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院的古韵新声 ——北外“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到四海孔子书院研学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23-11-10 19:45:11
标签:

中国书院的古韵新声

——北外“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到四海孔子书院研学

来源:“四海孔子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九月廿七日壬申

          耶穌2023年11月10日

 

 

 

编者按:

 

2023年11月7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组织的来自8个国家的11名“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到四海孔子书院研学,此次研学活动以中国古代教育为主题,融合历史知识学习与传统课程体验。四海孔子书院冯哲讲解了唐代以来书院从萌芽、繁荣、废止再到复兴的发展史,并分享了书院的核心教学内容——考德、背书、习礼、歌诗、演乐。课程结束后,博士生与冯哲进行了热烈互动。除了学习书院发展史之外,四海孔子书院还提供了两节体验课程,分别是甲骨文和射艺课程。在甲骨文汉字启蒙课程中,学生们更深入地认识了汉字丰富的形象内涵,还使用甲骨文为古诗《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配画,感受古老文字中所散发的“新”魅力。射艺是历代儒家学说推崇的“六艺”之一,集文化、艺术与哲学于一体。老师从考古角度介绍射箭的全球发展史,并“寓教于射”,请学生亲身体验传统射艺。

 

中国书院的古韵新声

——北外“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到四海孔子书院研学

 

 11月7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组织8个国家的11名“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到四海孔子书院研学。四海孔子书院冯哲院长向汉学博士们讲解了中国书院的发展历程。

 

 

 

他说,书院起于唐,一开始书院称得上朝堂智库,为君主备询资政,如唐代的丽泽书院,管理书院的大学士常常是皇帝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顾问,起到资政建言献策的作用,相当于是皇帝的智库机构。

 

书院兴于宋,宋代文化教育发达,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素养普遍很高,其审美风尚和志趣追求代表了中华文化的高峰,出现了闻名于世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

 

书院发展于元,元代统治者为了笼络读书人的人心,加大了对书院的支持,通过赐予学田,敕封院名等方式使得书院出现了进一步发展的态势,书院延续繁盛于明清,明清时期书院教育在政治文化方面有较大的影响力,进一步行塑了学在民间的传统。

 

 

 

冯院长侧重介绍了书院的三大功能:①藏书,(孤本善本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书院文化价值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②讲学,(讲学有多种方式,如解经、会讲、讲会、辩论等,类似于现在的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论文答辩等)。③祭祀,如祭孔典礼,祭祖典礼,能够对周边的地区起到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

 

冯院长指出,书院有四大定位:①文化中心,注重对先代遗文,古圣先贤前言往行的学习,②教育中心,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传道授业解惑,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格物穷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③学术中心,注重学术的传承和适当的创新,在充分了解前代的典章制度,衣冠文物,历法礼乐,斟酌损益,与时俱进地提出一套符合当时时代的礼乐文明。④移风易俗:通过讲学,研习经典,习礼演乐,师生楷模等方式教化周边地区的百姓,起到移风易俗,改善社会风气的效果。

 

 

 

(冯院长现场教授博士生礼敬夫子的礼仪,并带领大家向夫子行四拜礼)

 

书院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说,几乎是每个人的一个梦,或者说是一个理想国。为什么这样说呢?真正的读书人,尤其是社会贤达都是世人典范。他们的价值重在社会教化,古代中国很多高官在年迈之时往往会向皇帝上书,请求皇帝恩准他们告老还乡,得到批准后,他们在致仕(退休)之后,往往选择回乡创办书院。因为书院是一个充满人文精神性的空间。在书院里,读书人有精神的自由,有意志的自由。人生无论仕途顺逆,贫富穷达,他们仍然希望能够成为一个精神上的贵族。让他们的精神意志可以在治学授徒、学术研究中得到体现,可以通过学术创新来实现。因此,真正的书院一定是一个具有学术创新的机构。这就是为什么历代中国的大儒,如朱熹、王阳明等,都非常重视书院的建设。因为他们知道,书院是他们的精神王国,是他们的精神高地。他们可以通过书院来不断地进行学术创新,影响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海孔子书院礼乐祭孔典礼)

 

书院的特点是什么呢?

 

首先,师徒如父子,书院如家庭。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在古代的书院里,老师和弟子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师徒如父子,书院就像一个大家庭。老师不会像现在的老师那样,上课铃响了就开始讲课,下课铃响了就走人。他们会和学生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游学,一起反思,一起辩论,一起搞讲会。他们是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这种朝夕相处的方式,使得老师的话在学生心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其次,书院是以人物为中心。学生不是跟着书本学习,而是跟着老师学习。老师是他们接触经典精神的媒介。他们通过老师的生命典范来理解和体验经典的精神。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典实质。

 

 

 

(祭孔典礼,雩舞师生合影)

 

最后,书院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读书论学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才艺和活动。比如王阳明就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叫《训蒙大意》,他在这篇文章中详细描述了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读书,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行动来实践和体验知识。他提出了“每日功夫”的概念,强调所有的知识和概念都必须通过人的行动来实现。书院的七个特点:①考德,透过行为考察学生的德行修为。②背书,背诵儒学经典。③习礼,练习各种礼仪。④歌诗,吟诵经典与歌唱古典诗词。⑤演乐,演奏古乐。⑥开放性,当弟子认识到学问很好的书院外的老师,并愿意追随时,书院并不会加以阻拦,反而会予以支持并玉成其事。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院的老师在弟子修学完书院所有课程后,会为弟子介绍书院外的新的老师,使其转益多师,希望弟子在道德文章方面胜过自己。

 

总的来说,书院是中国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文化教育的独特理解和不懈追求。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书院的复兴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需要。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课程结束后,冯哲院长和汉学博士们进行了热烈互动。

 

 

 

书院的学生除了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儒学经典和中国历史,国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外,还要学习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是古老的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画,中国人用汉字表达这个世界,一字一世界。

 

 

 

书院的董安仁老师结合最近的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这一节气,用甲骨文创造了一幅描绘霜降节气天地万物和诗人心情的古诗《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她请来访的汉学博士留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用甲骨文创作一幅画,来描绘这首诗的意境。

 

 

 

中国人表情达意的方法很多,比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古代的的读书人,会通过这些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今天的射箭艺术。射艺不仅仅是要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射箭高手,还要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君子,惟精惟一全力以赴。

 

《中庸》云:“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为射箭的方法,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心,就要反过来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好,功夫够不够。射箭的时候,心神是专一的,灵动的,专精的。传统的读书人在射艺场上,不是比谁更有技术,谁能胜出,而是靠射艺切磋学问,学以成人。孩子们喜欢射艺课程,书院希冀在射艺学习当中,成就一个仁人君子。

 

 

 

 

 

研学过程中,汉学博士们对中国的射艺充满兴趣,纷纷上台了解体验一番。书院射艺教练王磊老师向嘉宾们介绍了中国、欧洲和非洲的射箭的异同,然后指导大家体验中国传统射箭。

 

 

 

(合影留念)

 

文字:晓然

编校:辅仁

总审:冯哲院长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