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宝平 著《儒家元典导读》出版暨前言、后记

栏目:
发布时间:2024-06-07 20:30:20
标签:

巩宝平 著《儒家元典导读》出版暨前言、后记

 

 

 

书名:《儒家元典导读》

作者:巩宝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内容简介

 

本书为“曲阜师范大学洙泗史学文库”之一,受山东省高水平学科“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史”、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学术专著出版基金(2022RXZZ003)资助。本书是作者在多年开设的本科生通识选修课《儒家元典导读》讲义基础上完善而成。它通过分析文本、列举例子、切身体会、讨论问答、课后思读、随附语录等方式,讲解九部富含人文修养资源的儒家元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论语》《孝经》《孟子》《荀子》,介绍各部典籍的来历、内容、主旨、用途和读法。藉此探析儒家精神,揭示儒学常理,有助于读者提升人文修养,形成一种情理相合、中道而行的和谐人生观。另,书末附儒家元典语录精选与注译,供读者快速了解儒学要义。

 

自从冯天瑜、李振宏诸先生倡导并推进中华元典研究以来,学界相关论著不绝如缕,不乏佳作,而专就儒家元典而论者,鲜矣。本书踵武曲园前贤许凌云先生所倡儒家元典说,着重从明体达用和人文修养的角度,探讨儒典要义特别是情理精神在当今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利用,以期对青年学子及儒学爱好者正确理解和实践儒家思想精华有所启示。


 

目录

 

前言

第一讲《诗经》导读

一《诗经》简介

二《诗经》与人文修养

三《诗经》读法

第二讲《尚书》导读

一《尚书》简介

二《尚书》与人文修养

三《尚书》读法

第三讲《礼记》导读

一《礼记》简介

二《礼记》与人文修养

三《礼记》读法

第四讲《周易》导读

一《周易》简介

二《周易》与人文修养

三《周易》读法

第五讲《左传》导读

一《左传》简介

二《左传》与人文修养

三《左传》读法

第六讲《论语》导读

一《论语》简介

二《论语》与人文修养

三《论语》读法

第七讲《孝经》导读

一《孝经》简介

二《孝经》与人文修养

三《孝经》读法

第八讲《孟子》导读

一《孟子》简介

二《孟子》与人文修养

三《孟子》读法

第九讲《荀子》导读

一《荀子》简介

二《荀子》与人文修养

三《荀子》读法

附录儒家元典语录精选

后记

 

前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蔚然大观,璀璨夺目。其中饱含深沉的道德关怀与智慧追求,凝结在《诗经》《尚书》《周易》《仪礼》《春秋》经传和诸子文化元典之中。本课程温习儒家元典,讲解其大致来历、基本内容、主旨要义、修养用途与品读方法,藉此扩充、深化大家对传统儒学的认识,提供温故知新的快乐和德智修身的启示。

 

在正式开讲之前,我们需要厘清课程名称里“元典”“中华元典”二词的来历和内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元典”一词由武汉大学冯天瑜先生首倡,引入学界,由此引发中华元典等方面的著作和丛书面世,促进相关研究课题的开展,影响深远。在《中华元典精神》一书中,冯先生系统阐述元典含义,认为元典具有“始典、首典、基本之典、原典、长典、正典、大典、善典、美典、上典、宝典等意蕴”,在世界文明早期发展史中,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深刻而广阔的原创性意蕴,又在某一文明民族的历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支柱作用”的典籍。这些元典“首次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深刻地而不是肤浅地、辩证地而不是刻板地表达出对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观察与思考,用典籍形式将该民族的‘基本精神’或曰‘元精神’加以定型”,其内容具有原创性特征,表述形式也富于青年期所特有的质朴性和盎然生机(参见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他将《诗经》《易经》《尚书》《春秋》《仪礼》和《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典籍列为中华元典,主要指那些起源古老、历史悠久、生命常青、价值永恒、影响深远的中华文明经典。

 

 

 

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

 

在先秦时期,中华元典经历长期的演变而成型,奠定了华夏民族文化的根基。“从殷周之际到秦汉之际的一千年间,中华元典大致完成了从酝酿、创作至修订、经典化的全过程,并在后世又得到不断的文本诠释与精神发扬。”(参见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页)依前贤界定,这些文化元典可分为两类,“从民族文化整体去考察,有蕴含其整体精神的元典之作,如传统的‘五经’‘四书’即是;而就某一种文化领域来说,又有该领域的创始之作,如兵学有宝典《孙子兵法》,医学有首创之作《黄帝内经》,神话之源《山海经》,算学之宗《九章算术》,史学的范型《史记》等等”(李振宏:《元典文化丛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从这个角度而言,堪称中华元典的典籍首推《诗经》《尚书》《周易》《仪礼》《春秋》等,另外还有先秦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诸家开创、传承或代表之作。

 

 

 

李振宏:《元典文化丛书》

 

儒家元典是中华元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指哪些经典,学界说法不一。许凌云先生认为儒家元典包括“十三经”和《荀子》(许凌云:《中国儒学通论•浅论儒学元典》,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79-480页),李凯则以“十三经”称之(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4页),张自慧主张“五经”加《论语》、《孟子》、《荀子》、《礼记》、《周礼》等。整体上看,大家认为十三经是儒家元典的主体,在传统儒学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千多年来,中国儒学的发展、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对这些元典的文字、名物考订和义理、主旨的阐发而展开的”(许凌云:《中国儒学通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78页)。我们大体遵循前人观点,又有所修正补充,认为儒家元典包括“五经”及传和《论语》《孟子》《孝经》《荀子》。“十三经”中《尔雅》是训诂之书,不当列入。从时间久远、影响深远和具有普世价值的角度来看,这些儒家文化元典是儒家经典中的经典,是儒学之源头、活水与精华所在,价值巨大,影响久远。本课程从中选取九部富含人文修养资源的儒家元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论语》《孝经》《孟子》《荀子》,简介其内容,了解其主旨,欣赏其粹美。

 

 

 

许凌云:《中国儒学通论》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

 

儒家元典具有鲜明的尚德向善、崇道重人、实用务治、中和中正、崇古好古、追求美好等特征,洋溢着一种温和理性、实践中庸的气息。1.尚德向善,如《尚书》处处尚德;《大学》首谈明明德、止于至善等;2.崇道重人,《易传》中谈立天、立地、立人之道,讲天地鬼神人之道,但重点在于人道(即礼、义、仁、知等),目标是“就有道而正”;3.实用务治,《尚书》和《易传》中言正德利用厚先和精义入神、利用安身,皆为其证明;4.中和中正,如《易传》谈中正之道,《中庸》讲发乎情而止乎礼,致中和,《论语》中讲礼之用和为贵,乐而不淫,哀而不伤;5.崇古好古,儒家元典从记载尧舜旧典、商周史策的《尚书》开始,一直到春秋五霸,追慕并致力于实现历代先王之道、修复弘扬礼乐文明,崇古好古的色彩非常浓烈,从而使其对历史文献情有独钟,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6.追求美好,如《易传》中言“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荀子•儒效》中讲君子“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左传》中讲“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礼记•少仪》中讲“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祭祀之美,齐齐皇皇。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鸾和之美,肃肃雍雍”等。不过,从根本上而论,儒家元典就是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书,如古代儒者所论,皆务为治,即事而论,充满淑世关怀与济世情怀。儒家之书多讲仁礼、礼乐、礼义、仁义、道理、道德、仁知等,主张敬天爱人,恶而知善,爱而知恶,发情止礼,执两用中,礼仁敬爱,尊君爱民、隆礼重法,德主刑辅,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等,追求一种情理合一、天人相应、中和而正的道德生活境界。

 

熊十力先生曾言:“中学虽不遗理智,而主要功夫实在修养。”(熊十力:《十力丛书•读经示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149页)儒家追求智慧,推崇修养,既道问学又尊德性,既求知亦求仁,而又以仁道、仁德为重。儒家元典《论语》中频频出现“知”“仁”,后世儒家皆主张知仁并重,寓知于修,所谓“修身者智之府也”。《礼记•大学》中展示大学之道,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再到治国平天下,围绕致知、修养而论,从知识、意志、心态、思想各个层面提升个人适应客观世界的能力。此处的理智、修养大致对应冯友兰所言“理智底理性和道德底理性”。前者是与情相对、以理化情的理,后者是与欲望、理欲冲突的理。(冯友兰:《贞元六书•新世训•尊理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0-395页)推而论之,如果说理智理性是基于认知能力、理论抽象、利弊权衡、客观求真意义上的理性,那么道德理性则是基于道德涵养、知识博学、语言修辞意义上的理性。准此以观,本书每讲探讨儒家元典中道德、认知、文学方面的人文修养资源,多从道德理性角度而论。

 

 

 

熊十力:《十力丛书•读经示要》

 

统观儒家元典,早期儒者通过阐发人道、礼义、仁知,希望提高人生修养,提升精神层次,超脱自然和功利境界,进入道德甚至天地境界(人的四种境界说,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出自冯友兰著作《贞元六书·新原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2-649页),成就一个个仁知勇礼俱全、德慧智慧兼备的君子或圣贤。儒家创始人孔子教诲弟子,讲文行忠信、道德仁艺、学礼以立、学诗以言,在生活实践求学问道,所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做人的理想目标是德智勇三全的君子,生命不朽的途径是修己安人、立人达人。这些都关乎人的修养工夫。职是之故,本课程的儒家元典导读,在讲明儒家元典为何物、从何来、何人做、何时成、有何用、往何方、如何读、有何物、何为要的同时,从中抽绎、梳理有益于人心修养、齐家济世的理念资源与思想养分,为我们青年调适身心、融洽人际与和谐生活提供某种借鉴与启示。

 

西方哲学家黑格尔曾在柏林大学开讲辞中言:“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力量,乃是哲学研究的第一条件。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视的。那隐蔽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示给他,让他享受。”(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一八一八年十月二十二日在柏林大学的开讲辞》,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5页)其中“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力量”,“人应尊敬他自己”,关乎人类对真知、真理、真善的体悟、追求,是中外古今、四海皆有的信念。儒家元典中即有不少类似的精辟论述。如《诗经》中言“哲夫成城”,《尚书》中言“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周易》言“见天地之心”,《论语》《礼记》主张“君子之道”和“天下达共同指向知、仁、勇,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者,天地之心也”,《孟子》言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荀子》论君子“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等等,皆展示了两千多年前先贤对中国礼乐文明、人道哲学中这种“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力量”的体悟、守望和践行。至今,它仍指导和激励无数哲人、凡士向着真知、真理的方向前进和求索。这是本课重温儒家元典的初衷,也是至愿。

 

 

 

冯友兰:《贞元六书》

 

当今学者曾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根植于当代社会生活土壤,又以我国五千年文化,特别是其中博大精深的元典文化为历史渊源,既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有其深厚的历史意蕴。要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无疑,还应对中国元典文化之现实性作出概括,以古为今用。”(郭长兴:《元典文化的现实性与当前文化建设》:《学习论坛》,1998年第7期)也有学者指出:儒家元典中蕴含着丰富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中和、大同等思想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源。(张自慧:《以儒家元典思想涵养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4年9月29日第11版)还有的学者呼吁儒学复兴从自身做起,希望激活古代儒家思想精华,转化为现代人修身实践的鲜活资源(方朝晖:《儒家修身九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10页)。另外,有的学者从正义哲学、生活儒学的转进论修身儒学的可能(孙铁骑:《正义及其文化进路从“生活儒学”到“修身儒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有的则以高校公选通识课为切入点来探讨儒学与修身的可行路径,出版讲义,昭示于世(已出版讲义有方朝晖:《儒家修身九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2011年、2020年版)、廖建平等编著:《儒学与修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等),粲然可睹,不乏启示。如果这些说法和探索方向大致不错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位有志于复兴儒学和提升修养的中国人,或许应该在有生之年,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去重温包括儒家元典在内的中华元典或其他文明元典,将其精粹展现于众,古为今用,精义入神,利用安身,正德厚生。这是一个相当艰难、比较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未来中华文化发展的趋向和目标。不过,在当今世界文明全球化、大融汇的潮流下,借助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东风,这个过程的加快和目标的实现变得比以前更有可能。锐意于通古今之变、融中外之学的仁人志士,只有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勉,牢记先贤往哲的“绝地天通”“通古今之变”“通万方之略”“通天地人曰儒”等会通精神,在会通万方之学中汲取中外文明特别是文化元典里的一切优秀成果,“会通以求超胜”(徐光启语),才可能早日实现中华文明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完美融合(The perfect Integrat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使华夏文化以更自信、自强、自正、自化的面貌,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方朝晖:《儒家修身九讲》

孙铁骑:《正义及其文化进路从“生活儒学”到“修身儒学”》

 

 

人生有限,书海无边,面对这种有无之间的落差,读者难免会产生某种困惑或挫折,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非常矛盾的心情中,笔者凭着个人有限的学识来讲解、导读儒家元典。这种讲读与其说是传道、授业、解惑,不如说是自我学习成长的产物,以期从先贤的叮咛与启示中寻觅一丝心灵的慰藉。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今人对儒家元典的解读类论著,如《经子解题》《经典常谈》《经书浅谈》《十三经讲座》《十三经说略》《中国经典十种》等,受益良多,谨致谢忱。论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雅正。另书末附儒家元典语录精选与注译,供快速了解儒学的要义。

 

后记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前开设的本科生相关课程讲义基础上完善而成。书稿初被纳入成积春教授主持的校公选课教材出版计划项目资助之列,后期出版申请、联络事宜端赖吴佩林教授、王京传教授和刘刚旦等同事的大力支持,特致诚谢。应笔者请求,刘毓庆、杨朝明、林宏星诸先生通过邮件和电话联系,对相关章节内容的修改提出宝贵建议,给予亲切指导,受益良多,铭感不已。刘洁琼、马兴才、张亚朋、刘小娜、孙尧尧、魏灵芝、项泽仁、郭亚林、谭师、王文琦、田学慧、杨璐等青年学友为本书资料整理、校对等提供帮助,付出辛劳,古今学者对儒家经典的精辟解读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有益的参考,让整个写作过程多了一份里仁为美、有德不孤的嚣嚣之乐,亦致敬谢。

 

世界万物有无相生,前后相随,但相反相成,并行不悖。本书既是作者提供他人的读物,也是自我思考的产物,背后更隐含些许“言默不足以载”的不安与困惑。儒家讲仁爱礼义,道法中庸,情理一致,思想中不乏温情,但人生面对的不全是温暖,更多的是炎凉、冰冷和冷热不定之境。近三年来,疫情袭扰下的人类境遇更是如此。今人如何提炼、阐发儒学精要,为人们的心灵燃起一盏明灯,保持一种温情,坚持一份冷静,在纷繁复杂、变化无常的人生中康强其身,文明其心,坚强其志,坦荡面世呢?本书致力于从文献梳理与人文修养的角度探讨儒家元典的内容主旨和当代用途,揭示早期儒家思想的理性意蕴及价值。

 

《中庸》言:“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我们认为儒家推崇君子之学,始于“尊德性而道问学”,德学双修兼备;中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而“致广大而尽精微”,获得真知真理;终于“极高明而道中庸”,即以高明超然的心境正德、利用、厚生,指导生活实践,修己安人,修身治世。只有通过以上三步,我们才可能不断充实、创新儒家文化的具体内容和实践途径,发扬儒学真精神,锤炼儒家新元典,早日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与人类文明大同的梦想。

 

“覆瓿书成空自苦,击辕歌罢遣谁听。”余愿以此凑泊之作与同道相勉,请读者指正。

 

 

 

【作者简介】

 

巩宝平,男,1979年11月生,河北阳原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土,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主编《孔子文化》(交流内刊),任曲阜师范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外交遗产研究基地研究员。长期从事先秦秦汉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教学与研究,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出版《荀子品读》《中国传统思想》《中国传统睦邻之道》等。

 

附作者邮箱:gbp2009@qq.com

微信:gbp201409

谨供同好批评拙著、指正交流之用。

 

附宿莽《一册》诗以自勉:

 

一册小书两分意,

究是深研或普及?

三脚猫功四不像,

贪多求全嚼不烂!

五经诸传六艺学,

最恨学思无所疑。

七年之病八年艾,

病在枯学未笃行。

九九为功十年教,

斅学其半相助益。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