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齐】尚逸尊隐,与乐齐吟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4-07-01 15:48:57
标签:

尚逸尊隐,与乐齐吟

作者:曹家齐

来源:“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五月廿四日甲子

          耶稣2024年6月29日

 

曹家齐:尚逸尊隐,与乐齐吟

 

 

 

曹家齐教授在讲座中

 

昨日下午三时,“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十一讲“逸民”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锡昌堂103讲学厅举行,本期讲座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曹家齐教授主讲,中山大学哲学系吴重庆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之前,吴重庆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曹家齐教授,表示曹教授除了深耕宋史研究,还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等方面做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成果。除了学术研究,曹老师还是一位雅士。吴教授说,今天讲座最后将有一个彩蛋,请大家拭目以待,下面有请曹教授演讲。

 

一、解“逸民”

 

讲座伊始,曹教授指出“逸民”与以往“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的主题有不同之处,即“逸民”是一个十分清晰、具体的指称。今天的讲座还有一个副标题是“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角”,为何这样说。

 

首先,曹教授从《晋书》与《南史》中,分别为我们节取了阮籍与孙登和孙缅与渔夫两段关于“逸民”的记载,以十分具体的形式让大家对历史中“逸民”的形象有了大致的了解。曹教授表示中国的“逸民”文化深厚而发达,相当厚重,也十分独特性,符合“标识性概念”的要求。所以,接下来将会从 “‘逸民’概念与身份特征”“‘逸民’何以成为一个中国文化概念”“‘逸民’文化的魅力”三个层次展开论述。

 

首先,《论语》中讲“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尧曰第二十》)”孔子认为天下太平,万民归心,就需要把逸民选拔出为国家做事。在《论语•微子》中,孔子列举了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七位逸民。

 

 

 

曹家齐教授在讲座中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逸民”的概念,曹教授从历代注疏中为大家梳理了什么是“逸”。 许慎解释:“逸,失也,从辵兔。兔谩诞善逃也。”(《说文解字》第十上)段玉裁解释:“亡逸者,本义也,引伸之为逸游、为暇逸。”(《说文解字注》十篇上)。在许慎《说文解字》与“段注”中,“逸”都和“逃”有关。何晏称:“逸民者,节行超逸也。”(《论语注疏》)颜师古称:“逸民,谓有德而隐处者。”(《汉书注》)朱熹称:“逸民、遗逸者,无位之称。”(《四书集注》)在颜师古这里,“逸”与“隐”出现了重叠;在朱熹这里,“逸”与“遗”又有了重合,而我们也的确发现“逸民”既可以是“隐士”,有时又会是“遗民”。

 

什么才是真正的“逸民”?曹教授借用了归庄(1613-1673)对二者的区分:“凡怀抱道德不用于世者,皆谓之逸民;而遗民则惟在废兴之际,以为此前朝之所遗者。”(《归庄集》卷三《历代遗民录》)“怀抱道德不用于世”是逸民重要标志。对于“逸民”的分类,《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列举了六种:

 

或隐居以求其志;

或回避以全其道;

或静己以镇其躁;

或去危以圆其安;

或垢俗以动其概,

或疵物以激其清。

 

姜亮夫在《中国文士阶级的类型》中将修士与逸士都归为隐士,并分别列举了代表人物。(《中国文士阶级的类型》载于《国是公论》第二十九期1939年)蒋星煜则比较全面的以不同的分类法区分了各种隐士的类型。在蒋先生的分类里,有真实的隐士,如巢父,虚伪的隐士,如伯夷;有在业的隐士,如台佟,有无业的隐士,如朱桃椎;有孤僻的隐士,如林逋,有交游的隐士,如唐僧渊;还有养性的隐士,如陈抟,求知的隐士,如陆龟蒙等等。(《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

 

 

 

书名: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

作者: 蒋星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 1988年

 

曹教授表示,从这些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逸民”虽然已经是一个身份特征很清晰独特的群体,但是研究者们仍然可以对他们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在曹教授对“逸民”的概念做了详细的阐释后,讲座深入到了下一个主题。

 

二、“逸民”何以为“标识”?

 

曹教授特别注重“逸民”是否为中国文化所独有,欧美日韩是否也有逸民?并为此专门请教了熟悉不同国家历史的学者,得出结论:中国之外亦有隐士,但逸民群为中国所独有。

 

 

 

书名:方丈记

作者: 鴨長明

出版社: 角川学芸出版

出版年: 2010年

 

为了对中国的“逸民群体”有更深入的研究,曹教授对二十五史中的“逸民”与“隐逸”之士做了详细的梳理与统计,总共有365位。曹教授表示,这个数字仅是在正史中有传的“逸民”和“隐逸”之士,那些没有在“传”中专门记录的逸民则更多。曹教授说道,我们中大中文系的张海鸥教授专门做宋代的隐士与居士的研究。根据张教授的统计,《宋史》专门记载的隐士有43位,而各类文献中则可以统计出宋代的隐士达570人。这570人是有姓名可查的,而无姓名可查的隐士则更多。中国正史大量为“逸民”立传,这在世界范围内是仅有的。而这个隐士的庞大群体足以说明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中国社会和文化现象。

 

那么,中国为何会有“逸民”?蒋星煜先生从他那个时代出发,认为“隐士之所以形成,从主观方面来说,完全是由于个人主义或失败主义这两个因素的作祟。凡是隐士,不是个人主义者,便是失败主义者……但是个人主义者的隐居理论,要到曾任漆园吏而不敢为楚相的庄周才有比较具体的说明。”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国难之时,蒋先生为了能够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团结起来为国献力而持有的立场。换到今天,应该还有其他的解释。

 

 

 

曹家齐教授在讲座中

 

张海鸥教授在专著《宋代隐士居士文化与文学》的第一章“宋代隐士文化研究”中为我们总结了宋代隐士隐居的概况和原因,张教授认为源远流长的尊隐传统和隐者自身的隐居意愿是宋代隐士隐居的重要原因。

 

在介绍了前人的研究后,曹教授也给出了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大量的“逸民”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存在一定要从中国深层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解释。我在读美国人类学家詹姆士·斯科特的著作《逃避统治的艺术》时得到了启示。斯科特在有关“赞米亚”的论述中,将越南中部高地、印度东北部地区以及中国西南等地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区,看作是为逃避国家控制而出现的“庇护所”,认为这里未必是中国皇权的控制力所能掌握的地方。

 

如果我们以文明史的角度来看这些地区,当然是落后的。但是既然有文明史,就也会有非文明的历史。在王朝历史的主流价值叙述以外,当然还有为了逃避被统治的历史。当人们忍受不了这个国家的统治,他们就会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隐”和“逸”是一种选择方式,“离”“乱”“叛”也是一种存在的选择。如果只单独考虑“隐”“逸”就会片面,一定要和其他现象结合在一起考察。

 

为什么会存在“不合作”的现象呢?古代中国在耕地的粮食产量不高的情况下,竞争异常激烈。曹教授以他所做的宋代研究为例,为我们分析了宋代科举状元产生的比率和难度。曹教授说,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儒家讲仁义礼智信等,道家讲清净无为,墨家讲兼爱非攻,而法家则讲严刑重罚。曹教授以《商君书》和《韩非子》为例为我们展示了法家的统治思想。法家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实际上造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内部更加严峻的竞争和不能忍耐。老百姓选择在山区生活是逃避统治的方式, “隐逸”也是逃避统治的方式。

 

三、中国文化中的尚逸尊隐

 

成为“逸民”是一种逃避统治的方式,但在中国,这种方式却充满了魅力,并成为了一种文化。接下来我们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按照韩非子的观点,逸民都应该被杀。但中国并非只有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对此进行了制衡。“尚逸尊隐”自古便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周易》中讲:“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后汉书》卷八三《周党传》载汉光武帝诏曰:

 

“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

 

“党遂隐居黾池,著书上下篇而终。邑人贤而祠之。初,党与同郡谭贤伯升、雁门殷謨君长,俱守节不仕王莽世。建武中,征并不到。”

 

《后汉书》卷一七《岑彭传》载:“(岑熙)迁魏郡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册府元龟》卷八○九《隐逸·序》曰:

 

“夫隐居以求志,遁世而无闷,含华匿耀,高翔逺引,非夫德充而义富、学优而诚笃,又孰能怀道自晦,绝俗而孤举哉!故仲尼之序逸民,马迁之述隐君子,班、范而下,罔不论次焉。”

 

可见儒家所提倡的“尚逸尊隐”是中国的一个传统,并成为中国历代治国的一种风气。

 

四、“逸民”文化的魅力

 

“逸民”文化在中国的文学、绘画、音乐中都有表现。文学中有田园诗,绘画中有山水画,都常被拿来抒发隐逸之情。宋代郭思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写道: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瀁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

 

曹教授特别讲道,宋代是山水画重要的发展期。山水画讲究“卧游”, 高明的画手往往可以使观者足不出户就能领略田园诗意,抒发隐逸忧思。观者可以在《万壑松风图》中坐穷泉壑,在《渔父图》渔樵问答。

 

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琴也常常被用来抒发隐逸思想。今天现存最早的琴谱《神奇秘谱》中,第一首琴曲便是《遁世操》,讲的则是逸民中的代表许由。《神奇秘谱》中还著录了一首琴曲《潇湘水云》,被著者朱权认为是南宋时郭沔所作的浙派琴曲,在其题解中云:“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朱权《神奇秘谱》之《霞外神品》下卷,西泠印社,2014年,第19页。)后世亦多认为《潇湘水云》的作者就是郭楚望。

 

 

 

编者:【明】朱权

书名:《神奇秘谱》

出版社:西泠印社

出版年:2014年

 

曹教授以现代史学的眼光审视既往对《潇湘水云》的记录时,发现其背后隐含的历史事实和思想观念之间是有冲突的,《潇湘水云》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后人的理解亦有二致。经过细致的研究,曹教授认为:“《潇湘水云》很可能不是郭沔所作,而是其弟子徐天民所传的一首古曲。”(《遗民心结抑或潇湘情怀——琴曲〈潇湘水云〉解题及意境新探》,载《新宋学》2019年第1期,P198-223。)曹教授将“逸民”文化与自己所关注的宋代史、音乐史结合,为我们对《潇湘水云》的理解作出了新的解释。

 

五、提问与“彩蛋”

 

吴重庆教授在总结时认为,曹教授所揭示的中国“尚逸尊隐”的传统特别重要,并且以政治学上“行政吸纳政治”的概念为引申,认为古代中国在面对层出不穷的“逸民”时,不仅以“行政吸纳政治”,还以“文化吸纳政治”。吴教授认为,在中国的社会与文化情境中, “行政吸纳政治”(“举逸民”)与“文化吸纳政治”(“尚逸尊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不仅是简单的相互补充,而且相互支持。逸民是一群“怀抱道德而不用于世者”,此“道德”并非一般人伦规范,而是合于天地之序,可怀可用,以致进退出处自如。

 

吴教授同样认为,“逸民”非常符合 “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的主题,因为我们这个系列的主题除了要有标识性的识别度,还包含路标、刻度的意义。吴教授表示这样的概念可以推进对中国传统的理解,我们对该系列讲座的期待就是,每一个“标识性概念”都像一个路标与刻度,指引后来者继续前行。

 

 

 

提问环节

 

接着,在座的同学、老师那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兰芬教授在补充同学关于柏拉图主义与“逸民”思想的差别时,分析了中外崇尚自然主义者的情况;历史学系杨勇教授分享了自己在研究中发现的古代中国知识分子进退的情景,对“隐逸”文化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历史学系周立红教授从西方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知识分子的“世俗化”与介入“权力场域”的事实出发,为我们展现了西方历史中文人影响政治的情况。

 

 

 

曹教授即兴调弄,与音乐齐吟

 

最后,是本次讲座的彩蛋。曹教授取出一支箫,即兴调弄,与音乐齐吟,为在座的听众展示了独属自己内心深处的悠渺情操。

 

讲座合照

 

 

 

(报道:谢佩霖;摄影:施雨)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