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 邓洪波】2017年书院研究综述

栏目:庙堂道场、观察总览
发布时间:2023-12-29 20:55:15
标签:

2017年书院研究综述

作者:王帅 邓洪波

来源:《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摘   要:2017年,书院研究延续了之前的热度,并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共有相关研究著作24部,博士学位论文3篇,硕士学位论文32篇,期刊论文432篇,报纸类文章34篇。研究内容除了传统的书院研究方向,如教育学、历史学、文学、建筑学等方面外,图书馆、旅游、互联网技术、艺术设计、美学等专业也进入了书院研究的热潮中,扩大了书院研究的范围与影响。其中现代书院建设与书院制度的改革是今年的热门话题,但研究人群单一。

 

关键词:书院;当代书院;书院研究

 

一、2017年书院研究概况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关注,书院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教育组织,也在近些年来受到了普遍的关注。2017年,书院研究延续了之前的热度,并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相关研究内容范围广、层次深、影响大。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共有相关研究著作24部,博士学位论文3篇,硕士学位论文32篇,期刊论文432篇,报纸类文章34篇。3篇博士学位论文分别为陈曙雯的《经古学与十九世纪书院的文学生态与骈文发展》[1]、兰军的《联讲会,立书院:浙江阳明学讲会研究》[2]、赵路卫的《元代士人与书院——以长江流域为中心》[3]。硕士学位论文中,传统的书院研究方向有16篇,包括个体书院研究、区域书院研究、书院教学研究、书院改制研究、书院与社会等方面,书院建筑研究8篇,当代书院研究8篇。2017年,书院研究方向的内容包含了历史学、教育学、文学、建筑学、图书馆、旅游、互联网技术、艺术设计、美学等专业,书院研究热情较往年有增无减,扩大了书院研究的范围与影响。

 

在24部书院研究著作中,邓洪波编著的《书院学档案》[4]最为引人瞩目。此书主要由书院研究综述、书院论著评介、书院著作提要、书院论文索引四部分组成。介绍了书院学从产生至今90余年的历史,总结了书院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分析了书院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中论文索引目录收录了90年来各国研究论文,十分有利于读者查找检阅。《书院学档案》是书院资料整理的进一步发展,是书院学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总结性与前瞻性并存的书院研究著作。此外,王涵编著的《中国历代书院学记》[5],择取了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二十家书院,对这些书院的历史沿革、代表人物、办学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选择各书院经典的学记、学规加以介绍和今译,展现了书院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所承载的文化使命和在教育史上的特殊意义,有利于普及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在面向大众的书院普及性作品中,王立斌主编的《书院纵横·第3辑》[6]分人物风采、书院论坛、书院史话、书画欣赏、学林随笔、讲堂札记、书院建筑、创新探索八个部分,搜集整理书院各方面的内容,呈现了古代书院的历史风貌及现代书院的发展态势。王培的《古代书院》[7]主要介绍了书院的萌芽期,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历程,书院在古代的图书馆功能和书院在古代的祠堂功能等。《二程书院教育活动寻迹》[8]通过对程颢、程颐书院教育活动的遗址考察与文献分析,全面展现了二程的书院教育活动,对于当代学者研究二程书院教育、大学生修身治学,大众了解和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书院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还有厐思纯、郑文丰编著的《明清之际的贵州书院》,[9]张学龙的《星出金鳌洲·萍乡鳌洲书院史话》,[10]肖雄的《明清云南书院与边疆文化教育发展研究》,[11]徐放鸣的《云龙书院》,[12]吴洪成、王培培、郭春晓的《重庆书院史》,[13]王立斌、吴国富、金来恩的《象山书院》,[14]黄树先的《循理书院志》,[15]张羽琼的《贵州书院史》,[16]王志强的《学术、学派与文化传承·文化传播视野中的宁波古代书院研究》,[17]周达章、周娴华的《宁波地方文化通俗读本 4·宁波书院文化》,[18]章建的《“品读·文化安徽”系列·书院安徽》,[19]福建省图书馆编著的《福建书院概览》。[20]

 

2017年出版的著作中,现代书院建设与教育活动研究也是重点。《书院传统与当代大学教育·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21]分三个部分从理论研讨、实践与反馈和学生作品三个方面展现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成效。从2009年开始,岳麓书院实施了独具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力图挖掘传统书院教育的资源,将古代书院教育的诸多元素融入现代教育体制之中。这种融合中西、贯通古今的导师制实践与探索,为国内各院校广泛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何毅的《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的大学书院制研究》[22]以大学组织模式变革为线,从大学制度变迁的视角研究住宿学院制在西方大学发展史上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其次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探讨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演变及现代大学书院与古代书院的文化渊源。吴晓明的《书院的理念与探索·复旦大学书院讲演录》[23]介绍了复旦大学自2005年实行的住宿书院制度,实现了将通识教育从理念导向实践。此书汇集了众多书院导师的部分演讲,这些演讲含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医学等领域,传达了学科的前沿动向,展开了富含创造力和创新性思维的学术讨论,蕴含认真严谨的推理探索。王家新的《书院制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4]由南京审计大学老师撰写的37篇论文集结而成,通过“书院理念研究、书院通识教育、书院学生管理“三大板块的内容,对大学书院制改革进行了理论层面的研究和实践层面的探索。第一板块侧重书院的理念研究,探讨了书院制教育理念,书院制人才教育模式的特点和创新,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的理念、体系架构等;第二板块内容侧重书院通识教育研究,主要探讨了书院导师制、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全人教育等问题;第三板块侧重学生管理,探讨了书院制下学生管理模式的特点,并以南京审计大学为案,对学生管理的组织架构、班级建设、职业指导、社团建设、辅导员建设等丰富多样的实践主题进行了研究总结。通过书院一线工作人员的研究,探索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规律。另外,有黄英杰学位论文修改而成的《古典书院的终结及其对现代中国大学的影响》[25]一书,也对书院与现代大学教育进行了探讨。筼筜书院编著的《当代书院丛书·筼筜书院》,[26]则介绍了一个当代书院的发展历程。

 

此外在书院与图书馆方面的著作有齐诚,马楠编著的《外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27]对明清以来古代传统藏书基础条件逐渐瓦解,两次西学东渐西方图书馆思想传入及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进行总结。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藏书的发展与衰落、明末清初西方图书馆思想的输入等。

 

2017 年期刊论文将在下文进行分类论述。

 

二、传统书院研究

 

书院作为一个存在了千年的文化教育组织,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无数值得研究与探讨的主题。在2017年的研究论文中,传统书院史研究的主题大致可分为古代书院的个体研究与区域研究;教育教学、藏书刻书、学田、祭祀、书院与学术;书院与社会文化等问题。

 

(一) 个体与区域书院研究

 

在传统书院史的研究领域中,个体与区域书院研究历来是重中之重。其内容多为探究书院历史沿革以及具体书院制度或创建时间的考辨。

 

石正义的《唐朝至晚清鄂南书院考》[28]以鄂南地区的书院沿革为线索进行讨论,认为鄂南地区最早的书院为唐代的元结书堂,并进行了广义书院和狭义书院的讨论,而后又介绍了两宋时期的 10 所书院,元代鄂南地区书院的官学化,明代书院的繁荣与清朝鄂南地区书院的普及。其中书院数量元朝6所、明朝17所、清朝28所。通过对鄂南地区书院的历史沿革及数量的考证,作者总结出鄂南地区书院发展的三个结论:第一,鄂南地区是湖北书院出现最早的地区;第二,鄂南书院的发展与全国书院的发展过程相似。产生于唐朝,兴起于宋朝,兴盛于元朝,繁荣于明朝,普及于清朝;鄂南书院为鄂南培养了大批政治精英和学术人才,为鄂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晚清以后鄂南教育的近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邓敏杰、邓滔发表的系列论文《广西书院钩沉》,[29]详细介绍了广西地区宋元明清四朝的书院,并统计广西有名有据可寻的书院相继建有326所,分属凉亭休闲书院、商业会馆书院、祀庙书院、教学书院四类。

 

此系列论文分别按历史时期将可考的书院一一介绍,可谓用心,并在文章最后对当代的书院建设乱象进行了批判。顾建娣的《晚清的旗人书院》[30]则讨论了一个特殊群体的书院。文章首先介绍了旗人书院的发展历程,统计晚清建立的16所旗人书院,并认为晚清旗人书院建设速度因驻防文试政策的宽松而加快;晚清旗人书院重视汉学教育,满语骑射日益衰弱;汉族官员在旗人书院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为晚清旗人书院的三大特点。认为旗人书院从文化层面反映了晚清社会的激荡巨变与满汉关系在晚清的变化,以及旗人文化的流变和晚清社会的变迁。曹雪的《论日本江户时期“怀德书院”的教育》[31]则属于海外书院的研究,对日本江户时期“怀德书院”的创立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同时对“怀德书院”的教育方式、教学管理方式进行探究,认为怀德书院办学客观上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创造了条件,具有灵活自由的教育形式,积极接受和传播西方先进文化,制定一系列系统的教育管理的规章与制度,为日本近代化培养了大批有志之士。刘艳伟的《城南书院非雍正年间所设省会书院考》[32]则属于个体书院历史沿革的考辨,作者通过对《大清会典》《大清会典则例》《城南书院志》《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长沙府志》等一系列文献进行考察,考证出雍正十一年各省城设立省会书院时城南书院尚为废墟,并非省会书院,《大清会典则例》记载失实。

 

(二) 书院教育

 

书院作为中国传统重要的文化教育组织,教育教学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也是学界历年来一直研究讨论的重点。邓洪波将书院教育制度总结为六大事业,学术研究、教学传道、藏书、刻书、祭祀学派祖师、经营田产。[33]是以此部分介绍的即为围绕此六点进行讨论的文章。书院的学术研究方面的文章有冯晓霞的《书院教学与阳明学传播》,[34]文章通过介绍王阳明及其门人创建的书院、阳明心学通过书院讲会的传播以及阳明学派的产生及其门人的教育三方面,将书院的学术研究功能体现出来。总结出书院造就了王阳明的学术成就。王阳明及其弟子关注书院建设,为宣传阳明学说奠定条件,并利用书院刻书、讲学,提倡和传播阳明学说,把书院作为阳明学说交流、传播的基地。通过书院的刻书、讲学活动促进阳明学说的传播,也推动了阳明学派的形成和发展。王胜军的《明道继统——书院志编纂与理学道统的建构》[35]则从书院志编纂来考察书院与学术的关系。文章认为书院志编纂是理学道统建构的重要方式。从编纂目的来看,书院志明示和回答了书院传承理学道统的功能和使命;从基本内容来看,书院志对于内容简择、材料编排作出了是否合乎理学道统的判断;从表意方式来看,书院志编纂运用了文字、图像符号及文本阐释等多种途径来展现理学道统。

 

书院的教学方面大致可以分为教学内容与书院的日常管理。黎文丽的《清代陕北书院教学与管理特点》[36]就从这两方面进行了讨论。文章介绍了陕北书院的校舍与环境、陕北书院的教学内容、陕北书院的教学管理三点,总结出陕北书院选址、环境及布局,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书院教育以德育为先,重视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书院教学管理有严格的学规学则,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构建、传承和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鲁小俊的《清代书院的知识结构——以阅读指南、课业设置和考课题目为考察视角》[37]则单从教学内容进行讨论,通过对清代书院学生的课艺进行研究,认为清代书院的知识结构大致包括“俗学”、“古学”、“新学”三个方面,即时文类书等应试之学、传统四部之学、晚清时务泰西之学。书院士子的知识广度主要体现在古学和新学方面。总体看来,清代书院提倡读经典为主、读类书为辅,反对庸烂时文和二手知识,对卑俗的应试学风有纠偏之功,有助于士子建构健全的知识体系。并认为清代书院与科举的关系,是积极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消极的“附庸”。邱志诚的《宋代学规的兴起及其对生徒的身体规训》[38]单独讨论了宋代学规的产生及其影响。文章认为宋代学规的兴起、普及标志着管理式教育的建立。相对于传统的“礼乐造士”模式改变为“学规训士”,通过管控生徒学习生活的时间、空间,创生出与传统迥异的身体姿态和行为模式。中国传统教育对生徒身体的规训模式在宋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宋代兴学带来的学校教育规模化、制度化发展的必然。蒋建国的《晚清书院读报活动与时务新知的传播》[39]介绍了晚清书院教学中的读报活动,认为这是晚清中西交融的重要标志,传教士在推动教会书院的报刊传播与阅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报刊从教会书院到本土书院的传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受到晚清政治、文化和媒介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晚清书院读报活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报刊、书院与社会思潮之间的多元互动关系。

 

2017年有关书院藏书、刻书、祭祀、学田方面的文章并不算多,共有 14篇。邹桂香的《国内书院藏书研究现状与展望》[40]一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书院藏书的研究情况,随后介绍了中国古代书院藏书建设、书院藏书制度、书院藏书的功能与历史地位、书院藏书的近代调试与转型。最后认为新时期的书院藏书研究应该突破原有的研究范式,应该重视对书院所在地域的地方史志、文人笔记、传记等资料的合理发掘。重视存世书院藏书的利用与研究,梳理书院藏书目录统计原来书院藏书的种类、数量,以及聚散亡佚的情况; 通过公共图书馆及学校图书馆馆藏目录的查询,按图索骥,寻觅相关书院藏书的归宿,推动书院藏书研究的深入。合理开发存世书院藏书的价值,加强对书院藏书的保护和利用,利用文献数字化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加强书院藏书与社会的互动研究,借鉴海外汉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方法,关注与社会各方面的宏观和微观的联系,把书院藏书的研究置于社会史研究的开阔视域,并与区域文化史、阅读史研究相结合。靳力的《论清代山东书院的图书出版文化》,[41]介绍了清代山东书院经营雕版印刷业的菏泽居敬书院、重华书院,济南烁源书院、尚志书院,济宁任城书院,黄县士乡书院,青州族贤书院,以及书院出版图书的种类,认为清代山东书院在刻印经史典籍、书院师生的研究成果、先儒大师的学术著作、地方志书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图书出版文化。清代山东书院的图书出版活动在促使官刻、私刻、坊刻的兼融与刻印水平的提升,促进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以及保存地方文献,推进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社会作用和影响。

 

在书院祭祀的研究方面,徐永文的《明代儒学书院祭祀述论》[42]通过分析明代儒学书院祭祀功能的特征及演变过程,介绍了释奠、释菜、行香、启圣公祠祭、乡贤祠祭、名宦祠祭等祭祀内容,彰显书院祭祀在德育教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认为相比儒学而言,书院祭祀相对独立和灵活,务求实效,并与讲学相得益彰,彰显了书院教育的优势和特色。韩在壎的《朝鲜时代书院享祀礼研究——以九大书院享祀礼为中心》[43]通过比较朝鲜九大书院的祭祀礼,考察朝鲜时代书院祭祀礼的开展过程,分析各书院的异同点,认为朝鲜时代的书院将自身定位在乡校和乡祠之间。在整顿书院享祀礼的过程中,在参照乡校释奠礼的同时又特别注重繁简程度的区别。书院享祀礼不是由国家制定的,而是多样的学术共同体经过考量和讨论来确定的,是朝鲜时代的书院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

 

书院学田的研究有刘静、王红梅、李昱的《白鹿洞书院学田沿革考》,[44]文章表明,白鹿洞书院学田的主要来源为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直接划拨或购置学田,清理洞田、收没荒地,官绅捐资购置学田,宗藩输官田入白鹿洞洞田,划拨盐务充公银补贴白鹿洞书院,香资置田,官绅捐资助力七种,并介绍了白鹿洞书院的收支情况,为读者明晰了白鹿洞书院的学田经营模式。沈伏琼的《元代江南寺院侵占儒学田产现象探析——以胡文昭公墓据碑为中》[45]则通过探讨元代寺院侵占儒学田产现象,为我们提供了学田研究的新领域。

 

(三) 书院与社会关系

 

书院作为中国传统重要的文化教育组织,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历来也为学者所重视。邓洪波、兰军的《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书院与寺庙之争——以嘉靖五峰书院诉讼案为例》[46]通过讨论书院与佛教寺庙争夺地方文化主导权的斗争,展示了儒佛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融合又充满斗争的两面性关系。通过五峰诉讼案涉及地方多种势力间的互相角力,展现了书院与社会各阶层的密切互动,折射出书院在地方社会的生存实态。宗尧的《积极靠拢与灵活应对——晚清教会书院与中国社会关系探微》[47]通过介绍教会书院进入中国的过程,教会书院在中国为获得认同而采取的措施,中国社会群体对教会书院的态度三方面。作者认为教会书院进入中国,不是中国社会主动学习西方文化教育体制加以引进的结果,而是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强势地涌入了中国社会。在此情况下,西方传教士在主观上只是把创立书院作为传教的一种工具,并非致力于改善中国落后的教育状况,故而当时的中国社会很难对教会书院有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和心理上的归属,这也决定了教会书院不可能真正地根植于中国社会。

 

(四) 书院建筑

 

书院建筑作为中国古代文教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环,一直是书院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研究者多为建筑工程方面的学者。2017年关于书院建筑方面的研究共有38篇,其中8篇硕士学位论文,30篇期刊论文,文章涉及建筑、设计、环境、景观、美学等多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因近些年书院复兴的火热局面,本年度关于书院建筑的文章基本上属于探讨古代书院建筑在当今社会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与现代建设书院对传统书院的借鉴。值得一提的是袁斯羽的硕士学位论文《岳麓书院AR全景视频设计与研究》,[48]运用全景视频技术将岳麓书院以新面貌进行展示,在整个过程中深入探讨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如何以新的表现方式将岳麓书院进行表达,并以互联网的方式将岳麓书院进行传播与推广;另一方面是如何将服务设计、商业模式与岳麓书院的传播结合起来,以整体性的原则去考虑整个过程的体验与设计,将现代科技与传统书院联结起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胜军的 《书院建筑文字的无声讲学——以明清西南地区为例》,[49]文章将书院建筑文字作为一套儒学表意符号,认为书院讲堂、斋舍、牌坊的匾额、楹联、碑记等叙事文字,主要取意于《四书》《五经》的文本以及儒学史中的人物、概念,简明、直观地表达了儒学的各种文化意旨。明清时期儒学在向西南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中,这套文字表意系统作用更为积极,是潜移默化的无声讲学。此为书院建筑研究中的新尝试与新观点。

 

三、当代书院研究

 

书院在清末改制后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由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和发展,书院在当代又重新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全国范围产生了“书院热”。2005年以后,许多高校实行了大学书院制改革,基于讨论当代书院建设、书院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现代高校书院制研究、书院精神与当代社会、书院与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书院建筑景观以及其他跨学科研究这些议题展现在大众面前,产生了大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书院研究在传统书院研究之外开辟了另一大阵地。本年度当代书院研究共有198篇相关论文。

 

(一) 书院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刘丹丹的《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50]、祁琦的《浅析传统书院文化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51]、王术臻《书院传统与中国大学精神的重建》[52]、杨星星的《中国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53]等多篇文章,都针对中国现代大学的弊病提出了批判,强调吸收中国传统教育的教育精神,提倡德智教育,提倡学术自由与文化多样性,建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提倡师生和谐等。可以说,历年来关于书院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中,德育一直是讨论的重点、要点,鲍仕梅的《萃取书院文化精华加强大学精神建设》[54]郑锋和黄芳的《宋代书院教育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以江西白鹿洞、白鹭洲等书院为例》[55]、刘莉的《书院教育模式对高等教育思政课教学的启示》[56]等文章正是针对德育与现代大学精神文明教育进行讨论的。对于书院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方面的研究,其范围涉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中小学教育以及幼儿教育。

 

(二) 书院制度与当代大学教育改革

 

当代书院建设与复兴的讨论也是2017年的热点话题,戴美玲、王维生的《文化自信与中国当代书院的复兴》[57]正是对此问题的讨论。文章认为文化自信是中国当代书院复兴的背景,国人因文化自信而对传统文化充满热情,以国学传播热潮为标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日益受到关注,中国当代书院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兴。文章还提出中国文化自信的基本立场就是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书院的道统,将中西结合,和而不同作为当代书院的基本态度。并将当代书院分为几类:体制内的大学书院,如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创办的书院;民间各式各样的书院,如西安白鹿书院、山东万松浦书院、北京四海孔子书院、台湾德简书院、武汉云深书院、大兴安岭长白书院; 在官民二者之间的书院,如山东尼山圣源书院、厦门筼筜书院;新兴的网络书院以及佛儒结合的什刹海书院。最后认为中国当代书院应当做到讲学论道,深入阐发文化精髓;培育君子,融入国民教育与生活; 文化交流,增强文化交流互鉴;会通创新,参与当代文化主体性建构,从而真正意义上地推动书院的复兴。新型书院建设其中以“图书馆 + 书院”模式最为瞩目,钱茜的《尼山书院新模式的调查与研究》[58]详细介绍了山东省尼山书院采取的“图书馆+书院”模式的公共化文化服务模式,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这一模式进行总结评价。文章认为目前尼山书院的主要问题为:缺乏固定专业的师资队伍,书院生源匮乏,书院活动形式和内容单一,书院课程缺乏系统性。最后对尼山书院这种“图书馆+书院”模式作出了正面积极的评价。

 

当代书院制度改革是以大学为主导的高校通识教育改革,通过导师制与书院制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改革措施。目前情况,主要研究为研究者对于当代书院制改革的反思与总结。刘淼《“学院+书院”管理新模式的探讨》[59]、蒙园《学生管理体制的新形式——书院制管理》[60]等文章主要介绍现代大学书院制和现代大学所实行的“学院+书院”管理新模式,重点介绍了“学院+书院”管理新模式对大学生发展的意义,及结合实际对今后进一步建设书院的探讨。蔡英的《书院制下医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南方医科大学为例》[61]、孙苏亚的《书院制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62]、陈凯珊等的《书院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以肇庆学院为例》[63]、龙晓丽的《书院制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功能研究》[64]、沈澄的《书院制视角下学困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探微》[65]等文章则从当代高校书院制度的细节入手,探讨包括专业教育、健康教育、学风建设、党建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等各个方面。蚁秀如的《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现代书院建设思考》[66]等文章探讨了利用互联网将现代化教育与书院结合起来,线上书院与线下书院双管齐下,帮助高校教育更好地落实,更好地培育人才。总体而言,2017年书院研究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传统书院志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系,随着对于课艺等新材料的发掘,研究正不断地深入下去,传承千年的书院教育,也将不断产生新的活力。对于当代书院制度建设研究这一新兴研究话题,大多为教育学界的研究者进行讨论,史学工作者参与不多,导致很多问题的讨论浮于表面。如果双方能够共同深入研究现代教育改革的问题,相信在将来的研究中一定能获得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曙雯.经古学与十九世纪书院的文学生态与骈文发展[D].南京:南京大学,2017.
[2]兰军.联讲会,立书院:浙江阳明学讲会研究[D].长沙:2017.
[3]赵路卫.元代士人与书院——以长江流域为中心[D].长沙: 2017.
[4]邓洪波.书院学档案[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5]王涵.中国历代书院学记[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7.
[6]王立斌.书院纵横第3辑[M].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2017.
[7]王培.古代书院[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7.
[8]黄思记.二程书院教育活动寻迹[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7.
[9]厐思纯,郑文丰.明清之际的贵州书院[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17.
[10]张学龙.星出金鳌洲萍乡鳌洲书院史话[M].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
[11]肖雄.明清云南书院与边疆文化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12]徐放鸣.云龙书院[M].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
[13]吴洪成,王培培,郭春晓. 重庆书院史[M].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
[14]王立斌,吴国富,金来恩. 象山书院[M].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15]黄树先.循理书院志[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16]张羽琼.贵州书院史[M].贵阳: 孔学堂书局,2017.
[17]王志强.学术、学派与文化传承文化传播视野中的宁波古代书院研究[M].宁波: 宁波出版社,2017.
[18]周达章,周娴华.宁波地方文化通俗读本 4 宁波书院文化[M].宁波: 宁波出版社,2017.
[19]章建.“品读·文化安徽”系列书院安徽[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
[20]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书院概览[M].厦门:鹭江出版社,2017.
[21]肖永明,吴仰湘.书院传统与当代大学教育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M].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2017.
[22]何毅.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的大学书院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3]吴晓明.书院的理念与探索复旦大学书院讲演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24]王家新.书院制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5]黄英杰.古典书院的终结及其对现代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6]筼筜书院.当代书院丛书筼筜书院[M].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2017.
[27]齐诚,马楠.外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
[28]石正义.唐朝至晚清鄂南书院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7( 4) .
[29]邓敏杰,邓滔. 广西书院钩沉[J].广西地方志,2017.
[30]顾建娣.晚清的旗人书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4) .
[31]曹雪.论日本江户时期“怀德书院”的教育.[J]农家参谋,2017(18) .
[32]刘艳伟.城南书院非雍正年间所设省会书院考[J].历史文献研究,2017(2) .
[33]邓洪波.简论南宋书院的六大事业[J].中国书院论坛,2017(10) .
[34]冯晓霞.书院教学与阳明学传播[J].宁波通讯,2017(13) .
[35]王胜军.明道继统——书院志编纂与理学道统的建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 .
[36]黎文丽. 清代陕北书院教学与管理特点[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
[37]鲁小俊.清代书院的知识结构——以阅读指南、课业设置和考课题目为考察视角[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
[38]邱志诚.宋代学规的兴起及其对生徒的身体规训[J].宋史研究论丛,2017(2) .
[39]蒋建国.晚清书院读报活动与时务新知的传播[J].学术月刊,2017(4) .
[40]邹桂香.国内书院藏书研究现状与展望[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7(2) .
[41]靳力.论清代山东书院的图书出版文化[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2017(7) .
[42]徐永文.明代儒学书院祭祀述论[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 2017(4) .
[43](韩) 韩在壎.朝鲜时代书院享祀礼研究——以九大书院享祀礼为中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
[44]刘静,王红梅,李昱.白鹿洞书院学田沿革考[J].宋史研究论丛. 2017(2) .
[45]沈伏琼.元代江南寺院侵占儒学田产现象探析——以胡文昭公墓据碑为中心[J].史学集刊,2017(1) .
[46]邓洪波,兰军.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书院与寺庙之争——以嘉靖五峰书院诉讼案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 .
[47]宗尧,邓洪波.积极靠拢与灵活应对——晚清教会书院与中国社会关系探微[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7(4) .
[48]袁斯羽.岳麓书院AR 全景视频设计与研究[D].湖南大学,2017.
[49]王胜军. 书院建筑文字的无声讲学——以明清西南地区为例[J].教育与考试,2017(1) .
[50]刘丹丹.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J].文学教育,2017(8) .
[51]祁琦.浅析传统书院文化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4) .
[52]王术臻.书院传统与中国大学精神的重建[J].山东高等教育,2017(4) .
[53]杨星星.中国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7(3) .
[54]鲍仕梅. 萃取书院文化精华加强大学精神建设[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0) .
[55]郑锋,黄芳.宋代书院教育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以江西白鹿洞、白鹭洲等书院为例[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7(5) .
[56]刘莉.书院教育模式对高等教育思政课教学的启示[J].山西农经,2017(22) .
[57]戴美玲,王维生.文化自信与中国当代书院的复兴[J].华夏文化,2017(2) .
[58]钱茜.尼山书院新模式的调查与研究[J].国际儒学论丛,2017(2) .
[59]刘淼.“学院 + 书院”管理新模式的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7(17) .
[60]蒙园.学生管理体制的新形式——书院制管理[J].科技经济导,2017(25) .
[61]蔡英.书院制下医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南方医科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7) .
[62]孙苏亚.书院制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11) .
[63]陈凯珊,陈向荣,张丽玲.书院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以肇庆学院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7(4) .
[64]龙晓丽.书院制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功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3) .
[65]沈澄.书院制视角下学困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探微[J].职教通讯,2017(32) .
[66]蚁秀如.互联网 + 背景下高校现代书院建设思考[J].智库时代,2017(14) .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