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啸 邓洪波】2015年书院研究综述

栏目:庙堂道场、观察总览
发布时间:2023-12-29 20:50:58
标签:

2015年书院研究综述

作者:肖啸 邓洪波

来源:《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摘 要: 2015年书院研究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成果颇丰。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出版书院类著作26部,发表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38 篇、期刊论文263 篇、会议论文4篇、报纸文章60篇。社会各界关于书院的探讨愈发激烈,传统书院的研究不断深入,新史料的挖掘和运用日臻成熟,对当代书院研究的角度也更加丰富多元。但是,在目前研究成果中随之而呈现的选题重复、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应当引起学界重视。

 

关键词: 书院研究;书院教育;书院规制;当代书院

 

2015年度对书院的讨论和研究十分活跃而热烈,相关内容涉及层次深,领域广,呈现十分丰富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出版书院类著作26部,发表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38篇、期刊论文263篇、会议论文4篇、报纸文章60篇。与往年相比,虽然期刊论文数量降至300篇以下,但是学位论文却突破30篇,报纸文章也比往年多了20~30篇。社会各界关于书院的探讨愈发激烈,书院研究也不再局限于历史学、教育学、建筑学等专业,出现诸多新型跨学科研究,如包装设计、翻译、旅游等学科的研究也将视角渗入到书院领域。由此可见,书院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其影响也越来越大。

 

2015年所出版的书院类著作大致可分为学术性著作和普及性读物,在数量上平分秋色,各有13部。学术研究性著作又包括书院志、研究性专著和论文集,其数量和比重较往年有所提升。吴国富的《新纂白鹿洞书院志》分为沿革、建筑、人物、学规、讲义、祀典、经籍、学田、诗歌和杂纪等卷,收集了与白鹿洞书院密切相关的各类文献,包括古志和碑刻资料。全书总共14卷,并有前言和凡例,体例规范,作者对书中文献也作了精当的注释,参考价值颇高。赵克生、宋继刚点校的《端溪书院志(两种) 》是清代两部《端溪书院志》的标点本,其一是赵敬襄编,不分卷,应为嘉庆二十一年(1816) 《竹岗斋九种》影印本,其二为傅维森编,七卷本,应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 端溪书院刻本。此书反映了端溪书院的沿革、岁支、祀典、学规、艺文、藏书等情况,对于研究广东书院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书中未附任何点校前言或凡例,且于所选底本无任何版本信息,不甚规范。赵统的《南菁书院志》虽名为“书院志”,实则为南菁书院的研究专著。南菁书院为清代经学研究之重镇,光绪年间黄体芳创建,而后黄以周、王先谦等经学大师先后主讲。书院本无志,赵统走遍全国各地图书馆,翻阅数百种文集、传记,著成此书。全书分为三编,上编叙述南菁书院的沿革、规模和制度,中编叙述书院的治学与教育,下编则是记叙南菁书院的人物,呈现了部分师长、院生在晚清民国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的生平行事。此书考证精详、条理分明,并且保存了翔实的一手资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书载有《南菁书院历年学友录》一章,收录了从光绪九年(1883) 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 书院生徒和光绪三十二年(1906) 南菁高等学堂时代两届预科毕业生的情况,详细记录了诸位学生的字、号、籍贯、成就等履历信息,实为可贵。此书实为一部“南菁书院史”,对于日后南菁书院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鲁小俊《清代书院课艺总集叙录》是关于清代书院课艺整理与研究的专著,著录清代书院课艺总集196种。全书编排以地区分为三卷,浙江、江苏两省,存世书院课艺总集最多,各作一卷,其余省份一卷。各总集之叙录又包括书院简介、版本序跋、课艺内容和作者考略四个部分。此书分上、下两册,并附有前言、凡例、参考书目和人名索引,体例规范,考证详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清代书院与学术不可或缺的资料。马晓春的《杭州书院史》以杭州书院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阐述了杭州书院从唐代萌芽,而后历经宋、元、明、清的发展嬗变过程,不仅介绍了各个时期杭州的典型书院,还总结了其阶段性特点。关于地区书院的研究还有张羽琼的《贵州书院史》、叶后坡的《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研究》、王雨容的《明清黔东南书院研究》等,都是书院研究的佳作。论文资料集有韩国书院学会主编的《韩国书院学报》和张军、武立勋主编的《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研究》。前者收录了邓洪波、李晓宇、朱汉民、徐梓等10位书院研究学者的论文,囊括了书院教育、规制、学术等主题。后者是2015年“两岸四地高校现代书院制教育论坛”所录用的论文集,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付梓刊行。

 

随着社会各界对书院兴趣的持续高涨,面向大众的普及性书院读本依旧大受追捧,此类读物有江堤的《中国书院小史》、曾令存的《客家书院》、叶曙明的《儒林芳草: 广州书院史话》、李启宇的《厦门书院史话》等13部。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的普及性读物中不仅有书院小史,还有书院建筑,崔惠华的《陈氏书院(中文版) 》、杨慎初的《岳麓书院(中文版) 》、姚赯的《江西三大书院(中文版) 》和殷永达的《书院建筑(中文版) 》均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刊行。这套读物通过对书院建筑进行认真考察和潜心研究,结合精美图片,撰写书院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建筑特征、建筑文化等内容,文字通俗、图文并茂、设计考究,并推出中、英文两种版本,是适合海内外古建筑研究者、爱好者阅读和珍藏的读物。

 

2015年发表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共有306篇,呈现出书院研究的诸多新气象。这些论文大致可划分为两大主题: 传统书院史研究和书院与当代研究。

 

一、传统书院史研究

 

书院是新生于唐代的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是读书人围绕着书展开包括藏书、校书、修书、著书、刻书、读书、教书等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传播的必然结果。书院而后历经宋、元、明、清的发展与嬗变,最终在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在一千多年的书院发展史上,书院在教学、规制上有其自身特色,并且与学术、社会、科举等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传统书院史的研究也多围绕着这些主题而展开,或是阐述书院的历史沿革,或是探究书院的教学,或是研究书院与学术、科举、社会、官学的关系,或是讨论书院藏书、祭祀等规制。

 

(一) 个体或群体书院考述

 

在传统书院史研究的领域中,论述某一个书院或是某一类书院的论文数量最多。某一类书院,当指某一个特定时代、或特定区域、特定类型的书院,大多是关于其历史沿革和兴衰演变的考辩。吴海升的《宋代安徽书院述论》以两宋时期安徽书院的建立和发展为研究对象,认为安徽最早的书院为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 创建的桂枝书院,而后又论述了北宋的龙川、秀山等书院和南宋的丹阳、天门、紫阳等书院的历史沿革。宋代安徽地区曾设立书院30所,其中官办的只有4所; 创办于北宋时期5所、南宋时期25所。通过对安徽书院数量和发展的考证,吴海升总结出安徽书院在两宋时期呈现出以下发展特点: 创办时段不一、分布不均、规模不齐、创办者身份多样、选址多在山林僻静处和教育效果显著。肖雄的《明代云南书院考析——以明清云南方志为中心》通过对云南31种地方志资料的搜集,如正德《云南志》、万历《云南通志》、天启《滇志》、崇祯《重修邓川州志》、康熙《云南府志》《易门县志》《嵩明州志》《禄丰县志》《罗次县志》《浪穹县志》、乾隆《石屏州志》等,考证出明代云南书院建设应始于明代弘治年间,最早应兴起于以大理为中心的滇西一带,就其所建书院数量而言,整个明代云南各地所建书院大致可确定为78所。明代云南书院建设与当时全国各地书院建设大致同步,书院建设地域集中,书院一般由各地方官员动议而建,明代云南书院建设与王学入滇也有一定关系。顾建娣的《清代旗人书院》注意到清代旗人书院的发展与驻防文试政策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清朝前期禁止驻防文试,旗人书院很少; 清朝中晚期允许驻防文试,旗人书院才增长较快。清朝前期旗人书院的教学侧重清语骑射,到中晚期则重汉文。旗人书院和八旗官学在师资、经费来源、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书院在初始设置时间、设置目的和最终效果上也各不同。文章最后还提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多民族文化互相交流和融合是大势所趋,限制旗人学习汉文化是行不通的。

 

(二) 书院教学

 

书院是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教学功能在书院发展史上也日益受到重视,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李才栋的论述,书院教育是指以私人创建或主持为主,收藏一定数量图书,聚徒讲学和研讨,高于一般蒙学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教育形式的许多特点和积累的宝贵经验,自然也是传统书院史研究的重点对象,但是此处只探讨与古代书院教育有关的研究论文,包括教学功能、教学活动、学规章程、书院课艺、师生管理等方面,书院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将在后文阐述。

 

直接探讨书院教育功能的有柏俊才的《湖北书院教育功能初探》和田景春的《试论明清时期云南的书院教育》。柏俊才认为“湖北书院以科举为指向的教育目标,为湖北当地培养了大批可造之才; 以传承学术为依归的教育理念,保持着湖北与全国思想发展的高度一致; 以明体达用为主体的书院教育宗旨,保证书院教育不流于形式; 以修身立德为内容的教育实践,确保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田景春则通过探究明清时期云南地区书院分布的不平衡性,揭示了地方经济社会与书院教育的关系,进而论述了书院教学的内容、章程、规制等在具体时空情境下的运行情况,旨在阐释书院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探讨书院教学活动的有胡青的《江西清代书院汉学教育考述》,该文通过考述清代汉学学者江永、顾镇、郑之侨、王昶、阮元、皮锡瑞在江西书院的讲学,探讨了汉学与江西书院教育的关系,分析了清代江西书院汉学薄弱的原因。董晨的《朱熹对“干禄文风”的批判——以其书院教学为中心》以“干禄文风”的形成为切入点,结合论述分析朱熹执教书院的教学活动和相关经历,强调了书院对匡正学风所起的重要作用。张劲松的《明代白鹿洞书院教学活动起始考论》以学田为考察线索,考证出明代白鹿洞书院的教学活动起始时间有三种可能,分别是正统三年(1438) 、天顺二年(1458) 和成化初年,如何确定教学开展时间则有赖于史家对“教学活动”这一概念的界定。

 

书院学规章程历来是书院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郭书愚的《“书院日程”与“世界眼光”: 沈曾植的“存古”努力及其文化观》论述了沈曾植倾力兴办安徽存古学堂的经过及其以“扩张”国粹为旨归的存古理念,沈氏力主以中国传统的“书院日程”为根基,将理学灌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深远的寄托与关怀。同时,文中认为沈氏以“中法”存“中学”,浸透着“中西学各有体用”的文化观,与主流的“中体西用观”明显异趣而殊途同归。张劲松的《江西书院学规补遗(一) 》和《江西书院学规补遗(二) 》以及蔡慧琴的《江西书院学规补遗(三) 》针对2011年出版的《中国书院学规集成》中遗漏未收的一些江西书院学规、章程作了研究考证,如奎光书院学规、仁义书院条规、培元书院条规、李龄所订《白鹿洞规》、豫章书院设孝廉书院章程等,考述了其书院概况、学规内容和征引文献。

 

书院课艺为书院生徒考课之作,反映了很多士人早年的书院活动,以及书院考课的实际情况,对于书院教育、学术与科举的研究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鲁小俊的《清代江苏书院课艺补目》和《课艺总集: 清代书院的“书报”和“集刊”》是此论题的代表作。前者针对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课艺提要》中未著录的32种江苏书院课艺一一撰写提要,以作补充。后者从刊期和经费、发表周期和用稿、命题和评点、刊刻和牌记、稿费和转载五个方面论述了清代的课艺总集,认为其具有连续出版物的属性,堪称书院的“学报”和“集刊”。

 

师生日常管理。宋俊骥的《明清书院内部建制及教师准入制度研究与启示》以明清书院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教师的选聘活动、薪酬地位、日常生活、教学活动、课余活动等问题,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未来走向提出了诸多建议。薛明磊的《古代书院的学生管理研究》则以学生管理为切入点,认为古代书院对此非常重视,山长选拔注重德才兼备、管理人员多由生徒参与、招生就业比较自由、奖学助学全面覆盖、日常管理比较严明、校园文化注重文教、德育注重仪式和榜样作用等,这些都对现代大学的学生管理具有借鉴作用。

 

(三) 书院与学术、社会及政治之关系

 

书院作为学术传播的载体,其教学取向往往折射出当时的学术趋势。邓洪波的《王学在岳麓书院的传播》通过论述王阳明及其弟子在岳麓书院的游历讲学,反映了王学与书院千丝万缕的联系。王门后学徐爱、季本、邹守益、罗洪先、王乔龄、罗汝芳、张元忭、邹元标等接连讲学岳麓,使其成为王学的重要讲坛,而王阳明虽从未讲学岳麓,却实际开启了明代书院与学术再度一体辉煌的大门,预示着书院的王学时代即将来临。张绪的《论施璜对清初徽州理学及书院文化的贡献与影响》一文鉴于目前清初徽州理学知识分子的研究成果不多,遂以施璜为切入点,详细论述了其积极投身于紫阳书院和还古书院的经历,不仅参与书院建设,还倡导书院讲学,并且在书院的配祀安排、讲会规约方面强调以朱子学为宗,以确立传统理学在书院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施璜的书院活动也映射出徽州理学学者在清除心学影响、重振朱子之学这一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书院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社会教化的功能更是不可或缺。肖永明《礼俗融会的书院文化空间》主要从书院建筑和书院祭祀两个方面考察书院文化空间的礼俗交融,体现书院的社会教化之职。书院注重营造充满儒家气息的文化空间,意在以精英文化层面的儒家思想观念去影响、规范民俗层面的大众文化。谭树林的《英华书院之印刷出版与中西文化交流》通过论述英华书院的印刷出版活动,揭示了其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极大地加深了西方对于中国的认知,还对中文铅活字印刷术的引介与推广作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印刷技术的提高和现代出版机构的建立。探讨这一主题的还有赵晓乐的《论宋代书院对社会教化的作用及其影响》、陈尚敏《清代甘肃书院发展中的地方因素》等。

 

纵观书院发展历史,官方影响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既体现在书院官学化和改制的进程中,也反映于科举考试当中,因而书院与政治也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雷菁的《论清代书院官学化的消极作用》认为清代书院的官学化是书院消亡的重要原因。清代统治阶级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其在推行书院官学化过程中,非常注重以意识形态来加强对书院的控制,使得书院在教育内容、教育机制等诸多方面,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僵化。李兵的《八股应试教育: 清代书院改革的主要指向》通过探讨书院改革与八股文取士的关系,指出对八股取士弊端的批评推动了书院的改革,八股文的废止更是直接推动了书院的改制。陆胤的《清末两湖书院的改章风波与学统之争》以湖北两湖书院的改制为切入点,关注点却在于改章风波中固有“学统”意识的作用,以梁鼎芬、杨裕芬与蒯光典的经学争执为核心,探索在清末中西学术拉锯的过程中,寄身于督抚幕府的新旧学人如何依据各自固有的知识结构,适应外在局势的变化,进而提出接引新学的不同路径。

 

(四) 书院规制

 

书院在南宋时期就进入了制度化的确立阶段,对书院规制的探讨也一直是学界的热点,如书院藏书、祭祀、经费等。魏珂的《宋元时期书院的藏书活动研究》论述了书院藏书的种类、来源、书籍管理制度等内容,认为宋代书院的藏书既是我国古代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也充分体现了古代高等教育中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特点。同时也指出,宋元书院各方面的藏书制度并不完善,比起明清时期书院的藏书活动,宋元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王黎的《教育文化视域下的汉地书院与藏区寺院藏书》鉴于汉地书院与藏区寺院都具有相似的教育文化功能、客观条件、社会背景、藏书来源、宗教文化背景等等,因而在教育文化视域下试就两者藏书异同进行比较,以期从这一维度阐释汉地书院与藏区寺院藏书的历史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探讨书院祭祀的有朱汉民的《南宋书院的学祠与学统》。朱汉民指出,虽然北宋时期书院就有了专门的祭祀空间,但是书院祭祀能够真正具有自己的特色,则与南宋书院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南宋理学的学统观念,对书院祭祀制度的特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书院经费是书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般以学田的形式而存在。张显运的《清代河南书院经费述论——以书院碑刻为视阈》通过对书院碑刻的释读,探讨了清代河南书院经费的来源和用途。该文指出,经费形式以捐钱或拨给现金为主,赐田或捐田的现象并不多见,主要来源于官方拨款、民间捐资和书院自筹等途径。书院经费的开支用于基建和日常消费,养士和教学管理方面的支出占主要部分,体现了古代书院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王玉亮的《清代河北地方办学经费来源概论》亦讨论了书院的经费来源问题,但是研究对象不仅仅限于书院,还有社学、义学等地方机构,通过论述其办学方式千差万别、学田数量多寡不同、管理手段良莠不一的情况,反映了当地学校的存废兴衰与官绅义民的重视、资助程度之间的紧密关联,捐资捐田成为这些学校维持日常开支和校舍修缮的主要甚至是关键性经费来源。

 

二、书院与当代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虽然在近代以来逐渐衰微,但是当代书院却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而悄然兴起。同时,传统书院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也日趋举足轻重。目前,关于“书院与当代”这一主题的探讨基本围绕当代书院探究、书院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现代高校书院制研究、书院精神与当代社会、书院与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书院建筑景观以及其他跨学科研究这些议题而展开。

 

(一) 当代书院探究

 

何李的《厦门筼筜书院国学教育模式分析与推广》将厦门筼筜书院当做现代书院的典范。作为一所在厦门市政府支持下由企业投资建立而成的公益性文化机构,筼筜书院以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于2009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该文论述了筼筜书院的背景,分析了书院国学教育的模式,并将其模式概述为“一个中心”和“四个结合”,最后为书院的长远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筼筜书院这种将国学研究和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值得当代书院借鉴。关于当代书院的探讨比较丰富,如朱虹的《加强江西书院文化的保护利用》和《开放时代》所刊出的“新书院系列”: 《慈湖书院》《尼山圣源书院》《原道书院》和《弘道书院》等。

 

(二) 书院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河南大学葛明媛的硕士学位论文《宋代白鹿洞书院教学模式当代价值研究——参照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探讨》以高中语文教学为案例,研究了宋代白鹿洞书院的当代价值。白鹿洞书院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形成了许多与官学不同的特点,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为后世的书院建设以及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刘晓玲的《岳麓书院批判性思维培养途径及其现代意义》以岳麓书院古已有之的教育法为切入点,认为其“讲会”与“会讲”的教学模式、“质疑问难”的教学方法以及书院学生遵循的《读书法》都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今,岳麓书院的教育仍旧可以为当今高等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一些启示,比如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意识、促进学生批判性思考、养成批判性品质等。

 

不仅仅是教学模式,书院的经费模式也对现代大学有很大的借鉴作用。薛明磊的《古代书院经费来源及对现代大学基金运作的启示》认为,作为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分捐赠收入和投资收入两类,且收入稳定、来源广泛,成为书院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研究古代书院的经费来源,对大学基金运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大学基金应拓宽筹款渠道、壮大基金规模以及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三) 现代高校书院制研究

 

现代高校书院制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优点并借鉴欧美住宿制学院经验的基础上,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探索,是激发学生“全人”发展内生动力的教育模式。由此可知,高校书院制度实际上也是书院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启示。目前,关于高校书院制的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在书院制改革的现状与思考、书院通识教育和学生管理与发展三个方面。

 

在关于书院制改革的现状与思考这一点上,有陈廷柱的《变迁中的英国寄宿制学院及其对我国高等书院制改革的启示》、黄汉昌的《国内高校书院制实施现状与思考》、崔海浪的《我国高校“书院制”探索概述与思考》等。关于书院通识教育,有张汉强的《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书院制班级构建与实践研究》、刘丽娜的《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通识教育的启示》等。关于学生管理与发展,有王笑媛的《书院制模式下学生组织架构及其功能探索》、于爱涛的《当代教育视域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探究》等。

 

(四) 书院精神与当代社会

 

2015年8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西安中和书院院长韩星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弘道书院院长姚中秋倡议,西安中和书院、北京弘道书院、陕西省孔子学会和西安文理学院联合主办的“关学精神与当代社会”书院会讲活动在西安文理学院关中书院举行,来自全国十几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关学专家、文化学者以及部分民间国学传承者60多人,齐聚关中书院,追寻张载、冯从吾等先贤的历史足迹,重续中华道统文脉,弘扬关学文化精神。这足以看出,上千年的书院发展铸就了独特的书院人文精神,对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

 

在论文方面,郝振君的《中国古代书院精神对培育现代大学精神的启示》探究了中国古代书院精神的特征及其对现代大学精神形成的影响。该文指出,育人为本的精神,和谐的师生关系,自然优美的办学环境,自主、开放、教研一体的教学模式构成了中国古代书院精神的主要内容。这些精神对于培育现代大学精神意义重大: 现代大学应以育人为本,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且要优化办学环境,建立自主、开放、教研一体的教学模式,以良好的大学精神引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五) 书院与当代公共文化服务

 

当代书院的发展与公共文化机构的联系日益密切,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图书馆+书院”模式。自2014年5月开始,山东省文化厅在全省范围实施“图书馆+书院”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以各级图书馆为平台建起“尼山书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国公共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华东杰的《“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研究》就认为,图书馆和书院在中国同时存在,书院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对图书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图书馆的专业知识也推动着书院的发展。华文通过分析“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背景和可行性,提出经费、管理等问题的解决方案,探究这一模式对我国图书馆发展建设的影响和启示,指出: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同时兼具了图书馆和书院的优点,有利于更好地传播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为读者服务。

 

(六) 书院建筑景观研究

 

近年来,从建筑学角度对传统书院的选址、布局等进行研究已经成为了书院研究的重要取向。周春芳的《明清陕西书院建筑研究》从地域分布选址和建筑布局两个方面探讨了明清陕西书院的建筑特色,认为其地域分布不平衡,且在选址上表现出学无专地、址无定位,因地制宜、少山水园林和坐北朝南、居阳背阴等地域特征; 在建筑布局上则是规模普遍偏小、讲究对称严谨、在功能的发挥上以实用为主等。明清陕西书院建筑总体显露出的“尚简实用不事浮华”的文化特色,成为华夏民族丰厚的书院建筑瑰宝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彭长歆的《清末广雅书院的创建——张之洞的空间策略: 选址、布局与园事》通过论述广州广雅书院的选址、布局和园林设计所体现出的空间策略,指出: 广雅书院的建筑风格在营造礼乐相承空间格局和自然朴素的士人园林风格的同时,实现了喻物抒怀的意境追求,是张之洞有关“中体西用”思考的物质呈现。在西方空间殖民主义盛行的晚清,广雅书院在拒绝西方空间殖民主义的同时,展现了帝国晚期士大夫的文化姿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教机构,书院的建筑布局与风格不仅蕴含着浓厚的文化理念,并且还为现代校园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为了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解决校园建筑设计普遍缺乏人文内涵这一问题,协调好物质需求与精神满足、城市发展与自然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并且改善学校与城市的关系,雷沐羲的《中国传统书院的当代重构及其对校园建筑发展的意义》从当代中国的建筑现象入手,通过引入郑州市南塘中学的设计实践,分析书院特性在当代校园中的体现,研究传统书院的空间特点和组织方式,探讨“书院式空间”背后的生成逻辑及其对当代校园建筑设计的启示,尝试提出了一种将书院理念引入现代校园、继承传统书院的空间形态、为建筑设计注入“人文理念”、尊重当地文化的方法、保留当地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

 

(七) 其他跨学科研究

 

书院文化产业的研究也是今年来的一大热点,并且不断呈现新的视角。在旅游文化资源及文创产品设计方面,有方兴林的《数据库技术视角下徽州书院文化保护与利用研究》、杜莉莉的《雪山书院之文化创新策略探讨》、湖南大学王宁的硕士学位论文《岳麓书院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等。在翻译专业,有西北师范大学王东玲的硕士学位论文《〈青城书院〉( 节选) 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河南大学沈雨的硕士学位论文《嵩阳书院随行解说口译报告》和湖南大学任佳的硕士学位论文《导游口译实践报告——以 2014年岳麓书院导游口译为例》等。此外,还有章新成的《古建动画〈呦呦鹿鸣·白鹿洞书院〉的创作与分析》、张立菊的《基于书院精神的MOOC本土化发展探析》、王茹的《岳麓书院植物文化初探》、严时国的《企业文化结合古代书院制度的思考》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胡亚茜的硕士学位论文《长沙书院国际青年旅舍室内空间改造设计》,研究领域涉及到动画创作、植物研究、企业文化和室内设计等专业。

 

三、结  语

 

综上所述,2015年的书院研究虽然数量上不及以前,但是在深度和广度上却比以往更进一步。传统书院的研究不断深入,新史料的挖掘和运用日臻成熟,对当代书院研究的角度也更加丰富多元。随着书院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日益加多,许多其他专业也将研究领域渗入到书院中来,这对于扩展书院研究大有裨益。但是,在目前研究成果中随之而呈现的选题重复、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应当引起学界重视。

 

参考文献:
 
[1]吴国富.新纂白鹿洞书院志[M].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
[2](清) 赵敬襄,傅维森.端溪书院志(两种) [M].长沙: 岳麓书社,2015.
[3]赵统.南菁书院志[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4]鲁小俊.清代书院课艺总集叙录[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5]马晓春.杭州书院史[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6]张羽琼.贵州书院史[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7]叶后坡.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研究[M].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
[8]王雨容.明清黔东南书院研究[M].贵州: 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
[9]张军,武立勋.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研究[M].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5.
[10]江堤.中国书院小史[M].北京: 中国长安出版社,2015.
[11]曾令存.客家书院[M].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12]叶曙明.儒林芳草: 广州书院史话[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
[13]李启宇.厦门书院史话[M].厦门: 鹭江出版社,2015.
[14]崔惠华.陈氏书院(中文版) [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15]杨慎初.岳麓书院(中文版) [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16]姚赯.江西三大书院(中文版) [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17]殷永达.书院建筑(中文版) [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18]吴海升.宋代安徽书院述论[J].安徽史学,2015(4) .
[19]肖雄.明代云南书院考析——以明清云南方志为中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2) .
[20]顾建娣.清代旗人书院[J].近代史研究,2015(6) .
[21]柏俊才.湖北书院教育功能初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6) .
[22]田景春.试论明清时期云南的书院教育[J].昆明学院学报,2015(5) .
[23]胡青.江西清代书院汉学教育考述[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1) .
[24]董晨.朱熹对“干禄文风”的批判——以其书院教学为中心[J].西部学刊,2015(12) .
[25]张劲松.明代白鹿洞书院教学活动起始考论[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15(4) .
[26]郭书愚.“书院日程”与“世界眼光”: 沈曾植的“存古”努力及其文化观[J].2015(4) .
[27]张劲松.江西书院学规补遗(一)[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1) .
[28]张劲松.江西书院学规补遗(二)[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2) .
[29]蔡慧琴.江西书院学规补遗(三)[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4) .
[30]鲁小俊.清代江苏书院课艺补目[J].图书情报研究,2015(4) .
[31]鲁小俊.课艺总集: 清代书院的“书报”和“集刊”[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2) .
[32]宋俊骥.明清书院内部建制及教师准入制度研究与启示[J]. 江西社会科学,2015(4) .
[33]薛明磊.古代书院的学生管理研究[J].兰台世界,2015(34) .
[34]邓洪波.王学在岳麓书院的传播[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2) .
[35]张绪.论施璜对清初徽州理学及书院文化的贡献与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
[36]肖永明.礼俗融会的书院文化空间[J].民俗研究,2015(4) .
[37]谭树林.英华书院之印刷出版与中西文化交流[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5) .
[38]赵晓乐.论宋代书院对社会教化的作用及其影响[J].兰台世界,2015(36) .
[39]陈尚敏.清代甘肃书院发展中的地方因素[J].档案,2015(9) .
[40]雷菁.论清代书院官学化的消极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
[41]李兵.八股应试教育: 清代书院改革的主要指向[J]. 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2) .
[42]陆胤.清末两湖书院的改章风波与学统之争[J].史林,2015(1).
[43]魏珂.宋元时期书院的藏书活动研究[J].兰台世界,2015(28).
[44]王黎.教育文化视域下的汉地书院与藏区寺院藏书[J].西藏研究,2015(4) .
[45]朱汉民.南宋书院的学祠与学统[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2) .
[46]张显运.清代河南书院经费述论——以书院碑刻为视阈[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9) .
[47]王玉亮.清代河北地方办学经费来源概论[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5(9) .
[48]何李.厦门筼筜书院国学教育模式分析与推广[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6) .
[49]朱虹.加强江西书院文化的保护利用[J].中国地方志,2015(10) .
[50]葛明媛.宋代白鹿洞书院教学模式当代价值研究——参照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探讨[D].开封: 河南大学,2015.
[51]刘晓玲.岳麓书院批判性思维培养途径及其现代意义[J].现代大学教育,2015(3) .
[52]薛明磊.古代书院经费来源及对现代大学基金运作的启示[J].兰台世界,2015(27) .
[53]陈廷柱. 变迁中的英国寄宿制学院及其对我国高等书院制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5(12) .
[54]黄汉昌.国内高校书院制实施现状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9) .
[55]崔海浪.我国高校“书院制”探索概述与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15(11) .
[56]张汉强.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书院制班级构建与实践研究[J].河南教育,2015( 12) .
[57]刘丽娜.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通识教育的启示[J].教育观察(上半月) ,2015(8) .
[58]王笑媛.书院制模式下学生组织架构及其功能探索[J].药学教育,2015(6) .
[59]于爱涛.当代教育视域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
[60]郝振君.中国古代书院精神对培育现代大学精神的启示[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4) .
[61]华东杰.“图书馆 + 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9) .
[62]周春芳.明清陕西书院建筑研究[J].华中建筑,2015(7) .
[63]彭长歆.清末广雅书院的创建——张之洞的空间策略:选址、布局与园事[J].南方建筑,2015(1) .
[64]雷沐羲.中国传统书院的当代重构及其对校园建筑发展的意义[J].工业建筑,2015(11) .
[65]方兴林.数据库技术视角下徽州书院文化保护与利用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5(1) .
[66]杜莉莉.雪山书院之文化创新策略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
[67]王宁.岳麓书院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D].长沙: 湖南大学,2015.
[68]王东玲.《青城书院》(节选) 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D].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2015.
[69]沈雨.嵩阳书院随行解说口译报告[D].开封: 河南大学,2015.
[70]任佳.导游口译实践报告——以 2014 年岳麓书院导游口译为例[D].长沙: 湖南大学,2015.
[71]章新成.古建动画《呦呦鹿鸣·白鹿洞书院》的创作与分析[J].戏剧之家,2015(22) .
[72]张立菊.基于书院精神的 MOOC 本土化发展探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6) .
[73]王茹.岳麓书院植物文化初探[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5(1) .
[74]严时国.企业文化结合古代书院制度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5(3) .
[75]胡亚茜.长沙书院国际青年旅舍室内空间改造设计[D].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