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书院2023年第十六期读书简报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23-11-14 20:28:46
标签:

落笔书院2023年第十六期读书简报

来源:“海南落笔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九月廿九日甲戌

          耶稣2023年11月12日

 

2023年11月5日上午九点,落笔书院举行了本学期第六次读书会。全体师生向大成至圣先师行礼后,一同研读《礼记·中庸》篇。

 

 

 

社会学院心理2101班的王浩旭同学认为中庸之道超越了性善与性恶的二元对立,“中”代表了一种未被情绪和偏见影响的纯粹状态,既非善也非恶。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可以全面地观察事物,从而在处理事情时达到平衡和中和。他还提到,“发而皆中节”意味着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保持这种中和的态度,这是与天地和谐相符的理想状态。同时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此问题涉及到中庸哲学的核心,即“中”作为一种基本原则或态度,如何成为整个宇宙和人类行为的根本。

 

 管理学院技术造价2101的罗文博同学强调了“君子慎独”的重要性。他认为,君子即便在独自一人时也应谨慎守道,遵循道德准则。罗文博同学强调,“中”是天地万物发展的核心原则,这意味着人们在行事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内心的平衡和适度。

 

 马克思主义院思政2301班的贺琦飞同学在讨论“君子慎独”这一儒家倡导的道德准则时,强调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遵循一定的道德水准。他认为喜怒哀乐的适当表达与内敛是君子的重要品质。

 

 马克思主义院思政2301班的崔彬同学认为“举头三尺有神明”是民俗中民众的道德法律。他指出,这一信仰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的道德行为具有约束作用。在面临道德抉择时,内心的道德约束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遵循道德准则,不做违背良知的事情。

 

 社会学院社会学2301班的吴傲松同学强调了君子慎独的重要性,并将其与日常行为如遵守交通规则联系起来。他认为中庸文本对“中”字的解释不够清晰,希望了解“中”字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层含义。

 

 人文学院汉语 2203班的李卓骏同学提出了对“中庸”中“中”的理解。他将“中”与人的后天判断能力联系起来,认为未受后天影响的状态是万物的本质状态,这意味着人们在处理事物时应保持内心的平衡和适度,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学术服务中心陈彦军老师指出中庸是一种日渐稀缺的德性。他通过孔子弟子的行为举例,阐述了过度与不足均非理想行为,真正的德行体现在“中庸之道”即恰到好处的平衡上。中庸强调情感与行为的适度,陈彦军老师认为人的情绪在受外界影响时应保持平衡,这涉及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各个层面。陈彦军老师并深入探讨了儒家思想中“心”的内涵,以及它与现代科学理解之间的差异。他指出,虽然从解剖学角度看,心脏只是一个负责跳动的器官,不具备大脑的思考功能,但在儒家哲学中,“心”的内涵远大于此。在儒家思想中,“心”是认识和感知世界的核心,心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器官,更是思考、感受和道德判断的地方。这与现代科学强调大脑作为思考中心的主张有所不同。儒家看待“心”的方式更侧重于内在道德感和对事物本质的洞悉。此外,陈彦军老师通过红绿灯的例子说明,我们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规则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规则不仅仅是外在的、机械式的指令,而是需要结合情境、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理解和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更加关注内心的道德感知,以及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从而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合适的处事之道。

 

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宏海老师深入解读了《中庸》的核心概念,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并探讨了这些概念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行为的指导意义。他强调,这些概念彰显了儒家思想追求道德完善及个人与宇宙和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王宏海老师还探讨了“诚”和“名”的概念,并强调了它们在个人修养和社交活动中的重要性。此外,王宏海老师还比较了中庸与西方哲学的差异,特别是在处理事物的对立方面。中庸倡导一种更动态、非二元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之间的过渡和过程,而非静态的、绝对的结果。

 

本周所读内容及译文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

 

天生下来的叫做“性”,顺着性发展叫做“道”,依照道去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一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人所不见之处,特别警惕小心;对人所不闻之事,惶恐畏惧。没有什么比隐蔽的东西更能说明问题,没有什么比细微的小事更能显露本相。所以君子对自己独处时的行为和思想特别谨慎。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时,叫做“中”;表现出来如果符合规矩,恰到好处,就叫做“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努力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安其所,万物就发育生长了。

 

孔子说:“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而小人却违反中庸。君子符合中庸,是因为君子的言行时时处在适中的位置上。小人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的言论没有什么顾忌和害怕。”孔子说:“中庸的道德大概是至高无上的了,民众很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到了。”孔子说:“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人做得太过分,愚蠢的人却又达不到。道不能被世人所明了的原因,我也知道了:贤人的理解过了头,不肖的人又理解不了。人没有不吃不喝的,但却很少有人品尝出真味。”孔子说:“道大概是难以推行了。”孔子说:“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而小人却违反中庸。君子符合中庸,是因为君子的言行时时处在适中的位置上。小人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的言论没有什么顾忌和害怕。”

 

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境界,人们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被实行,我是知晓的啊:有智慧的人做得太过分,愚昧的人达不到它。中庸之道不能被发扬,我是知晓的啊:贤明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明的人达不到它。这就好像人没有不吃饭的,但能够品尝滋味的人却非常少。”

 

孔子说:“恐怕中庸之道是不能实施的了。”

 

孔子说:“舜大概真是大智的人啊!舜乐于向人求教,善于审察浅近的言论,把别人言论中的错误遮掩起来,而把其中好的言论宣扬出来;掌握不同的对立的观点,把其中正确的适宜的意见运用到民众中去。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缘故吧!”

 

孔子说:“人们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人赶到网罗陷阱中去,他们还不知道怎样逃避。人们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的道德,却不能坚持实行一个月。”

 

孔子说:“颜回的为人,认定了中庸的道德,得到一点正确的思想,就小心坚持着,放在心上,不让它丢失。”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和别人平分共治,爵位俸禄可以辞让掉,闪光的刀刃也敢于踏上去,而要做到中庸却不那么容易。”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