刻本
(八)叶邦荣刻本
(九)童思泉刻本
(十)张一鲲刻本
(十一)吴汝纪刻本
(十二)李克家刻本
(十三)吴勉学刻本
三、《国语》及其著述的相关考校
(一)顾大韶《炳烛斋随笔》对《国语》的考校
(二)陈霆《两山墨谈》对韦昭注的商榷
(三)明人对柳宗元《非国语》的研究
(四)杨慎《国语》综合研究
(五)李元吉《国语》综合研究
(六)郑维岳《国语旁训便读》
(七)刘城对《国语》人名、地名的汇录
四、明代《国语》评点
(一)湛若水《国语》评点
(二)孙应鳌《国语》评点
(三)张邦奇《国语》评点
(四)孙鑛《国语》评点
(五)陶望龄《国语》评点
(六)锺惺《国语》评点
(七)穆文熙《国语》评点
(八)陈仁锡《国语》评点
(九)刘祜《国语》评点
(十)焦竑对《国语》的选录与评点
(十一)方岳贡《国语》评点
(十二)汤宾尹《国语》集评
(十三)公鼐、吕邦燿《国语》评点
(十四)陈深《国语》评点
(十五)闵齐伋《国语》辑评
(十六)卢之颐《国语》辑评
(十七)葛鼐等《国语》评点
(十八)叶明元《国语》评点
(十九)邵景尧对《国语》的摘录与评点
五、明代对《国语》著述的著录
小 结
第七章 清代《国语》研究
一、 清代《国语》的传抄及版刻
(一)张一鲲本的重刻及流通
(二)明道本钱钞本、毛钞本的流传及黄刊明道本的刊刻
(三)阙里孔氏对《国语》的校刊
(四)四库系列本《国语》的编纂
二、清人对《国语》的学术史梳理
(一)《古今图书集成》对《国语》学术史的梳理
(二)《经义考》对《国语》学术史的梳理
三、清人对《国语》版本系统的确立、著录与考订
(一)《国语》版本名称的演进
(二)清人《国语》版本著录
(三)清代序跋题识中对《国语》的考定
(四)清代古籍辨伪学背景下的《国语》认定
四、清人的《国语》校勘
(一)清人《国语》校勘类型
(二)清人《国语》校勘方式
(三)清人《国语》校勘形态
(四)清人《国语》校勘内容
(五)清人《国语》校勘意义
(六)清人《国语》校勘著述
五、清代《国语》训诂考校
(一)沈宝研《国语》训诂考校
(二)惠栋《国语》训诂考校
(三)孔广栻《国语》训诂考校
(四)董熜《国语》训诂考校
(五)牟庭《国语》训诂考校
(六)董增龄《国语》训诂考校
(七)洪颐煊《国语》训诂考校
(八)王引之《国语》训诂考校
(九)朱亦栋《国语》训诂考校
(十)黄模《国语》训诂考校
(十一)姚鼐《国语》训诂考校
(十二)王煦《国语》训诂考校
(十三)沈涛《国语》训诂考校
(十四)陈瑑《国语》训诂考校
(十五)汪远孙《国语》训诂考校
(十六)俞樾《国语》训诂考校
(十七)郑知同《国语》训诂考校
(十八)于鬯《国语》训诂考校
(十九)陈伟《国语》训诂考校
(二十)谭澐《国语》地理训诂考校
(二十一)吴曾祺《国语》训诂考校
(二十二)清代其他学者的《国语》训诂考据研究
六、清代《国语》辑佚
(一)《国语》佚文辑佚
(二)《国语》佚注辑佚
(三)《国语》韦昭注辑佚
(四)清人《国语》佚注辑佚的总结
七、清代《国语》评点
(一)王铎《国语》批点
(二)张习孔《国语》及《非国语》评点
(三)原良《国语》评点
(四)金圣叹《国语》评点
(五)徐与乔《国语》评点
(六)孙琮《国语》评点
(七)《古文渊鉴》中的《国语》评点
(八)林云铭《国语》评点
(九)吴调侯、吴楚材《国语》评点
(十)过珙《国语》评点
(十一)谢有煇《国语》评点
(十二)周静专等《国语》评点
(十三)储欣《国语》评点
(十四)俞长城《国语》评点
(十五)杨绳武《齐语》评点
(十六)汪基《国语》评点
(十七)余诚《国语》评点
(十八)浦起龙《国语》评点
(十九)唐德宜《国语》评点
(二十)高嵣《国语》评点
(二十一)谭尚忠《国语》评点
(二十二)吴汝纶、吴闓生《国语》评点考校
(二十三)贺涛《国语》评点
(二十四)清代其他《国语》评点
小 结
第八章 民国时期《国语》研究概观
一、民国时期《国语》的出版与刊刻
(一)旧刻新印和点校本的出版
(二)新译新注本的出版
(三)随文注释新著的出版
二、民国时期《国语》训诂考据
(一)沈镕《国语》训诂考据研究
(二)吴承仕《国语》训诂考据研究
(三)徐元诰《国语》训诂考据研究
(四)石光瑛《国语》训诂考据研究
(五)沈延国《国语》训诂考据研究
(六)许维遹《国语》训诂考据研究
(七)杨树达《国语》训诂考据研究
(八)金其源《国语》训诂考据研究
(九)民国时期其他学者的《国语》训诂考据研究
三、民国时期《国语》诸问题及《国》《左》关系研究
(一)晚清今文学影响下的《国语》《左传》观念
(二)高本汉以来的《国语》《左传》关系研究
(三)民国时期文学史材料、史学论著中对《国语》诸问题的认识
四、民国时期的《国语》评点和翻译
(一)民国时期的《国语》评点
(二)民国时期的《国语》翻译
五、民国时期《国语》版本著录与考订
(一)售书者对售卖书籍的著录与考订
(二)版本目录学家以及相关学者对《国语》的版本著录与考订
小 结
第九章 近七十年来《国语》研究
一、近七十年来《国语》出版
(一)《国语》旧刻旧著的影印或新印
(二)《国语》的新点校本
(三)《国语》新注、新译
(四)《国语》索引编制的演进
二、近七十年来《国语》性质、作者等诸问题之研究
(一)各种史料对《国语》诸问题的探讨与认定
(二)《国语》作者及成书问题研究
(三)《国语》的编纂及史料来源研究
(四)《国语》书名研究
(五)《国语》性质研究
三、近七十年来《国语》学术史研究
(一)近七十年来《国语》学术史个案研究
(二)近七十年来《国语》学术史断代研究
(三)近七十年来较为全面的学术史研究
四、近七十年来《国语》与相关典籍比较研究
(一)《国语》《左传》比较研究
(二)《国语》《战国策》比较及相关研究
(三)《国语》《管子》比较及相关研究
(四)《国语》《尚书》比较与相关研究
(五)《国语》《礼记》比较研究
(六)《国语》《新书》比较研究
(七)《国语》《史记》比较研究
(八)《国语》与其他典籍研究
五、近七十年来《国语》版本文献研究
(一)《国语》传本综合研究
(二)公序本研究
(三)明道本研究
六、近七十年来《国语》校勘与传统训诂研究
(一)《国语》校勘
(二)《国语》训诂考校
七、近七十年来《国语》语言研究
(一)近七十年来《国语》语法研究
(二)《国语》词汇语义研究
(三)《国语》修辞现象与修辞思想研究
(四)《国语》文字研究
(五)《国语》语料学价值与语言学价值的揭示
八、近七十年来《国语》文学研究
(一)《国语》文学价值与成就研究
(二)《国语》叙事方式及其特点研究
(三)《国语》记言、《国语》语言研究
(四)《国语》人物文学形象研究
(五)《国语》篇章结构研究
(六)《国语》具体篇章研究
(七)“春秋笔法”与《国语》研究
(八)《国语》文体或文类研究
九、近七十年来《国语》思想观念研究
(一)《国语》思想综合研究
(二)《国语》哲学思想研究
(三)《国语》政治思想研究
(四)《国语》礼乐观念研究
(五)《国语》社会文化观念研究
(六)《国语》教育思想研究
(七)《国语》伦理思想研究
(八)《国语》音乐思想
(九)《国语》经济思想研究
(十)《国语》心理学思想研究
十、近七十年来《国语》史学及社会文化研究
(一)《国语》史料价值或史学价值的揭示
(二)《国语》典章制度研究
(三)《国语》礼制研究
(四)《国语》史实考辨
(五)《国语》地理考辨
(六)《国语》古史传说考辨
(七)《国语》预言卜筮研究
(八)《国语》天象研究
(九)《国语》具体名物、职官研究
(十)《国语》国族研究
(十一)《国语》人物研究
十一、近七十年来以《国语》为参照点的征引研究
(一)《国语》征引研究
(二)相关典籍引《国语》研究
小 结
总结与展望
一、《国语》研究历时之总结
二、《国语》研究的不足
三、《国语》研究之展望
(一)《国语》版本文献研究
(二)《国语》学术个案研究
(三)《国语》本体的专题研究
(四)《国语》精校精注本的出现
附录:近七十年来《国语》新注新译及鉴赏读物评介
本书征引暨参考文献
补记
【引言(节选)】
学术研究和学术史研究基本都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专题、专书、专人。这三个方面彼此牵连,又各自保持着较高的独立性。专书研究,既是专题研究和专人研究的支撑材料,又以专题研究和专人研究作爲其研究支撑和研究内容。这一点,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体现尤爲明显。古籍注释或阐释一直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看,专书研究几乎构成了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主要方面,而专书研究史也就自然而然成爲专书研究的一个分支领域。通过对该书过去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爲进一步研究和整理提供比较翔实的资料,并学术史的梳理提供佐证和材料支撑。专书研究史的研究深度和广度问题,也成爲专书研究是否繁盛、深入的标志之一。
《国语》,又称《春秋外传》《春秋国语》《春秋外传国语》等。旧传鲁国史官左丘明著就《内传》,而先所辑百国资料不忍弃去,故又纂辑异同,以爲《国语》。全书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语,一共二十一卷。现在一般认爲,《国语》一书非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左丘明大约作了辑纂的工作,但絶非其所著成。由于《国语》和《左传》内容多有相同之处,故而常常被后人拿来和《左传》进行比较,并因之而有“外传”之名。宋人、清人中多有附《大戴礼记》于《十三经》之末爲“十四经”者。清及近代学者在《十三经》之外,又别立有十五经、十八经、二十一经的名目,《国语》都列入其中。要之,《国语》是一部重要的先秦文献,这是毋庸置疑的。《韩非子》《吕氏春秋》《礼记》等典籍中有一些篇章和《国语》内容相同。《新书》《史记》《新序》《说苑》《汉书》等两汉时期的重要典籍中,有一些材料也直接来自《国语》。《国语》在史学、文学、语言、思想、教育、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国语》研究史的研究和撰写既是《国语》历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拓宽,也必将促进《国语》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拓宽。
一、《国语》研究历时总结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以经学中的《诗经》学爲例。《诗经》学是经学中的显学,著述成果十分丰厚。向熹《诗经词典》附録“历代《诗经》研究的重要著作目録”收録《诗经》著述238种。夏传才主编《诗经学大辞典》有牟玉亭编撰《中国历代诗经著述存佚书》,谓“辑得先秦两汉55目、三国晋南北朝101目、隋唐26目、两宋276目、元代77目、明代699目、清代(附民初)609目,合计1843目”,“总计历代诗经著述共1647种,其中现存824种,亡佚(含未见)823种”。故《诗经》学史的研究著述也比较丰富,仅专著就有近四十部,包括学术通史研究、断代研究、区域研究等三个方面。可见,《诗经》研究的丰富成果促进了《诗经》专书学术史的梳理,而《诗经》专书学术史的梳理同时爲进一步发掘《诗经》研究史料、扩展《诗经》研究路径、促进具体《诗经》专人专著专题的研究提供了便利,二者相辅相成。
相对于《诗经》研究和《诗经》学史研究,《国语》的本体研究和学术史研究则比较薄弱。《国语》这部书所载史料时间跨度较大,从西周时期一直到战国前大约500年左右,其中所载史料、制度,都是上古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又因爲各语语言风格不同,最大程度上保留着最初的档案文本形成时期的语言面貌,故语料价值也很高。同时,由于《国语》和《左传》内容重合度较高,又有司马迁“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之言,故自班彪、班固父子以来,认爲《国语》《左传》作者皆爲左丘明,故《国语》研究是伴随着《左传》经学地位的提高而兴起的。
衆所周知,《左传》的经学地位是刘歆正式确立起来的。不仅如此,刘歆还编纂了一部《新国语》。这既是《左传》得到官方承认、受到学者重视的开始,同时刘歆既编《新国语》又提高《左传》经学地位的行爲也受到后世今文学家的指摘与诟病之所由。不管怎麽样,在《左传》经学地位提升的大背景下,东汉时期的《左传》研究者多数对《国语》有所措意,且多著有专书。遗憾的是,存目的仅有郑衆、贾逵、服虔、杨终等人。自此之后,《国语》研究经历了三国魏晋时期短暂的繁荣。三国时期《国语》研究者相对较多,且多有胜义。韦昭采摭前人,案以己意,颇得注释之法,其书独传于世。西晋之后,《国语》研究一直不絶如缕,缓慢前行。南北朝时期,随着音韵学的兴起,开始出现了《国语》音的研究,如北魏时期刘芳著有《国语音》。此后唐代有唐人《国语音》,宋代有宋庠《国语补音》、鲁有开《国语音略》等。东汉三国魏晋时期,一些学者开始对《国》《左》关系以及《国语》作者问题开始关注,这一专题的研究和探讨一直持续到今天。随着唐代柳宗元《非国语》的行世,至宋、元、明时期,针对《非国语》的驳议成爲《国语》本体研究之外又一个分支,苏轼、叶适、黄震、江端礼、叶真、虞槃、张邦奇等人纷纷对《非国语》的诸多观点进行批评;明代评点学大兴,《国语》评点以及以《国语》爲选録对象的古文选本评点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湛若水、杨慎、孙鑛、孙应鳌、公鼐、吕邦燿、焦竑、穆文熙、方贡岳、汤宾尹等人对《国语》进行评点;清代考据学兴盛,《国语》勘校、辑佚、训诂考据都出现了不少的成果,《国语》评点之学也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明末至清代前期开始的明道本校宋行爲一直持续到清末,王懋竑、沈宝研、惠栋、孔广栻、陈树华、卢文弨、段玉裁、王念孙、黄丕烈、顾广圻、牟庭、汪远孙、李慈铭等在《国语》校勘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王谟、黄奭、汪远孙、马国翰、蒋曰豫等在《国语》辑佚方面成就较突出,惠栋、沈宝研、董熜、王引之、董增龄、黄模、洪颐煊、姚鼐、牟庭、王煦、陈瑑、俞樾、陈伟等人在《国语》训诂考据方面成就突出。近代《国语》研究整体数量虽然不多,但学者们在研究方法、内容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如陈小松对《国语》乐律的研究,江绍原以神话学、社会学理论研究《国语》名物,在高本汉带动下的语言比较背景下的《国语》《左传》关系研究等,皆有洞开风气之效。近百年来,《国语》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尤其近几十年来,无论数量还是内容,都比此前有了很大的进展。因此,需要对《国语》研究进行历时总结,探索其研究轨迹,总结研究方法,发掘研究材料,爲《国语》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理论总结和材料支撑。
学术史研究的可能性之一,是该研究首先必须有较爲丰厚的研究成果;可能性之二,是该研究必须有较长历史时期的研究进程。无论共时层面还是历时层面,《国语》研究既有丰厚的研究成果,且有两千余年的研究历史。另外,历代学者在进行《国语》研究时,往往进行历时述评,如韦昭《国语解叙》即从贾谊、《史记》“综述”《国语》开始梳理,进而对东汉以降的《国语》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宋庠《国语补音叙録》则是《国语》研究中首次较完整梳理《国语》研究著述的文献,第一次对郑衆《国语》研究进行了胪列。董增龄《国语正义序》、桂湖村《国语国字解》、吴曾祺《国语韦解补正序》、傅庚生《国语选序》、大野峻选译《国语》等,也都对历代《国语》研究进行了胪列与梳理。凡此,爲《国语》的历时梳理提供了基本范式和资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就《国语》作者、成书、文献、文学等专题研究进行了阶段性梳理。另外,历时的考察研究也只停留在韦昭《国语解》、徐元诰《国语集解》、《国语》的个别版本或传本等方面。个案研究也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与深入。
二、《国语》研究史的基本思路
如前所述,学术史研究实际上涉及的无非也是专书、专人、专题三者。既然是研究史,应该首先按照研究的历时进程进行阶段性划分,而历时性阶段性划分的主要依据即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国语》研究史的阶段划分
无论后世把《国语》看作经部书、史部书或子部书,还是看作著作、资料汇编还是教材,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以上所有的认定,都无法脱离《国语》的内容而探讨。无论《国语》内容背后的价值或思想指向如何,但其所载人物、事件都是名标史册,可以稽考的。也就是说,《国语》所载絶大多数史事首先要经历史事发生阶段,无此史事,就不可能有史事档案资料,没有档案资料,也就谈不上《国语》这部书的産生。故《国语》所载史事之发生,实爲《国语》一书産生之最初阶段。而关于史事的记録、存档与传播,此爲《国语》一书所依据的材料生成阶段。史事档案的流传、收集与整理汇编,此爲《国语》初步成书的阶段。至战国中后期,《国语》的一些材料已经被诸子采用,或者作爲叙事说理的事例举证应用,或者作爲思想来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阐发。此爲《国语》史事发生与《国语》成书阶段。
汉代是《国语》书名、卷次、作者的确立时期,又是《国语》应用的发展期。《国语》不仅作爲事例或史例材料被贾谊、司马迁、班固等人大量采用,而且还作爲辞藻被文赋化用,更作爲验证材料被许慎、郑玄引述,还作爲权威的故训材料被毛传等采信。西汉末年,随着刘歆对《左传》经学地位的提升,《国语》研究正式起步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学者们对《国语》的性质及其与《左传》的关系进行了基本界定。《国语》的目録学著録开始出现。此爲《国语》研究之第一阶段。
三国时期时间跨度虽短,但在《国语》研究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页。这一时期的《国语》研究,在汉代研究基础上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唐固、虞翻、王肃、孙炎、韦昭等注家,且都有《国语》专门著作行世。在《国语》注家的接受和流传中,韦昭《国语解》最爲完整地流传到今天,成爲《国语》研读必需参照之本。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国语》研究出现了新的动向。研究者对《国语》性质、作者以及与《左传》关系等问题提出新的看法,对前人说法提出质疑。这一时期,刘知几立“《国语》家”,实质上爲后世《国语》的史学认定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国语》注释承东汉三国《国语》注释之余绪,呈现低迷状态,仅有孔晁一人而已。另外,这一时期出现了音义体著述,传世有《国语音》一卷,爲后世研讨《国语》传本、注本提供了比较可靠的材料。这一时期,柳宗元认爲《国语》“文胜而言尨,好诡以反伦,其道舛逆”,乃作《非国语》,开启了《国语》评点的先河。此外,这一时期的官方目録著作对《国语》著述进行了较爲系统的著録。
宋元时期的《国语》研究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宋代社会相对繁荣稳定,经济发达,出版业昌盛,《国语》开始出现了刊本,而且成爲后世《国语》刊刻的版本依据。这一时期,后世《国语》两大版本系统的祖本相继産生,进而引领了一千多年的《国语》本文形态,也成爲后世《国语》校勘的基本依据。这一时期的一些学者开始对《国语》文风、韦昭注特征有所揭示。这一时期,出现了选録且评点《国语》的古文选本。这一时期,学者对柳宗元《非国语》之说多有批评,《非国语》研究成爲《国语》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一时期,《国语》的著録方式由原来的条列目録发展爲提要式。
明代是《国语》刊刻最爲繁荣的时代,也是《国语》注释继续低迷的时代,还是《国语》评点的鼎盛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种《国语》公序本系统的刊本,大抵源流有序。尤其张一鲲打散《补音》汇入《国语》,使用更爲方便,开启了明清时期《国语》刊刻的新风尚,而且波及东亚诸国,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国语》刊刻与传播。这一时期没有专门的《国语》注释著作,杨慎、公鼐、李元吉等人对《国语》部分条目进行了探讨。学者对《国语》的著録以及分类越发精细,在黄震杂史归属的基础上,一些书目开始列《国语》入史部,且进行二级分类。尤其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国语》评点独擅胜场,不但对中国本土的《国语》评点産生了深远影响,还波及域外,尤其对日本江户时期的研究影响至巨。
清代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总结时期,《国语》校勘、辑佚、注释、评点、著录以及相关研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而且在研究轨迹上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重要时期,《国语》研究在继承前代研究的基础上,也有新的动向。比如陈小松等结合考古学、金石学和古文字研究成果对伶州鸠论乐的研究,江绍原等结合神话学等对《国语》中罔象的研究等。在高本汉的引领下,民国时期的《国语》《左传》关系考订出现了以历史语言比较方法爲基础的考证,和今文学家的考证、史学的考证交相辉映。
近七十年来,《国语》研究在完成向现代学术转型的基础上,研究内容更加细密。《国语》语言研究、文学研究、思想研究、版本文献研究、训诂考据研究、史学研究、典章制度研究等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学者们在继承旧有方法基础上,依托各自的学科和学术背景,吸取相应学科方法,把《国语》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国语》研究史的基本撰述思路
本书在对《国语》研究史进行阶段性划分之后,采取专题的方式进行二级分类。因爲每个时代大致都有《国语》作者、性质、与《左传》关系等相关问题的研究,都有《国语》注释或训诂考据,都有《国语》的文本形态问题以及《国语》的征引问题,故以此类专题爲二级分类。无论哪种专题,都有具体的学者观点、具体的专著研究、以及下位专题研究,故以专人、专著或下位专题研究作爲三级分类。实质上,学术史往往是由一批有影响力的学者推动、发展起来的。在《国语》研究和传播史上,也有这样的一批学者。左丘明在《国语》的成书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司马迁对左丘明和《国语》关系首次进行了确定,刘歆、班固首次确立了《国语》的经学性质,韦昭《国语解》自唐代以后成爲传世完整的唯一注本,柳宗元从思想和文风角度对《国语》进行了较爲全面的评点且爲《国语》篇章首次标目,宋庠对《国语》音义问题进行了集中整理且爲后世提供了可参据之本,真德秀《文章正宗》第一次对《国语》篇章进行比较完整的标目,张一鲲把《补音》散入《国语》正文之下爲后世提供实用之本,黄丕烈刊刻明道本爲后世提供了明道本的固定形态,陈树华首次对公序本、明道本进行了较爲全面的勘校,汪远孙《国语》旧注辑佚全面且考辨精审,高本汉爲探讨《国》《左》关系引入新的方法且引领了近代中国学术,张以仁在《国语》史学、人物、语言、训诂考据、校勘等诸多方面都有比较精到的研究。这些学者在《国语》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学者在《国语》具体研究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故以专人、专著、专题进行下位分类。
涉及专人者,必梳理其生平著述,或及其相关研究。综述其《国语》方面观点,评述其学术价值及影响。对《国语》注释,则梳理总结其内容分类,并进行举例辨析,梳理历代研究简况及其得失。对《国语》专题研究,则进行历时梳理并进行方法、内容、价值总结。
(三)《国语》研究史撰述的基本方法方式
《国语》是一部先秦典籍,《国语》的注解涉及很多典章制度、地理风物等相关的历史文化内容,《国语》研究也包括《国语》的历史研究、《国语》的思想研究等诸多方面。另外,《国语》研究史本身即是历时性的考察与总结。因此,总要借鉴思想史和社会史的既有成果,需要借鉴和使用社会文化史、思想史以及学术史的相关方式和方法。其次,《国语》版本衆多,《国语》注解也林林总总,而且多以刻本主,整理出来的很少。即便已经整理出来的《国语》及其相关研究著作的点校本,恐怕也还存在各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运用文献学的校勘方法首先进行文献的勘校、比对以及版本的确定工作。再次,无论是《国语》古注还是今人的商榷文章,其间涉及比较多的问题还是《国语》的语言问题,包括字的正假、读音以及词的训诂、词法和句法等相关问题,这就需要运用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探讨总结,判定是非。另外,对《国语》某一问题的研究肯定不止一人,对《国语》某一词的定性肯定非止一家,在进行总结分析时,肯定需要数量统计。如对《国语》某一问题不同观点的统计,《国语》不同版本某一个字应用数量的统计,《国语》某一版本某一具体文字不同字形应用的统计,等等。这就需要运用计量分析和统计的方式和方法。此外,在涉及《国语》评点学的分析以及《国语》文学叙事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总结的时候,需要借鉴文学或文章学的相关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因此,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大致包括:(1)社会文化史、思想史和学术史的方法;(2)古典文献学中版本学、校勘学、目録学的方式方法;(3)语言学中词汇学、语法学、文字学、训诂学的方式方法;(4)计量和统计的方式方法;(5)文学或文章学的方式方法。又,本书所引文献,有影印本文字不清者,有刻本文字有缺失者,率以“囗”出之。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