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陵】“博爱的理念与爱人情怀”讲座现场互动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3-12-19 23:09:09
标签:

“博爱的理念与爱人情怀”讲座现场互动

作者:向世陵

来源:“屈子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十一月初七日辛亥

          耶稣2023年12月19日

 

导言

 

“博爱”作为仁爱的基本蕴含,是中华文明本有的智慧和优秀传统。儒家既说“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又曰“爱由亲始”。仁爱与博爱的关系是什么?“博爱”思想的内涵、价值与意义何在?近代以来,世人对“博爱”和“爱有差等”存在哪些误读?如何爱人爱己,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

 

2021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向世陵先生莅临屈子书院讲坛,发表“博爱的理念与爱人情怀”的主旨演讲,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精彩的互动。讲座由凤凰网湖南频道全球同步直播,在线参与人数多达46.2万;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湖南汨罗屈子书院执行院长王琦担任嘉宾主持。

 

“博爱的理念与爱人情怀”讲座现场互动

 

主持人(王琦):非常感谢向教授的精彩演讲。向教授以古今观照的情怀与中西对比的视野,不仅追溯了博爱理念发展的历史,而且阐释了“仁者爱人”与“博爱”的内涵与关系,并对近代人对“爱有差等”的误解以及应如何推行“博爱”进行了阐发,为我们带来以一场融学术性与通俗性、思想性与理论性为一体的精彩演讲。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向教授。接下来,我们进入现场互动环节,欢迎朋友们积极向主讲嘉宾提问。

 

观众提问一:向教授这几年在博爱领域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取得了很多成果,厘清了很多问题,体现了作为一流学者的功底和能力。我提一个小小的问题,您强调博爱是仁爱的一个基本内涵,跟很多学者的理解的差等之爱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墨子一直讲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受到了孟子的批评。儒家强调仁爱是一种差等之爱,很大程度上跟墨家有一种对话,对于这个文献,您怎么解读与看待?请问儒家的博爱与墨家有什么不同?

 

观众提问二:向教授,您好!请问年轻人在自己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博爱?

 

向世陵:第一个问题问的是儒家的博爱和墨家爱无差等的关系问题,提到当年孟子和墨子的辩论,但这可能会有一点误解,即把墨者夷之当时讲的“爱无差等,施由亲始”断定为墨家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儒家的思想。但是从原文仔细来看,是夷之对儒家观点做了迎合自己的理解,即“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孟子·滕文公上》),等于说跟你们的观点和我们是一致的,他的意思是这样的。

 

“爱无差等”可以说是墨家的观点,但是夷之这个话也表明他承认兼爱是可以由爱自己的父母推广出去的。但既然承认爱没有差等,你的父母和其他人的父母应当同样去爱,你却又讲施由亲始,是不是又有了差等,这就是两个根源,孟子叫做“二本”,儒家自己则是一个根源(“一本”),所以孟子认为这个是矛盾的。我们再看看两家各自的观点:孟子当时批杨墨,他讲“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孟子·滕文公上》)。在孟子时代,杨墨两家的观点在天下普遍传播,儒家反而不被提及,孟子非常担忧,所以激烈地反对墨家。但是通看孟子著作会发现,这个反对本身是他“不得已”而言,因为他要为儒家学派争地盘,在论证中他是比较激烈的。但是这种激烈的论证并不全面,这是孟子自己承认的。

 

在孟子正面阐释自己学说的情况之下,他自己也是讲普遍之爱的,比如说“仁者爱人”,还特别举例人的一身,难道你爱自己的手足就不爱自己的头脑,或者爱自己的头脑就不爱自己的手足吗?他比墨家多了一个字:“兼所爱”的“所”。孟子讲大体和小体都应该爱,不能够只爱重要器官而不爱次要器官,所以特别强调爱的普遍性——亲亲仁民、仁民爱物,提出了著名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孟子跟墨家的区别,在有没有一个最初的仁爱的发端或根源,这也是后来一直到宋元明清所讲的儒家跟墨家的根本区别。爱从哪个地方生成,有没有推出的根源?儒家是有根源的,从本来的仁性出发,自然推广,就像一棵大树有了根源,就有了枝叶花朵。墨家不讲根,光说爱无差等,光讲普遍之爱。爱如果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那就会流于空谈。所以儒家认为自己和墨家不一样。但是这个不一样并不妨碍他们也使用“兼爱”这个名词。后来的儒家学者批评兼爱的时候,大都附加上一个限制如“而”这个并列连词,讲兼爱“而无别”“而无义”等,即如果兼爱推广不适宜就是不对的,而不是“兼爱”本身不适合。因为儒家学者也是使用“兼爱”这个名词的。

 

从墨家层面来看,在墨子本人的时候没有讲这个“施由亲始”,是墨者夷之在和孟子辩论时认为是儒家和墨家两家的共同点,即讲兼爱也不妨碍施由亲始,像都关爱初生的婴儿一样。在这个意义上,到了战国的时候,墨家并没有去专门反对儒家的“爱由亲始”。儒家的反对面(即“爱无差等”),墨家自己并没有提出来,他们没有谈这个方面的问题,也就是他们不认为这个是关键性的问题。关键性的问题,是当时社会的相互杀戮而不爱人,所以他们认为要普遍地讲爱,而不要杀戮,要讲止战,所以说墨子是中国第一个和平主义者。而且,事实上墨家的思想后来被儒家所继承。汉以后,其他家的思想都被儒家所吸收,到了东汉班固对各家进行了总结,在《汉书》里边肯定了墨家之所长,而且这个所长被儒家继承下来了。

 

当时儒家、墨家之外的老庄、法家,他们都不认为儒家和墨家有什么区别,他们都认为儒家和墨家是一样的,都是讲仁爱讲兼爱的。刚才还讲到一个例子,到了宋代徐铉注解《说文》"仁”字的时候,对这个“仁"是用“兼爱”注解的:“仁者兼爱,故从二。”跳出了门派之别来看他们两家之学。一定程度上,儒墨两家之争有学派门户之争的因素,即要维护自己的学统,不能让别的学派占领。如果说过去强调兼爱、博爱、仁爱的区别,今天更应该看到它们的共通之处。墨子本身也学孔子之术,后来因为一些观点不同而独立出来了。

 

第二个问题是年轻人在自己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博爱。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层面,一个是物质层面。在物质层面,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这很难办到,需要物质条件极大丰富才能真正实现。但是反过来,不是说古代社会就没有实行博施济众。不同时代的地方官,不同的人士,他们尽自己的努力救助孤老、残疾和赈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博施济众。如何实现博爱?孔子当年回答学生问什么是“孝”时说,奉养父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敬爱,就跟饲养犬马没有什么区别。心灵的交流和体贴、关爱父母才是真正的孝;同理,物质的财力可能有多有少,这是其次的,关键在有爱人之心。

 

(王琦整理并经主讲嘉宾审定)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