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毓智】从肖鹰教授在清华被围攻看中国学生的素质缺陷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2-03-21 08:00:00
标签:
 
     
     
     
    从肖鹰教授在清华被围攻看中国学生的素质缺陷
    作者:石毓智
    
    
    
    我于2010-2011在斯坦福大学访学期间听了上百场的学术讲座,过去的十年里我也到过国内的60余所大学做过讲座,由此发现两个国家的学生在听讲座这种学术活动的重要行为差别。最近读了“仙人指路”对肖鹰教授3月8日在清华演讲的遭遇的报道,颇有感慨,借此机会谈一下我的看法。
    
    
    听讲座是来搞清演讲者个人观点的机会,而不是参加者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更不是借机发泄自己的情绪,羞辱演讲者的机会。我在斯坦福听了那么多讲座,大家提问题都非常踊跃,但是都围绕这一点,针对讲座的内容提问题。美国这么一个讲究个人主义的国家,我没有见过一个人是借此机会来发表自己观点的,也没有人羞辱或者给演讲者难堪的。我听了多场全校性的大型讲座,观众中间不乏各个领域的风云人物,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那些学生也是聪慧绝顶的,但是在我所听的演讲中间,没有一个人站起来对着演讲者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的观点是如何如何”。我当时就思考这种现象,这些观众中的知名学者一定有不少不同意演讲者观点的,但是他们为什么不当众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民主素质和文明的体现,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力,每个人的这种权利都应该得到尊重。
    
    
    反观我们大学的听众,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和老师,在听讲座的行为文明上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因为这直接影响着我们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这方面所表现的素质缺陷,我概括为以下几条:
    
    
    第一、给演讲者制造难堪。“在肖鹰教授的讲座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女学生站起来大声对抗,并激动的离场,走时口中还谩骂着最污秽的脏话。”讲座的主题事先已经公布了,你如果不同意,可以有不参加的自由,也可以通过其他通道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但是没有权利当众羞辱演讲者。这不仅不文明,也不民主,是一种自我为中心、自我表现欲膨胀的结果。
    
    
    第二、踢馆,制造混乱,破坏正常的学术交流气氛。“在讲座结束后的提问阶段,有一个男同学得到了提问机会,他拿着话筒,很不礼貌、近乎教训的口气提出了自己的质问,肖鹰教授含笑听完,刚要解答,却见这位同学扔掉话筒,背起背包就走,全然不听台上教授的回答。”这属于学术圈里的泼皮无赖。 
    
    
       第三、问与讲座本身无关的问题。这些听众就是抱着成见来的,心里不平,要借机发泄。比如这次肖教授讲完之后,有一位学生狂奔冲向台上,大声质问:“你为什么说80后是不该出生的一代?”不要说肖教授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就是以前说了,但是这次讲座并没有提,因此不是你质问肖教授这个问题的场合。
    
    
       第四、想方设法难倒演讲者。我2010年11月在北师大的《敬文讲堂》讲“儒家思想与今天教育”,提问时间有一位听众就问:“你知道《论语》的“和”与《庄子》的“和”有什么不同吗?”这种问题就很不靠谱:我没有这个知识点,并不能说明我没有这个资格讲这个题目;你懂得这一点,也不能说明你比我强。” 
    
    
       第五、一定要演讲者接受自己的观点。讲座本来就不是谁必须接受谁的观点,弄懂对方的立场就行了。但是有些听众就是纠缠不放,一定要兜售自己的观点给演讲者。 
    
    
       第六、动辄上升为要维护学校的荣誉,煽动其他同学的对立情绪。我在北师大讲座时,就遇到一位,可能觉得我不是儒学科班出身,自己的专业大概是这方面的,在我讲座的第二天就在北师大的“蛋蛋网”上发帖,说“别以为我们北师大没人了,如何如何”。这种莫名奇妙的面子观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其实,北师大的声誉会因为一个演讲者而受损吗?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请了一位没有任何学位的卖鞋子的小商贩来做报告,没有听说哪个人讲这有损于大学的形象。 
    
    
       我对斯坦福大学多种学术交流场合进行了观察,思维最活跃、思辨能力最高的是欧美学生,印度学生也不错,那里也不乏来自清华、北大等中国名校的学生,中国学生是表现最差的一群。这与上述六种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上述罗列的这些现象都是属于情绪的宣泄、表现欲的凸显、死要面子的反应,没有一种是与锻炼自己思辨能力有关的。 
    
    
       最后,我要声明,上述这些现象是属于个别人的,绝大部分人都还是愿意从公平的学术交流中获得益处。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5bc470102dvf4.html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