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重新发现宋朝》《中国的自由传统》《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一部严肃的金庸社会史》《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等。 |
没有一个古代王朝的士大夫敢像宋人那样强调“公天下”
作者:吴钩
来源:作者赐稿
原载于 “我们都爱宋朝”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十月十二日丙戌
耶稣2023年11月24日
先秦儒家是尊崇“天下为公”的,相传西周姜尚曾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此语历代儒者偶有引述,而在宋人言论中,类似的表述最为多见,因为宋代士大夫明显倾向于认同“公天下”。
我们来对读汉、唐、宋三则近似的轶事,正好可以从中看出三朝人的不同天下观:
西汉末,汉哀帝宠幸董贤,竟提出要将皇位让给董氏:“吾欲法尧禅舜,如何?”近臣王闳极力反对:“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奉承宗庙,当传之无穷,安可妄有所授?”王闳的意思是说,汉家天下是高祖开创的,是刘氏的家产而不是哀帝个人的私产,因此,哀帝没有权利将它禅让给外姓。
无独有偶,唐朝前期,高宗病重,意欲逊位于皇后武则天,宰相郝处俊坚决不同意,说:“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郝处俊也认为,天下是李家的天下,并不是唐高宗的个人财产,因而不可以私自传位给武后。郝处俊与王闳都申称“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这是因为他们都将天下当成皇家的家产(而非皇帝个人财产),体现的正是家产制的逻辑。
南宋初也发生过一件有点类似的事情。当时南宋正与金国议和,相传金国要求宋高宗屈膝接受诏书,宋高宗似乎也答应了,御史方庭实闻讯,上疏表达强烈的抗议:“呜呼!谁为陛下谋此也?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陛下纵未能率励诸将克复神州,尚可保守江左,何遽欲屈膝于敌乎?陛下纵忍为此,其如中国何?其如先王之礼何?其如天下之心何?”
方庭实也宣称天下乃祖宗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与唐之郝处俊、汉之王闳的立论一样,但方庭实同时又说,天下是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已经超越了“家天下”的逻辑,展现了“公天下”的立场。这样的见识是汉人、唐人难以企及的。
显然,在宋代士大夫的观念中,天下既不是皇帝个人的私产,也不仅仅是皇家的家产,更是天下人的公产。如果说,方庭实一人不足以代表宋朝士大夫群体,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士大夫的看法——
北宋学者王禹偁说:“夫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理之得其道则民辅,失其道则民去之,民既去,又孰与同其天下乎?”毫不夸张地说,这简直就是1000年前的“主权在民”宣言。
北宋末,有臣僚进言:“臣闻爵人于朝,与众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刑赏之行,非出人主私意,与天下为公而已。”因为天下为公,所以朝廷的刑赏应当代表天下人之公意,而不能出于君主之私心。
南宋初,御史中丞廖刚也向宋高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夫天下者,天下之天下,人主亦不得而私有之,故一爵赏、一赐予,必有以合天下之心,厌天下之公议。”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注释《孟子》“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章句时,也这么解释:“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正因为天下为天下人共有,所以天子不能将天下私自授予任何人。五帝时代的禅让其实并不是由天子指定接班人,而是有一套复杂的程序:首先,嗣君由部族提名,在位之君并无提名权;其次,嗣君人选在得到在位之君的同意后,还需要获得国人的承认。
宋宁宗以御札罢去朱熹的侍讲之职,御史吴猎立马上疏警告皇帝:“事不出于中书,是谓乱政。(朱)熹当世老儒,清议所出。陛下无谓天下为一人私有,而用舍之间,轻易快意。”除了宋代士大夫,还有哪朝臣僚敢直接质责皇上“陛下无谓天下为一人私有”?
宋理宗时,宰相杜范亦告诫皇帝:“凡废置予夺,一切与宰相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大意是说,凡君主批准施行的政令,必须经由宰相熟议、签发,如有未当,允许给事中与中书舍人封驳、台谏官追缴,这套程序体现了天下为公的国家治理原则,万世不可更改。
宋度宗时,御史刘黻对皇帝说:“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
南宋末,一位叫金履祥的处士也提出:“国,天下之国;家,天下之家也;君之者,长之而已,固非其所得私也。”意思是说,国家是天下人的国家,君主只是国家的托管者而已,不可以将国家当成自己的私有物。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天下为公”并非个别宋朝人的看法,而是宋代士大夫群体的共识。在中国历史上,士大夫敢于这么不厌其烦地、喋喋不休地告诉皇帝“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大概也只有宋朝了。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吳笑非】舂容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