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州 著《晚清〈尚书〉学研究》出版暨序言

栏目:
发布时间:2024-06-07 12:22:32
标签:

刘德州 著《晚清〈尚书〉学研究》出版暨序言

 

 

 

书名:《晚清〈尚书〉学研究》

作者:刘德州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

 

作者简介

 


刘德州,男,1985年生,山东汶上人,历史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先后担任历史系副主任、副院长等职。曾赴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行为期半年的访学。主要从事古代经学史、明清学术史的研究,在《孔子研究》《史学集刊》《天津社会科学》《中国典籍与文化》《国学季刊》《经学研究论丛》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自道光至清末的《尚书》学者及其著作,既侧重专人、专书的个案考察,同时也力图把握《尚书》学之流变以及时代学术之总体特征。自嘉、道以降,随着世运时风的变化,《尚书》学又有了新的内容,呈现新的。同时,这些新的内容、新的又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对此加以探讨,有助于全面把握当时的流。具体言之,本书探讨如下六个方面的问题:今文经学背景下的晚清《尚书》学;晚清理学家之《尚书》学;晚清的《尚书》考据学;晚清学者对晚出《古文尚书》的卫护;晚清《尚书》学领域的汉宋兼综现象;清末《尚书》学中的西学映像。本书力图尽可能多地将相关著作纳来,虽声名不彰者亦然,藉此勾勒晚清《尚书》学之全貌。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常州学派阐发《尚书》之“微言大义”

第一节 清代今文经学的学术内涵

第二节 庄、刘借《书序》阐发“微言大义”

第三节 魏源《书古微》与西汉“微言大义”

第四节 《尚书》“微言大义”之学的特点

 

第二章 今文学派辑考今文、考辨古文

第一节 陈乔枞之《今文尚书经说考》

第二节 皮锡瑞之《尚书》学

第三节 对汉代《古文尚书》的考辨

 

第三章 理学复兴与《尚书》学

第一节 订补蔡传之作

第二节 理学派疏解全文之力作:《书经叵解》

第三节 《尚书》义理之阐发

 

第四章 《尚书》考据学的延续与发展

第一节 继踵江、王、段、孙之新注新疏

第二节 考据学之别枝

第三节 札记类诸书之校勘、训诂学成绩

 

第五章 卫护晚出《古文尚书》之风的兴盛

第一节 卫护之风兴盛的原因

第二节 丹徒张崇兰与谢庭兰

第三节 湖北洪良品与吴光耀

第四节 其他诸家

第五节 余论

 

第六章 兼综汉宋的新注新疏

第一节 “汉宋兼综”名实再审视

第二节 黄式三等人之《尚书》学难称汉宋兼综

第三节 戴钧衡、姚永朴荟萃众说

第四节 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融会训诂义理

第五节 余论

 

第七章 清末《尚书》学中的西学映像

第一节 成本璞之《九经今义》

第二节 刘光黄之《尚书微》与《立政臆解》

第三节 李元音之《十三经西学通义》

第四节 西政为要:比附西学的所在

 

参考文献

后记

 

言】

 

《尚书》学历来号称难治。难在哪里?首先是《尚书》难读。两三千年前的东西,文字艰深,语句古奥,正所谓“殷盘周诰,诘屈聱牙”,其中有多少错简误字,讹脱衍倒,至今也很难说清。加以上古文字多通假,哪些是本字,哪些是借字,学者们言人人殊,因此同一句话,说解的歧异往往很大。这就使读《尚书》者,首先要下一番梳理文义的功夫,要从研究每一个字做起,就如面对一片榛莽荒原,每前进一步,都要“斩之蓬蒿藜藋”,消除障碍,才得以前行。所幸《尚书》在先秦时代就已列入儒家经典,历代学者、经师研习讲授不辍,留下了大量的著作,给我们今人阅读《尚书》提供了参考,这些著作也就构成了所谓“《尚书》学”。这个《尚书》学难治的第二个原因,就是这门学问牵涉的问题太多、太复杂。上古书以篇行,故《尚书》究竟有多少篇、篇目究竟怎样,自古就是一笔糊涂账。至于各篇的时代如何,哪些是当时的文档,哪些经过后人的改窜,《尚书》究竟与孔子有怎样的关系,诸如此类,在在都是问题。秦火以后,《尚书》复现,西汉传《尚书》者,以伏生为最早,此后则是欧阳、大小夏侯,但武帝时又冒出来十六篇孔壁古文,这就使治《尚书》者有了今文与古文的分派,为此后的《尚书》学增添了许多纠葛。可以说,经学的今古文问题,在《尚书》学上表现得最为难解。自宋代以后,又产生了关于真伪古文的争议,今所见《尚书》中的二十五篇,学者或攻其伪,或辨其真,笔墨官司一直打到现在。

 

尽管《尚书》难读、《尚书》之学难治,但历代仍有学者知难而进,孜孜矻矻,钻研不辍。盖因在昔人眼中,《尚书》乃是圣人之“经”,所收皆五帝三皇“典谟训诰誓命”之文,足以垂世立教,故为历代统治者所尊奉,成为治国理政之根据。加以经筵进讲、蒙馆课读、科举考试都离不开《尚书》,故古人对《尚书》及《尚书》学的研究兴趣,从不稍减。而在今日学者的眼中,《尚书》则是极其珍贵的史料,可以借此探索茫昧的古史,探索我先民的思想意识;又因为《尚书》作为儒家的经典,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至深至远,而古人对《尚书》的解读,又是不同历史时期学术史的研究素材。因此现代学者对《尚书》学的研究,也十分重视,老一辈的学者以及今日尚年轻的学人,都为此投入了相当可观的精力,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著作问世。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晚清〈尚书〉学研究》,就是这样一部新的研究成果。

 

这是一部经学史的著作。我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即目前如果想要写作一部有分量的《中国经学史》,还是应该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先做分经典的研究或者分阶段的研究,《春秋》学史、《诗经》学史、《尚书》学史、两汉经学史、清代经学史等,待到这些分经典、分阶段的研究有了更深入、更精细的成果,撰著高水平的《中国经学史》才有可能。令人高兴的是,这部《晚清〈尚书〉学研究》正是这样一部分经典、分阶段的著作,而且此书的研究更加细化,不只是专门瞄准了清代,而且更进而细化到清代的晚期了。

 

对清代的《尚书》学做分期讨论,确有必要。因为中国古代的学术,特别是经学,到清朝已达到了高峰,老师宿儒众多,成果璀璨。而到清代的晚期,学术风尚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对近代中国的学术走向甚至都发生了影响,所以把清代晚期的《尚书》学专门提出来做一番探讨,是很有意义的。本书作者之所谓“晚清”,是指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大体上是不错的。但他叙晚清的学术,从庄存与说起,这也是必要而且合理的。严格地说起来,庄存与是乾隆年间的人物,不能算是晚清的学者。但庄存与这个人,与后来晚清几位重要的今文学者关系甚大,他治学不满足于惠、戴式的汉学考据,不肯局限于文字笺注之中,有比较强烈的经世意识。如同其他的乾隆时期的学者一样,他也主张尊汉复古,但他着眼于西汉之学,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公羊学之上,同时用治公羊学的方法钻研《尚书》,形成了今文学派的《尚书》学。庄存与的学术在当时影响并不是很大,但他今文学的思路被庄述祖、刘逢禄、宋翔凤等人继承,而刘逢禄又是晚清今文学者魏源、龚自珍的老师,故要想厘清晚清《尚书》学的学术理路,一定要从庄存与说起。本书对庄存与用探求微言大义的方法研治《尚书》,做了精细全面的分析,可谓切中肯綮。

 

道光以来的九十余年,既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末世,也是中国社会剧烈震荡、转型的时期,所以表现在学术层面上状况是极其复杂的。在这一时期中,今文经学的复兴是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本书对刘逢禄、魏源、皮锡瑞等今文学者着墨甚多,对他们以公羊学的思路解析《尚书》,评述十分准确深入。不过这个时期的所谓今文学者,情况也是十分复杂的,有的学者,究竟算是今文家还是古文家,在学术界还有争论。例如陈乔枞,他虽然在《今文尚书》上用力甚勤,却没有一般今文家那样的门户之见,他不排斥古文的说解,对于《今文尚书》,他致力于梳理今文经师的传授系统、辑考有关《尚书》的今文经说,所用的方法与遵循的原则,与段玉裁、孙星衍等相比,并无二致。本书的作者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特点,他在将陈乔枞归类于今文学者的同时,也不忘指出陈氏这类学者的实事求是的客观立场。

 

清代晚期,乾嘉考据学虽已渐趋衰落,但余波尚在,对当时的学者仍有非常大的影响,也产生了一些出色的实证学者,例如俞樾、吴汝纶、于鬯等人,他们的《尚书》学著作都保持有清代汉学的学风,也可以说是晚清《尚书》学的一个重要的支派。本书的作者对此也给予了高度关注,辟有专章,对《尚书》的考据学之延续和发展做了深入的挖掘和客观的评述。在这一个时期,宋明理学也有复兴的迹象,学者以理学的概念、范畴阐释《尚书》,追求经世致用,一时也蔚为风气。还有一些学者,打破门户的樊篱,主张汉宋兼采,并以这样的理念撰著《尚书》的新注、新疏。同时,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有的学者,以西学比附《尚书》,试图从《尚书》中挖掘西方政制之源,这也构成了当时特有的一种研治《尚书》的路径。所有这一切,使得晚清的《尚书》学显得异常复杂多样,学者治经的角度不同,目标各异,学术的色彩可谓五花八门,厘清不易。本书的作者能对晚清《尚书》学做全景式的整体考察,对经学的家派有明确的认知,对各种《尚书》学的主张胪陈列举,条分缕析,给予了清楚的说明。

 

本书是学术史研究,自然少不了要对学者及其著作进行分析和评论。一个时代的学术构成,固然要有一些学术巨匠的支撑,但也离不开一些次要的、轻量级的学者的参与。作者对此有正确的理解,他指出:“学术史的组成,既包括成绩显赫的‘一流’学者,也包括声名不彰的‘二三流’学者,乃至‘不入流’者。舍弃其中任何一环,都无法得其全貌。”由于有这样的认识,所以本书不仅详细分析、评述了像刘逢禄、魏源、皮锡瑞、陈乔枞、王先谦等晚清的著名学者以及他们的重要著作,同时也关注到了声名不是十分显赫的甚至从来鲜有人道及的一些作者的《尚书》学著作,既有对晚清主流的《尚书》学的深刻剖析,也有对一些非主流的、并不为一般人所看重的《尚书》学著作的解读。这就使读者得以纵览这一个时代的《尚书》学的全貌。可以看出,作者沉潜于故纸堆中,做了大量烦琐细致的工作,才得以完成这一课题;同时应该指出,作者如果没有良好的学术素养,也是难以为功的。

 

本书的作者刘德州,2006年考入南开大学,跟随我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南开的五年中,踏实勤奋,攻苦力学。在我的印象中,刘君似乎不怎么善于言辞,然悟性甚高,他读了很多书,旧学根底日渐扎实。他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是“今文经学背景下的清代《尚书》学”,已有相当的难度。毕业以后,他就职于江苏师范大学,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钻研。屈指算来,他毕业离开南开,已经九年了。不久前接到他的来信,说他的《晚清〈尚书〉学研究》一书就要出版了,希望我给他写一篇序。我因为在电脑上看东西比较吃力,他还特别打印出一部纸本的书稿,给我寄了来。刘君自述,这部书稿是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扩充增订改写而成的。我读过之后,感觉他的学殖又有了明显的增长,学术视野更为开阔,逻辑思维更为缜密,书稿中对古文献的解读准确无误,对各种类型的《尚书》学者,评价基本平允客观,而书稿的行文则更为老到。我由此看到了一位青年学人的成长,由衷地感到欣慰。我也深知,学问之道,并非坦途,刘君能有今天的进步,一定已经尝到了治学的艰辛,而今后的道路则更长,困难也许会更多。然既入学术之门,自当永无止境地追求下去。希望刘君能够继续努力,做出更好的成绩来。

 

赵伯雄序于2020年4月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